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境界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年3月《时与潮文艺》创刊号,后来收入他的《美学散步》,现代最早研究意境的大师。
为什么要探讨书法的意境与境界?
艺术审美层面,对书法的美感有更深入的领会。
什么是“意境”
境、境界,最初用于地理上的疆界。先秦时,道家将它用来指人的心灵状态。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到唐代,境界与美学、艺术结合。王昌龄《诗格》有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语词--“意象”:人、花、夜静、春山、月、山鸟、鸟鸣、涧
意象--意境,境生象外,虚实相生。




画的意境



书法的意境
构造“书法意境”的基本因素
形质层面:
实:点画+字形+章法布局+墨色+纸色
虚:布白、虚空(技法的精熟运用)







意的层面:艺术直觉、情感
书写者用点画、线条、字形构造出的一个有独特意味的“空间”
书法里的“空间”:内空间、外空间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成光《画筌》

书画同理,书法同样可以营造“空间感”:一画一世界,一书一世界
书法的意境,不像诗歌、绘画的意境那么“显性”,要“隐形”的多,所以更难感知。


所以,书法的意境,具有模糊性,但同时也提供给观者以更宽广的解读可能。这正是它不同于诗歌、绘画之所在,也是它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不像诗歌,意境主要发布于文字内容;书法的意境,主要生发于“书”(写)--点画、字形。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传)三国·魏钟繇《论书》
境由心造









书法的意境,不离文字(字形),但文字只是一个“引子”,它主要是由“形质“与”虚空“二者相即相融,生成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实现,技法不可缺






一些具有自觉“造境”的书家






境与我何干?
意境有别于现实之境,“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语)







意境之“意”--艺术直觉,须是独特而深刻,不可庸常,不可趋俗。


境界
问题
我练书法,只要把每个字写得端端正正就行了?



我练书法,掌握技法,越练越熟练就行?

书的理想境界
一开始无法(稚拙、生硬)--逐渐走向有法(熟练)
生--熟--生?难道是要回归到最初的“不会写”的状态?


技法走向熟练之后的书写,意味着自我感觉不停地强化与巩固,便成为一种习惯。这也标志着,一个书法人走向成熟。
但是另一方面,技法熟练(风格形成)的同时,伴随着很可能是“程式”、“套路”--书写走向“固化”,生机活泼逐渐减少。
一味地重复性熟练,必会导致艺术感觉的“钝化”,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枯萎”。

生->熟之后,怎么办?熟后求生


书写过程中,“偶然性”起到主导作用。



偶然天成的过程,究竟怎样在书写的过程中体现的呢?








天(天然、天趣、自然),为什么成为中国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以,学习书法,师法古人、学习法度是基础,进而要师法天地造化--得“天”之趣。


天的境界,落实到书写中,即要:临时从宜,力求最大程度的偶然。








书法偶然性的发挥,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书体所限。但是,楷书、隶书、篆书这些书体,也同样推崇“天然”之境。










进入书法中构造的世界,超越现实,造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