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简单聊聊满江红

2023-01-28 04:47 作者:摸鱼划水的穆东  | 我要投稿

看完满江红,写一些我的想法。说实话,我感觉我没有完全读懂这个电影,可能是因为电影本身,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本人鉴赏力本身的不足,由此带来的这篇评论不足的地方我也很遗憾。

后续的评论涉及故事剧透,介意的可以先看电影。

首先简单写一下满江红的定位和故事。 满江红是由张艺谋导演的春节档喜剧悬疑电影。故事由岳飞死后,秦桧与金国和谈前夜,金国使者被刺身亡,密信遗失引出。丞相秦晖命小兵张大和亲兵副统领孙均两人一个时辰内找到凶手。随着调查深入,总管何立和副总管武义淳与一众宰相府人员被卷入其中。

谈谈故事

电影,故事是重中之重的。 要讲一个好的故事,故事最能打动人心,最能穿越文化的隔阂。后文想从电影定位的角度聊聊这个电影的故事。

谈谈喜剧

喜剧方面,我认为在电影中,做的远远不够。我下面想从喜剧作用角度聊聊我觉得不够的原因,主要是聊聊电影喜剧小品化的一个观点。

一个是喜剧对人物的塑造。 这里我举一个剧中的例子。张大和孙均在审问瑶琴时,张大说:“ 和金人办那事儿是不是不一样? ”。我清楚导演想要将张大塑造成一个污龊油滑的小兵形象,同时暗示张大和瑶琴之间的关系,但是张大本身这些元素带来的龌龊油滑实际上并没有对人物塑造起到一个正面关系,即只交代了张大的这一层身份和经历,只是交代,不是塑造,并没有增加人物的实际上厚度,导致这些喜剧元素浮在这个人物表面,会让人感觉只是单纯的黄段子。沈腾还是沈腾,不是张大。在这里写一点关于张大这个角色的东西。张大原本是一个龌龊油滑的沦陷区平民,随后遇到岳飞成为岳家军之后转变为一个励志精忠报国,有理想的英雄形象。张大这个人物并没有立体起来,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经历并没有在整体剧情里得到完全体现,这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张导对于同时性这一叙事的追求所导致的塑造人物手法无法使用带来的难处,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小品化演绎,在小品中人物更加弱化,更重要的是人物之间的冲突与情节,这一点上在这个电影中体现十分明显,人物只有身份,目的,矛盾,情节,但是不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也是上文所说的只是交代,不是塑造。

另一个是喜剧对情节的作用。 这里还是举一个剧中的例子。最后时刻吟诵完满江红后,秦桧替身说:“要不要我再吟诵一遍”。我猜想导演是想缓解气氛?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情节,一方面由大军吟诵带来的恢宏感严肃感被不正经的消解了,另一方面影响了观众对于主旨的感受,满江红的主旨被一个笑话影响。在这里我还是想说说小品化的演绎,小品可以在严肃的主旨表达和激烈的矛盾后加入喜剧元素来调节整体节奏,因为小品相比于电影是弱主旨重情节的,但是一部电影,而且是最重要的主旨表达时不应该加入喜剧元素通过消解严肃性来缓解节奏。

最后一个是喜剧对电影的意义。 我这里借这部电影聊聊喜剧与电影。我这里举几个电影的例子。一个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中的喜剧元素都与电影的主旨,主角团的个性经历紧密相关,拉加,法罕对主角不学习也成绩好,自己垫底的调侃,让人感受到真实,既体现出了拉加,法罕一样的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塑造了主角团的形象。查尔图的一系列搞笑的举措所塑造的势利,愚蠢没常识的书呆子精致利己者的形象。同时这部电影中也有查尔图向同学塞小黄书来降低同学成绩,提高自己成绩的情节,虽说也涉及黄色,但是本身塑造了人物,体现了社会环境的内卷荒谬,这就让他脱离了黄段子变成了一个好的喜剧元素,让人可以会心一笑。另一个是星爷的无厘头喜剧电影。这些喜剧元素让人感觉到无厘头,但是这些喜剧元素都是常常做到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些喜剧的来源是人物,是社会,来源于他们自身命运的荒谬,来源于他们社会环境的荒谬,来自人物在这样社会环境中不自觉地调侃和接受。这种种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以《功夫》为例,看完电影地观众都能自然地记住那句“包租婆,怎么又没水啊?”。再诸如卓别林喜剧电影中的元素设置,这里就不再细说。我要聊的还是小品化的表达,这部电影中的喜剧元素,没能撑起人物,没能辅助情节,没能揭示主旨,在电影中他显得单薄,无意义。

谈谈悬疑

悬疑方面,我认为同样认为在电影中,做的也是远远不够。我下面想从悬疑设计角度聊聊我觉得不够的原因,主要聊聊电影悬疑剧本杀化的一个观点。

一是悬疑情节发展不合理。 这一点主要想聊聊反转。反转是电影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剧情设计。大多数好的反转,都是一个反转,因为这样在情节设计上对故事逻辑影响较小,本身也很自然,即正常故事存在反转,但大多数都是一个反转,重点在情节而不是反转。一重反转这里举最近的例子,《流浪地球2》中最后结局是Moss的反转,所有的危机都是由Moss引发,一方面,补全了前文故事的悬念,危机是被谁引发的,一方面,Moss所持有的“拯救人类的最好方法是毁灭人类”观念和数字生命派对流浪地球计划的助力完全的体现了出来,还有一方面是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逻辑和情感,观众迅速的理解了剧情,同时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多重反转举一个《调音师》的例子,这个电影中的多重反转反复的调动观众的逻辑和情感。多重反转不易驾驭,要求编剧对人物动机,目的和逻辑精准的把握,不然会很容易产生剧情上的漏洞。在《调音师》中,众人的目的主要是赚钱,活下去。人物动机清晰,根据这样的动机目的立场,情节反转变得自然。同时电影剧情中各个人物宏观的计划很少,多数限制在两步,即见招拆招,多制定一层计划,使得剧情的反转自然合理,各个人物不同时间获得不同的优势。而且电影最终结局具有巨大的解读空间,也为电影中一些不够合理的情节提供了灵活的解读选项。再说回《满江红》,满江红反转的最大问题在于,大部分情节都是张大阵营制定的宏观计划,如果这个计划中间变量改变,计划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即角色不能如此精准的把握情节发展(如果有Moss说不定能行)。缺少了情节上的可信性,但这恰恰是悬疑的重点所在。但是后续孙均反水这一段,很符合我刚刚说的类似《调音师》中角色随机应变情节,观感上好了很多。这也引出我说的,电影悬疑剧本杀化。这并不是我原创观点,而是我看到有人说电影感觉像是一个大剧本杀,让我想到确实存在这方面问题。总的来说,电影悬疑剧本杀化就是说,重视反转带来的情节感官上的刺激感,而缺少了情节上的严谨性,故事发展的自由性。这导致了情节为了反转而反转,失去了情节严谨性,谜题经不起推敲导致观众不能深入的进入谜题;失去了故事发展的自由性,故事的发展好像早早确定,角色没有根据现状思考决策,观众也不能跟着角色思考,角色跟着计划走,观众跟着自己不知道的,规定好的计划走,实际上就是跟着导演走,观众可能被裹挟着惊叹剧情的反转,但是这些反转本身缺乏生命,也缺乏思考。

二是悬疑角色设计不合理。 这一点主要想谈谈悬疑中角色的设计。悬疑中角色设计应该是稳定的,稳定的动机,目的。这并不是说电影中角色不能有一个表面的目的,一个深层的目的,而是说,角色的每一步行动都应该符合角色的设计。举这部电影中中一个好的例子,小兵张大的目标可以是活下去,或者是让全军齐颂满江红的终极目的,在一步一步的行动中,有一个一个的小目的,先是逼近秦桧......这是没有问题的。再举这部电影中一个不好的例子, 一个是,武义淳在最后的时候,与张大配合,把刀给了舞女。武义淳作为皇帝亲信,要抓住秦桧通金证据,进而进京呈递,也可以说他生性自私,贪生怕死,所以把刀给了舞女。武义淳是一个很有心计的角色,最后这个行为风险如此明显,他竟然不加思考就加入了张大阵营,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这不符合角色的特点。另一个是武义淳将舞女囚禁起来,在有一定机会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武义淳本身一大任务就是为皇帝刺探秦桧,但是这个角色并没有说每个行为以这个目标为驱动。当然这里你可以说,武义淳和舞女并非相同阵营,或者有其他的解释。

最后聊聊悬疑。 我上面说,电影悬疑剧本杀化,这主要体现在电影悬疑单纯的为了用悬疑调动观众情绪来设置悬疑,悬疑不再能支撑情节,塑造角色,体现社会。剧本杀篇幅可以弱化很多角色的设计,而重点关注在角色关系,角色矛盾,角色决策行为,但是电影不可以,电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需要丰满立体的人物,用以为自身行为提供动机,提供目标,甚至是提供手段,符合角色自身特点的手段。

谈谈历史与情怀

这部电影名叫《满江红》,这是刻在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一个文化符号,像是长津湖。但是在这部电影中,这个文化符号某种程度上被消解了,这也导致这部片子不是所谓家国情怀的电影。这一点,是我对这个电影最大的不认可。在这方面,我不能完全的理性,更多的是我不认可的情绪。

我想聊聊满江红情节。最后情节中的满江红齐颂。这本身很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但是我完全不能带入其中,一方面是自诩架空导致的情节上的虚假感,另一方面对历史胡乱改编导致的心理上的恶心感。简而言之就是一方面剧情虚假,前面所有的悬疑最后反转是角色最终目的是让全军齐颂《满江红》,永远铭记岳飞遗言,不杀秦桧,理由只是让他活着永留骂名,这本身难以说服观众,让观众信服,另一方面历史胡乱改编,历史追求真实历史呈现,架空追求虚构故事展现主旨,而历史架空导致对这段严肃历史娱乐化的结构,岳飞遗言真是《满江红》,秦桧真的是为百姓休养生息?

我想聊聊电影政治。 这里引用汪海林老师演讲的故事。中国剧作家和日本剧作家协会进行交流,日方带来一些影片进行播放。日方的剧作家有些不满意,他们说,这些片子不是我们选的,我们不是很满意,觉得不能代表日本的水平。其中有一个片子叫做《天堂来信》,讲一个邮递员给阵亡家属送阵亡通知单。中国的电影人看完电影后反复的说这个片子很好,不错,表现了人性,超越了政治,超越了民族的界限,是属于全人类的。突然日本的剧作家愤怒的拍桌而起,不光是一个剧作家,是一群剧作家站起来,说这个电影只写了日本是受害方,却没写他是加害方,你们还觉得不错? 日本剧作家协会有两个,一个主流的日本剧作家协会是左翼,另外一个非主流的协会是右翼,而那个协会是拍色情片的。说回《满江红》,满江红中有一段剧情,假秦桧说自己为了修养生息,为了百姓,会名垂青史,而岳飞抗金征战,会被历史唾骂。我能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辩证看待,但是如此明确的语境环境下,电影竟然只提他对历史边边角角不足道的有益作用,却只字未提他对历史发展的加害,电影竟然只提岳飞忠义,却只字未提具体实例加以佐证。

最后我想聊聊历史文化。《满江红》定位为喜剧,但是本身他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一段中国人民闻之热血沸腾的慷慨悲歌,从宏观上讲,这无疑是严肃历史娱乐化,从影片实现的细节上讲,故事中难见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借他人评论讲,你曾几何时见过西方喜剧化自己的英雄人物,更何况是个悲情英雄呢?法国不会如此消费贞德,伊斯兰世界不会如此消费萨拉丁,苏格兰不会如此消费华莱士。 历史悲剧不容被喜剧化,中国人民不会接受历史悲剧被喜剧化,中国人民不会允许历史英雄被娱乐化,中国人民不会答应民族情感被消费化。

聊聊张艺谋

张艺谋是我国著名导演。实际上我对他的印象还留存在《红高粱》,《英雄》和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我在这里浅浅的聊一下导演相关的电影艺术设计。不足或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聊聊色彩

既然提到我对张艺谋导演的印象是《红高粱》和《英雄》。自然一大重要的印象就是张艺谋导演对于色彩的理解,把控和运用。《英雄》利用冷暖色调与记忆闪回,在构建故事情节地同时,也巧妙地暗示了情节地真假。《红高粱》里的暖色象征了顽强的生命力,冷色象征了秩序压迫之类。在《满江红》中,我又看到了熟悉的色彩,整体冷色调,其中引人注意的红色。我能看到的理解到的来讲,血,樱桃是红色的,这可能分别象征了民族气节与美好情感。

聊聊共时

张艺谋导演此次一大尝试是共时与一镜到底。一镜到底由于影片节奏问题放弃。这里主要聊聊共时。本片共时主要是观众与主角团一同经历一个时辰的事件发展。这对悬疑剧情设计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再能使用闪回等手段对悬疑的点进行刻画。而且人物也无法回溯历史更加完善的进行性格方面的刻画,人物也因此不容易生动立体。原谅我学疏才浅,没能理解到共时对于电影的增益效果,希望得到指教。

聊聊音乐

这里我主要想讲人物过场移动时, 《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包公探阴山》 等戏曲唱段。刚刚听到这些戏曲唱段时,确实惊艳。一方面暗示了情节发展,另一方面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民族情感。这是这个电影中我感觉比较经验的一个点。

聊聊演员

其实我不是很想聊演员相关。好的演员能让人带入剧情与角色共鸣。《满江红》这一点做的我认为差强人意。沈腾和岳云鹏没能很好的让我记住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剧情设计限制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有演员本身演绎角色的不足。最核心的方面还是剧情设计限制导致的人物不立体,不丰满。

聊聊意义

电影总是无法脱离自身的历史意义。其实相比于这个层面,我更喜欢针对电影本身的解读。今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是电影历史上又一里程碑是的作品,《深海》精心打造了水墨粒子的动漫风格。反观作为票房冠军《满江红》的表现,我只能说在诚意得角度上来看,确实是德不配位。《周易·系辞下》有言:“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如今《满江红》所面对得舆论环境,也正是这一体现。至于票房乱象,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于此件事情一样。

总结

  1. 大众文化首先是先进文化。

  2. 文化是用来服务人民,滋养人民的。

  3. 要讲好故事,讲对故事。

  4. 中国人民是看过好电影,知道好电影的,要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拍电影。

  5. 中国需要好电影,也需要好观众。

欢迎斧正指导!


简单聊聊满江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