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3、将曹雪芹的观点与《周易》给合如何解释时间与空间

2023-09-14 13:04 作者:幽之鸣  | 我要投稿


在曹雪芹看来,天地万物都赋阴阳二气所生,阴阳二气构成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本原。阴阳无始也无终,阴阳二气自始至终都没有变,天地万物的生死不过是阴阳二气的聚散罢了。

在湘云向翠缕介绍阴阳二气的时候,提到了下面一句话:


“‘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读完后给我们的感觉是曹雪芹在玩文字游戏,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在解读文章时,看不懂的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跳过,因为好的作家在难懂的地方之后都会给我们解释,而不是模棱两可,故作高深。所以我们继续看湘云与翠缕的对话:


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

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

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的明白了。”(《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看来不懂的不只是我们,湘云的话把翠缕小小的脑袋也绕糊涂了。翠缕没明白就太好了,因为作者的设置中,必定会用翠缕的提问引出他所要表达思想的关键部分。翠缕所不懂的地方,有湘云给她解释,作者借两人的对话一起来表达他所想表达的意思。我们只要按着这个方向顺藤摸瓜就能大有所获。

从翠缕的问话中,可以看出“‘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的最关键部分是“阴阳”到底是怎么个样儿。湘云的解释是“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结合翠缕所说的没影没形,说明构成天地万物本原的阴阳二气没影没形,看不见也摸不着。既然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要具体说明阴阳二气的形状也是不能的。那么我们又如何认识微观的阴阳二气呢?

湘云从宏观层面进行了解释,如果说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这是说我们所见到的宏观之物有阴阳之别,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构成天地万物最本质的气也有阴阳之分,又因为构成天地万物的气有阴阳之分,那么天地万物也必有阴有阳。作者认识世界的方法还是如同湘云说大观园的荷花不如她们金陵家的好一样,由表及里, 再由里推表。

如果我们只从大的天地、水火、日月各有阴阳,就得出构成天地万物本原的气有阴有阳,这样的论证方式岂不是太片面了。

所以作者利用翠缕的不懂继续论证。


翠缕道:“这些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

湘云道:“怎么有没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

翠缕听了,点头笑道:“原来这样,我可明白了。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

湘云道:“这边正面就是阳,那边反面就为阴。”

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便提起来问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

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

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

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

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

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不仅大的天地、日月有阴有阳,而且世间所有万物都有阴有阳。树叶向上朝阳的是阳,背阴覆下的是阴;扇子正面是阳,反面是阴;走兽飞禽中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我们在所有的宏观器物中都能找到阴与阳。

作者还将贾宝玉为湘云留着的麒麟在谈论阴阳的时候捡到,使湘云所佩戴的麒麟与所捡到的麒麟构成了一对阴阳。这时史湘云也不知道所捡到的金麒麟是阴是阳。

作者用此想表达的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只看到了阴阳中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另一面,就觉得其不存在。就算我们看到了,我们分不清其到底哪是阴哪是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万物有阴有阳。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万事万物都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只是阴阳在不同的器物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而不被我们认识或发现罢了。

天地万物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没影没形的阴阳二气,在聚多之后就会形成器物,这时就有了样儿。在我们所见到的所有样儿中都能找到与其相互关联的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聚而生天地万物的本体之气,也必定有阴阳之分,并且二者相互关联。所以将其称之为阴阳二气。

曹雪芹的由表及理的方法我们老祖宗早就用过,在《周易》衍化天地万物运行之理时用的八卦就是用此法所得。《系辞》中有解释。


周易·系辞下(节选)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翻译

上古伏牺氏统治天下时,仰观天体的运动现象,俯察大地的运行规则,观察鸟兽的花纹与地理的特性,近取自身,远取万事万物共有的特征,于是制作了八卦。用此来感通阴阳二气赋而生物的过程,用来比拟天地万物繁衍生息的真实情况。

于是编草为绳,并制成罗网,用以捕兽网鱼,这大概就是取象于离卦。伏牺氏之后,神农氏又兴起,他将木头削尖作为铲土的工具耜,将弯曲的木头制成犁地工具的耒,这才有了我们锄草与犁土的方便。将发明的方法教给天下百姓,这大概取象于益卦。……


要明白八卦的用途,我们得明白“以通神明之德”这句的意思,在周易系辞下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天地最大的德叫做创生万物,这里的生是聚而成形之意。所以我们将“以通神明之德”翻译为“用此来感通阴阳二气赋而生物的过程”,所以八卦是用来比拟天地万物繁衍生息的真实情况。

正是因为八卦是衍化天地万物赋阴阳二气成形的过程,所以在发明八卦后,人类又通过八卦所形成的六十四卦的形状做成了为人类所用的工具,造福于人类。当我们人类掌握了天地万物的创生过程,我们也能按着此过程去创造新的东西供我们人类使用。人类多少发明不是观察自然之理所得?

伏牺氏制八卦前观天文地理得出的结论就是曹雪芹用湘云所说的天地万物都有阴有阳。曹雪芹由此得出构成天地万物最本质的气有阴阳之分,伏牺氏由此所制的八卦中的爻分为阴爻与阳爻。阴爻与阳爻所代表的就是赋而生天地万物的阴阳二气,阴爻代表阴气,阳爻代表阳气。

伏牺氏与曹雪芹都是观察宏观中有形可见之物的特点来推其微观。先是近取诸身,我们人类在思考这个世界时最能直观感受到的有形可见之物便是人类自己。观察人类时发现人分男女,于是再远取诸物,发现所有器物都有阴有阳,且构成一个整体。于是推出微观的气也必定是分阴分阳并且构成一个整体。所以由表及里,推出构成天地万物本原的气是由一个阴气与一个阳气构成,二则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叫做阴阳二气。

由表及里后,再反推阴阳二气形成天地万物的过程。

在阴阳二气赋而生万物的时候,二者是否会分开呢?如果不分开,阴阳二气始终以一个整体存在,也就没有阴与阳之别,我们对其命名时也就没有必要叫阴阳二气,只需要叫“一气”就好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单个的阴阳二气在赋而生物的时候定会分开。在没有赋而生物的时候,一个阴气与一个阳气又定会合为一体,形成单个的阴阳二气。

当宇宙中所有的阴阳二气没有赋而生物的时候就处在一的状态,即由一个阴气与一个阳气合在一起组成的无数个阴阳二气所构成的状态,此时就是《周易》所说的太极。

那么太极之一如何生出二呢?我们还得用《周易》来解释。


周易•系辞下(节选)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周易·系辞下》)


“絪緼”指阴阳二气没有聚而生物时的状态,也就是阴阳二气没有一分为二而为一的状态。

“万物化醇”中的“醇”通“纯”,指成分单一,纯一的状态。按我们的理解觉得聚而成形了才能称为万物,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天地万物都是赋阴阳二气所生,所以阴阳二气是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阴阳二气,这与湘云所举“如果说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等大东西及所有万物叫阴阳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既可称万物为阴阳,也可称阴阳为万物。只是在称阴阳为万物的时候,有聚而成形的万物,也有没聚而成形的阴阳二气。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是说当阴阳二气没有聚而生物的时候,宇宙万物都处在由一个阴气与一个阳气合在一起组成的无数个阴阳二气所构成的纯一状态。

“男女构精”中的男女,是用人类中的男女相交生育后代作类比,用男女类比其实就是近取诸身。

“男女构精”是说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情形,《周易》第三十一卦《咸》卦中的《彖传》提到“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说的就是男女构精的过程。阴阳二气中的阴气与阳气,因为受到感发而分开,此时一个阴阳二气中的阴气与阳气受到另一个阴阳二气中阴气与阳气的感发而分开。

分开后的阴气与阴气结合,阳气与阳气结合,两个阴气构成一个整体, 两个阳气构成另一个整体。此时是两个阴阳二气分,慢慢地宇宙间很多的阴阳二气都会感而分开,在最开始分开为二的时候,其组合是两个阴气,两个阳气,一个阴气与一个阳气三种。

《周易》的衍化是用阴爻与阳爻组合而产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就是最开始只有很少部分的阴阳二气感而分开的时候。

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如果我们只以阴气与阳气的排列组合来看,我们能得出的只有两个阳气构成太阳;两个阴气构成太阴;以及一个阴气与一个阳气的组合,一共是三种组合。为什么一个阴气与一个阳气的组合会有少阴与少阳之分呢?

我们还是用曹雪芹与《周易》所用由表及里的方法去推理。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空间,有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阴阳二气要构成我们宏观的三维空间就必须是三维的,并且是个规则的三维立体。如果不规则,在聚而成物的时候,也就不可能形成相同的个体,我们生活中也就不可能出现很多规则排列的晶体。

从我们所见到的天体大都是球形,而微观的原子、分子也是球形来看,单个阴气与阳气的形状应该是一个球形。并且球形是极其对称的结构,也是聚而成物的最佳选择。这样我们就解释了没影没形的阴阳二气的样子,其是由两个相依相随的球形构成的一个整体。

因为阴阳二气有方向之别,所以其阴气在上、阳气在下与阳气在上、阴气在下不一样,于是就有了少阴与少阳。

按理说我们的世界是三维的,为什么在《周易》中只有上下之分呢?这是因为伏牺氏是在平面上画出的八卦,他所用的方法就是我们数学中投影的思维。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都是一样的,只要简化为一个方向来看就可以了。这是古人的智慧。

所以我们在周易中所看到的是四种情况,实际上是十二种才对。每一种都有上下、左右、前后三个不同方向排列。并且具有极高的对称排列,这种排列方式是气的本性。如同晶体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的排列,不需要任何外界干预,其本就具有这种排列的特性。

由阴阳二气本就是三维立体的,所以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周易》要有四象的原因,就是告诉我们阴阳二气是三维的。

我们在看后面的八卦时其实可以不用四象来堆,只要用三个阴阳二气来排列组合就可以了。

我们如果仅由阴阳二气来堆积八卦的时候。八卦的组合也只有三个阳的乾、与三个阴的坤,以及两个阳一个阴,两个阴一个阳的四种组合,此时就不是八卦,而是四卦了。还是因为气的堆积有空间之别,所以两个阳一个阴分为巽,离,兑;两个阴一个阳分为震,坎,艮。八卦再合成六十四卦。按着这种排列方式构成了天地万物。

为什么不是四象构成万物呢?因为四象中,有少阳,少阴,此时不就是阴阳二气最开始的状态吗?这两个气其实还没有分。创始者写出来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阴阳二气中,阴阳的方向性是不一样的。

正是阴阳二气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才能相感而生万物。因为不同,所以感而聚成同的一个。这是一种完美的思想。我们所说的同的一个是从聚而后的整体来看,在聚成其中一个时,必会产生与此气组成相反的另一个,这两个构成一个整体,形成新的一。于是有了同。

在阴阳二气的不断聚集中,就聚而生天地万物了。如果阴气与阳气所有的方向性相同,也就不会相感而聚了。因为所有的气在物质与方向上都统一了,那这个世界就是一片死寂没有相感。从这方面来说阴阳二气感而生万物,实际上是方向上的感应。方向上的感应是阴阳二气感而生万物的一个方面。其它的方面我们将在后面的文章中介绍。


为什么是八卦构成万物呢?因为每卦是由三个爻组成,阴阳二气一而为二,再聚而成物的时候,必定要有单的存在,如果已经阴阳互补了, 其又会回到阴阳二气的本初之中。三表示单的意思。

天地万物的产生是二气交感所致。二气交感使一而为二,所以天地万物化生。分二之后,二便要合而为一,分开的阴阳二气之间还会相互感应,于是二者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为什么天地万物都分阴分阳。虽然分阴分阳,但还是一个整体。阴阳二气所构成的整体中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不可能出现有阴而无阳,有阳而无阴的情况,阴与阳自始至终都构成一个整体。从这个整体来看,微观的阴气与阳气必定等量,二者又达到了新的“一”。所有聚而成形之物所构成的整体都又重新组合成新的“一”,所以说“‘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这其实就是古人所说“天地一阴阳也。”

当世间产生第一个男人的时候,就必定会产生一个女人。这是必定的。从人类人口总的比例基本维持在男女相等就能证明这一点。为什么是基本相等,因为有的气已经聚而生人了但还没有出生。如果将此加起来一定是一比一。如果不是一比一,那么人类的灾难必来。因为阴阳二气运行出问题了。

同时阴阳永远成对出现,所以放在由阴阳二气所感而生的人来看的话,便是我们前面所引用《周易·系辞下》中:“《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所要表达的意思。阴阳二气在人上所表现的便是男女,男女必是一夫一妻,这才符合天地运行之理。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的本质在于其阴阳二气本就是阴阳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男一女的结合才能达到终极的一。

既然天地万物都有阴阳,所以人怎么会没有阴阳,但是作者却让翠缕问出“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的话。此话虽是问句,却是以一种肯定的问句问人没有阴阳的原因,翠缕其实就是得出了人没有阴阳的结论。我们知道人的阴阳是男女,如果说人没有阴阳,那么就是男女同体。男女同体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懂的人都懂。所以你说翠缕怎么不会被湘云骂下流东西呢?

如果没有阴阳,也就不是男女一一对应的关系,《红楼梦》中贾珍、贾琏、贾蓉与尤二姐尤三姐所做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可耻之说了,就问说男女没有阴阳下流不下流?

在阴阳二气聚而生物时,此时由六个乾组合形成天,六个坤组合形成地,阴阳成对又构成一个整体,因为两气在不断地感化中,于是生生不息,天地感而化生天地中的万物。这便是地球上有生命且生生不息的原因。

《道德经》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知道是不是老子的原创。笔者猜测有种可能是当时的世人对《周易》的解释,然后被老子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是他的思想被文字记录了下来,后世者便认为这是老子的原创。当然也只是笔者的猜测,喜欢老子的人切不要玻璃心了。

为什么要这样猜呢?因为我们也可以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说天地万物的衍化过程。太极是一,此“一”是由一个阴气与一个阳气合在一起组成的无数个阴阳二气所构成的纯一状态。当阴阳二气相感后于是一而为二,阴阳二气相分,产生阴气与阳气。一而为二,不是说一个生出两个来,而是一个阴阳二气分成一个阴气与一个阳气。当有无数个阴阳二气分成无数个阴气与阳气时,这时就是二。二而为三,也不是两个生出一个来共同组成了三,而是二气相互组合形成三爻构成八卦,八卦于是再组合而生万物,三生万物是三个气的八种组合再聚而成万物。这应该就是当时对于《周易》的解释,可能传到后面没有人理解,就被老子用来作有生于无的观点。

阴与阳构成的整体是时刻共存的关系,而不是互生的关系,所以说“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周易》所说的太极是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易》是指衍化天地运行的《周易》,这不是说宇宙有太极。我们的这个世界永远在不断地生生不息的感化中,其无始也无终,也就没有太极之时,我们也不可能探寻到宇宙的源头,因为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同时也是圣而不可知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贾宝玉在第一一八回与薛宝钗讨论人品根柢时说“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就是说不可能到太初一,即没有太极的地步。《周易》的太极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用此假设来推衍万物化生的过程,但实际并不存在。

因为天地始终处在不断地感化运行之中,所以有生生之变,我们才会产生时间的观念。

既然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二气,那么世间的一切变化不过是阴阳二气的聚散罢了,万物都是赋阴阳二气所生,也就是“有”生于“有”,而不是“有”生于“无”,一切有形之物的出现不过是阴阳二气的聚集,消失不过是阴阳二气的消散。所以生死不是“有”转化为“无”,而是“有”变成了“有”。只是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正是因为曹雪芹有这个观点,所以在贾宝玉去参加科考时,其与王夫人有下面一段对话:


王夫人听了,更觉伤心起来,便道:“你有这个心自然是好的, 可惜你老太太不能见你的面了!”一面说,一面拉他起来。那宝玉只管跪着不肯起来,便说道:“老太太见与不见,总是知道的,喜欢的,既能知道了,喜欢了,便不见也和见了的一样。只不过隔了形质,并非隔了神气啊。”(《红楼梦·第一一九回》


在贾宝玉看来,贾母的死并非是真正的消亡,只不过是形质之别。其说的就是气聚气散的过程,贾母的生是气的聚集,贾母的死是气的消散。所以就算看不到也算是看到了,活人与死人之间的区别,就是形质之别。并没是神气之别。这便是原始返终之道。


注:本文由张延安(幽之鸣)原创,欢迎转载并保留版权。

2.3、将曹雪芹的观点与《周易》给合如何解释时间与空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