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转载】M1919、M2重机枪

2022-10-10 19:41 作者:现代战争漫灰乐  | 我要投稿


M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根据战场上的经验,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提出了研发一种大口径重机枪的要求,以便能够对付战场上越来越多的坦克及装甲车辆,也可摧毁其他有防护的地面目标或军用飞机。1917年7月,正式下达了研究任务。研制这样的重型枪支的任务落到了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勃朗宁的身上(当时他与柯尔特兵工厂的合作比较多),而配套弹药的研究则落到了温彻斯特武器公司的身上(约翰·勃朗宁原来的合作对象)。由于赶时间,温彻斯特公司一开始是把.30-06枪弹按比例放大成.50口径,但试验中却发现性能不如理想,不得不重新设计。

同时,勃朗宁也在把.30-06口径的M1917重机枪进行放大,设计出样枪。但由于新弹未能及时提供,所以一直在1918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试射(此前的试射都是单发)。试验中共发射了877发,理论射速一分钟约500发,枪口初速约700米/秒左右,这样初速比潘兴将军提出的最低要求(820米/秒)低了许多的。另外初制样枪也太重,连同枪架总重达72.7公斤。

一战于1918年11月结束,不过.50机枪和枪弹则根据试验结果而继续改进。结果新式重机枪的结构在1921年才完成比较满意的设计,正式定型为“M1921 .50口径机枪”(machine gun, .50 calibre, M1921),但事实上在1923年才正式定型,而且直到1925年才正式获得采用。M1921水冷机枪主要用于步兵对付坦克和带有装甲钢板防护的车辆,及海军的防空武器。

M1921机枪实际上是.30-06口径的勃朗宁M1917机枪的放大型,也是采用水冷式枪管,弹链供弹,不同之处是增加了防止“走火”的后阻铁和液压缓冲器,为了便于双手操作,把带扳机的单个小握把改为两个D型握把,扳机则改成下压式的蝴蝶形状设计。

M1919

后来为了扩大该枪的使用范围,使这种武器通用性更强,特别是为了使这种.50口径机枪能用到飞机上,美国陆军在1930年左右开始试验略加改进的M1921A1机枪。关键的设计改变由陆军兵器部的塞缪尔·格林博士(Samuel G. Green)负责,他重新设计了机匣,使它既可以安装水冷套筒或风冷套筒,分别选择水冷枪管或风冷枪管。他还研制了一个可自由选择左边或右边供弹的受弹机,除此以外还有柯尔特公司的一些细节上的改进。这种试验型最初被称为T1机枪,略加改进后又研制了T2机枪。最后T2机枪被美国陆军M1921A1重新命名为M2机枪。

M2机枪有3种型号,分别为水冷防空型、风冷地面型及风冷航空型。由于用途不同,冷却手段也不同,所以这三种型号的射速也不相同。水冷防空型的射速为600~750发/分,风冷地面型为400~500发/分,风冷航空型则为750~850发/分。

风冷地面型由于枪管太轻而使得持续火力时间太短,所以在1933年左右又出现了重枪管型,这种武器又称为“M2重型枪管”或简称为M2HB,并且成为了地面型的标准型号。

为了提高弹头初速,以增大侵彻能力和有效射程,在1937年先是改进了发射药,使初速从2500fps提高到2700fps,在1940年又把弹头重量从750格令改成710格令,这样在36英寸枪管上的初速有2810fps。在1938年的时候,还把两种地面型(M2HB和水冷型M2)的枪管长度从36英寸增加至45英寸。

M1919系列机枪有着光辉的历史,但它的成功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其研制过程整整持续了16年。

1910年,勃朗宁在美国犹他州展出了他设计的第一挺样枪,但直到1917年该枪才受到军方的关注,这便是M1919系列机枪的早期型M1917。究其原因,美国在一战期间从法国购买了38000挺M1915绍沙机枪。该枪在射击过程中极不稳定,且半圆形弹匣易损坏,导致其在美军中口碑不佳。据说,有些美国士兵在欧洲战场上甚至干脆将不适用的绍沙机枪扔掉了。鉴于此,美国国防部开始着手在国内寻求一种作用可靠的机枪,于是勃朗宁的M1917机枪才能够得以一展才华而初尝胜果。

绍沙机枪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枪机和枪管后坐行程过长,而M1917机枪则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解决了这一问题:枪弹击发后,枪机和枪管只共同后坐一小段行程,机匣中的两个开锁斜面同时下压闭锁卡铁两侧的销轴,迫使闭锁卡铁滑出枪机下部的闭锁槽,于是枪机开锁,脱离枪管节套,单独后坐;枪管节套在惯性作用下向后运动,一方面压缩枪管复进簧,一方面迫使加速机构后转,促动枪机加快后坐速度,继续压缩复进簧。后坐过程中,枪机上方的取弹器从弹带中抽出一发枪弹,其前端的T形抽壳钩则从弹膛内抽出发射过的弹壳。枪机后坐到位后,复进簧伸缩,推动枪机复进,抛壳挺撞击弹壳,使之向下方抛出。枪机继续复进,完成推弹入膛、枪机与枪管的闭锁动作。在枪机与枪管共同复进过程中,打击枪弹底火,完成一个自动循环过程。

美国战争部的一个委员会在对勃朗宁M1917机枪进行试验时,两万发枪弹顺利地“穿膛”而过,但委员会认为这是一个例外。于是,勃朗宁在第二型机枪上采用了加长弹链,能够进行48分12秒的连续发射。勃朗宁机枪的出色表现,使那些抱怨者闭了嘴,并获得了1万挺机枪的定单。到一战结束,勃朗宁总共提供了56608挺机枪。


【转载】M1919、M2重机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