学习笔记(8)——先验感性论(3)
先验感性论接下来探讨的重点就是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如何界定时间与空间?康德认为,时间与空间是感性的直观形式,即先天形式。任何感觉、知觉脱离了时空都是无法被感知的,因此时空是感受的主体的能力。康德已经把主体放在最为被动的东西之中。先天直观形式分为内感官和外感官,外感官的直观形式就是空间,内感官的直观形式就是时间。人的思维依赖于内感官——时间,而人的外部感官不需要依赖于时间。
康德批判了牛顿的机械时空观,“大箱子套小箱子”,“一条无限的长河”,所有事物在河流中流逝。康德认为时空是我们加在自然界经验材料之上的,时空不是自然界固有的,是我们先天固有的知识形式,我们依赖这套知识形式来把握经验材料。
康德也批判了莱布尼茨的时空观。莱布尼茨认为时空是“单子”的一种表象,他认为万物由基本的“单子”构成,“单子”是精神表象、知觉、灵魂,万物都存在于“单子”构成的时空中,时空是单子积分后的宏观表象。因为人的理性太弱,人的感性蒙蔽了理性,所以“单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人无法把握。康德既反对牛顿时空的完全客观化,又反对莱布尼茨的时空完全主观化。康德时空观是主观的,但是是主观带有客观的,时空既是先天的,这使其具备客观性;时空又是人的先天主观形式,无法更改。
为了说明这一点,康德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两个层次的阐明: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阐明,这意味着这个概念(时空)是无法被定义的,只能阐述其概念本身包含的含义。
形而上学的阐明,即本体论、存在论的阐明,可以理解为概念本身的固有的含义。先验的阐明,即认识论的阐明,可以理解为考察经过形而上学的阐明得出的含义是如何构成知识的,对时空认识功能的阐明。前者阐明时空是什么,后者阐明时空在人的认识活动的作用。
形而上学的阐明
康德认为时间与空间在形而上学上都有四条阐明,可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第一条和第三条,采取否定的特性,消极的阐明。第二组,包括第二条和第四条,采取肯定的特性,积极的阐明。
第一条:时间与空间都不是得自经验的。时空是经验的先天条件。时空在人的感性认识中属于先天成分,是人固有的,之前已多次阐明。康德认为人不可以设想一个没有时空的物体,但是可以设想一个没有物体的时空。这就说明时空在逻辑上就先于它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康德把牛顿的时空观搬到了认识之中。
第二条:时空是内外现象的必然基础。空间是外部现象的先天直观形式,时间是内部现象的先天直观形式。两者之间,时间更为基础,空间也要被纳入到时间之中才能被心灵所把握。
第三条:时间与空间不是概念。莱布尼茨认为时空是逻辑关系,康德批驳了这一点,康德认为时空是直观的形式。
第四条:时空的直观的。
这四个阐明说明了两个层面:时空是先天的,时空是直观的。
先验的阐明
既然时空是先天直观性,那么时空怎么样形成知识?首先是通过由空间形成的几何学。几何学的基础,既不是经验后天归纳出现的,也不是由概念推理得出的。几何学的基本公理都是直观得出的,只有在应用领域几何学才开始出现推理。几何学是由直观构成的知识,不是概念构成的,也不是推理得出的。
其次是由时间形成的算术学。算术就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利用时间的均匀性进行的。由于在《纯》中康德对时间构成的知识比较模糊,所以他并未对时间与算术的对应关系进行阐述,而是选择牛顿机械力学作为时间的对应。在力学中,时间是广泛应用的。康德使用运动这一范畴来表达时间的知识性,尽管这与几何学这一形式并不十分对应(因为范畴更为高级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对称性?因为时间是难以琢磨的。我们只能用空间来表述时间(钟表),但是这种表达是不完全的。康德之前就很难琢磨时间,康德之后不少人在重新研究时间(海德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