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斗兽总论第二章

2020-10-22 15:25 作者:自然地球守护者  | 我要投稿

第二章 五科30种动物

第一节 猫科动物

猫科动物共有14属38种。躯体均匀,四肢中长。头大而圆,吻部较短,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上裂齿具三齿尖,下裂齿具2齿尖;臼齿较退化,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皮毛柔软,常具显著花纹。前足5趾,后足4趾;爪锋利,可伸缩。尾一般较发达。

猫科动物多数善攀缘及跳跃。大多喜独居。肉食,常以伏击方式捕杀其他动物。分布于欧亚大陆 、非洲、美洲的寒带到热带地区。

大多数猫科动物都有斑点,条纹或玫瑰花纹,但其中一些,如美洲狮和狮子皮毛的颜色单一而均匀。

每当优雅的猫科动物行走时,在它那修长而柔软的身体中强有力的肌肉在柔软又美妙的毛皮下流动着。而当它们停下时,身体的每条曲线都弯成优美的弧线。它们因此时而会给人留下慵懒的印象。而当它们放平它的耳朵一跃而起、亮出它的尖牙利爪进行攻击时,这个印象立刻烟消云散了。

猫科动物的头部显得稍大。由于鼻子和下颌比较短小,和其他动物比起来,它的脸看起来较平,由此它们的耳朵显得大而引人注目。耳朵从根部往上逐渐减小,耳尖或圆或尖,并向上直立。

猫科动物腿部强健的肌肉可以使它们迅即产生力量扑向猎物,或在它们追捕猎物时产生巨大的爆发力。当它们突然奔跑、攀爬或跳跃的时候,后腿的膝盖和脚跟弯曲,提供了巨大力量。它们的前腿也同样有力,而且极其灵活,能在追捕过程中离猎物一定距离时伸开前肢,抓捕猎物的身体并将其牢牢抓住。

猫科动物的前爪有五个脚趾,后爪则有四个。它们的前爪同时还是防御和狩猎时强有力的武器,这在攀爬或站在摇摇晃晃的树干上时,也成了最佳工具。它们的每个脚趾都长有利爪,这些利爪是从脚趾的最后一块骨头长出来的,呈钩型。为了确保这些利爪在行进当中保持锋利,并能让它们的步伐悄无声息,它们的利爪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收于脚掌之下。猫科动物也常常通过在粗糙表面抓挠或用牙咬来使这些利爪保持锐利。猫科动物的掌下是梅花状的肉垫,一般为肉色或黑色,防止它们走路时发出声音。

猫科动物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最强大的精灵。猫科动物一直以来都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存在。进化至今,猫科动物已然是食肉目所有科中最为肉食性的哺乳动物,牢牢锁定自然界的猎食霸主地位。虽然因为现代文明的冲击,人类不断开发森林,垦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大规模的破坏,猫科动物的栖息地缩小了。但是因为近年来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提高,猫科动物生存现状还是乐观的。

猫科动物虽然共有38种,但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猛兽,一般来说只有虎、狮、美洲虎、美洲狮、豹、雪豹这6种。云豹属和猞猁属的6种动物也有一定可能对人造成威胁,所以也属于猛兽范畴。豹猫属共有5种动物,但是只有渔猫这1种有过致人死亡的案例,死因为伤口感染,其余4种因为体型过小,不足以对人造成威胁,就不属于猛兽的范畴了。

 

第二节 鬣狗科动物

鬣狗科只有4种,分别为:斑鬣狗、缟鬣狗、褐鬣狗和土狼。鬣狗体型似犬,长颈,后肢较前肢短弱,躯体较短,肩高而臀低;颈后的背中线有长鬣毛;牙齿大,具粗壮的锥形前臼齿,裂齿发育,臼齿退化。颌部粗而强,能咬开骨头。缟鬣狗全身布满条纹,多为独居。褐鬣狗分布于非洲西南部海岸,常到海滩寻食螃蟹、鱼等。斑鬣狗仅见于非洲,体型较大,成群猎食,除食腐肉外,能猎捕羚羊。土狼为特化的食蚁动物。

鬣狗科动物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有稀树的草原和荒漠地带。也有一些生活在海岸附近,白天隐藏在稠密的灌木丛、较高的草丛中,以及岩石隙缝。

鬣狗科动物喜欢在夜间捕食,能以每小时65公里的速度追逐斑马或角马群。鬣狗科动物可以单独地猎食,也能整群地进行围猎。

鬣狗科动物是一类强悍的中型猛兽,集群时甚至可以杀死半吨重的非洲野水牛。它们又是动物界有名的“机会主义者”。除了自己捕猎之外,还经常捡食其它肉食动物所捕获的猎物。

当鬣狗集体捕获猎物时,它们就会一拥而上,同时撕咬猎物的肚子、颈部、四肢及全身各处,整个族群的鬣狗就一起狼吞虎咽地分享这份大餐。鬣狗是效率极高的食肉动物,短短数十分钟内,猎物便只剩下骨头。

 

第三节 犬科动物

犬科动物全球共有13属36种。包括狼、豺、狗、狐狸等。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犬齿及裂齿发达;上臼齿具明显齿尖,下臼齿内侧具一小齿尖及后跟尖;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毛粗而长,一般不具花纹。前足4-5趾,后足一般4趾 ;爪粗而钝,不能伸缩或略能伸缩。尾多毛,一般较发达。身体构造已演化成特别适合狩猎生活的形态。

犬科动物善于快速及长距离奔跑,多喜群居,常追逐猎食。大部分食肉,以食草动物及啮齿动物等为食,有些食腐肉、植物或杂食。犬科是食肉目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科,除了少数岛屿、南极洲外,几乎遍及陆生食肉类的全部分布范围。

犬科动物在生存角度来说是非常成功的。虽然和同领地的大型猫科动物相比,一般会处于劣势,但是种群数量却要远超大型猫科动物。虽然有一些犬科动物因为人类的扩张而面临生存危机,但总体上来说,随着人类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大多数犬科动物的生活现状正逐步改善。

犬科动物虽然共有36种,但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猛兽,只有灰狼和郊狼这2种。赤狐及以下的犬科动物,难以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

 

第四节 鼬科动物

鼬科动物,包括獾、黄鼠狼和水獭等25属将近70种动物,生活范围很广,包括河流、湖泊、海洋。除了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其余各洲都可找到它们的踪影。有一些鼬科动物长着圆圆的长身子、短短的腿,十分适于在树上、洞中或水下捕食。獾、黄鼠狼和狼獾则都有更强壮的身体。鼬科动物在它们肛门附近都长着可以分泌刺鼻气味的腺体,这些气味用来确定领地,相互沟通或防御敌人。

鼬科动物一般是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一般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 门齿高度 。体毛软 ,多无斑纹 。前后足均 5 指,蹠行性或半蹠行性;爪锋利,不可伸缩。尾一般细长而尖,有些种类尾较粗,如水獭和獾。

鼬科动物主要是食肉的。许多鼬科动物捕食比它们大的啮齿动物。比如貂属动物捕食比它们重得多的野兔,而狼獾甚至可以捕食驯鹿和北极熊等。

鼬科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有各种脊椎动物,包括小的哺乳动物、鸟及其蛋、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此外还有昆虫、甲壳动物、蠕虫等等。植物类食品包括果实、核桃、块茎等等。

大多数鼬科动物在夜间或者黄昏时活动,有些也在白日觅食。有的鼬科动物使用自己挖的或者其它动物挖的地穴为巢,有的鼬科动物主要在地面上活动,还有的鼬科动物则经常在树上活动。

鼬科动物大多数较小,能被成为猛兽的,一般只有狼獾、渔貂和狗獾这3种。蜜獾虽然比较勇猛,但是体型过小,不能算猛兽。

 

第一节  熊科动物

熊科是现存食肉目动物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科。熊科的动物统称为熊科动物,现存的熊科动物共有棕熊、北极熊、美洲黑熊、亚洲黑熊、懒熊、眼镜熊、马来熊、大熊猫八种。

熊科动物共有5属8种。其中熊属有棕熊、北极熊、美洲黑熊、亚洲黑熊4种,懒熊属只有懒熊1种,眼镜熊属只有眼镜熊1种,马来熊属只有马来熊1种,大熊猫属只有大熊猫1种。熊科动物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非和美洲。熊科动物体躯肥胖,吻部较长,尾极短小。熊身体笨重,头部比较圆。熊的腿短,四肢足上长有五趾,爪子不能够伸缩。

虽然熊科是食肉目下的一个科,但是除了北极熊等极少数是以肉食为主的熊以外,绝大多数熊科动物都是肉好素食的。例如棕熊素食率可达90%至95%,美洲黑熊、亚洲黑熊素食率高达98%以上,至于我国国宝大熊猫,素食率更是高达超过99%,绝大多数熊科动物偶尔的肉食行为,是以捡食动物尸体为主,当然也有主动捕食鱼类和鼠类的。

熊科动物在夏天就开始贮存能量,增加体内脂肪含量,等到寒冷的冬季到来时,它们就会躲进树洞或是地下的洞穴去过冬。

熊科动物,作为食肉目中的尴尬一员,因为身体结构过于特化,生存现状堪忧。“憨态呆萌素食者,清理分解小可爱。食肉目没落弃子,猞獾狼腹中冤魂。”是熊科动物生存现状的写照。

在中国东北以及俄罗斯,肉好素食的棕熊在虎豹狼猞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在北美虽然没有老虎和豹子,但在美洲狮、加拿大猞猁、狼獾、狼的压制下,当地棕熊的生存现状依然步履维艰。98%素食的美洲黑熊与亚洲黑熊,在牛、鹿、羊的利角面前节节败退。束手无策的大熊猫遭受黄喉貂的暴戾肚破肠流。气候暖化,捡食虚弱鳍脚类的北极熊拖曳着一百七八十、二百出头的沉重身躯悄然向草地逼近。这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在悲伤中沉思,熊科动物,这个食肉目的弃子,究竟还要苦苦挣扎多久?这究竟是人类的罪孽,还是进化的宿命?

不过,近年来,因为人类的动物保护意识有所提高,采取了包括圈养在内的一系列保护措施,熊科动物生存现状稍有好转。虽然圈养的熊科动物有时依然会出现一些生存问题,但总体而言,在动物保护者的关注与护佑下,熊科动物血脉还是有可能在挣扎中暂时维持下去的。

虽然严格来说熊科动物中属于猛兽的只有棕熊和北极熊这2种,但是人们对熊科动物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因此其它6种熊科动物本文也一并介绍。

 

第二节 

虎是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身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

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地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

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能游泳。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虎的活动范围较大,日寻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

虎的体态雄伟,毛色绮丽,头圆,吻宽,眼大,嘴边长着白色间有黑色的硬须,长达15厘米左右。颈部粗而短,几乎与肩部同宽,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较窄,呈侧扁状,四肢强健,犬齿和爪极为锋利,嘴上长有长而硬的虎须,全身底色橙黄,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背面有双行的黑色纵纹,尾上约有10个黑环,眼上方有一个白色区,故有“吊睛白额虎”之称,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王”字,更显得异常威武,因此被誉为 “兽中之王”。

虎有东北虎、孟加拉虎、华南虎、印支虎、苏门答腊虎、马来亚虎共6个亚种。

东北虎是体型最大的老虎亚种,野生体重平均230千克以上。孟加拉虎得到了最充分的研究,体重约200-220千克,肩高91-99厘米,平均体长包括尾巴约为3米。

老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是现生陆地掠食者之王。老虎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健康的老虎种群意味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老虎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性旗舰物种,野外大个体全长可达4米,重426千克,具有裂脚亚目中最强大的犬齿及趾爪。

老虎对领地内豹、狼等食肉动物有绝对的压制效果,甚至亚洲象、印度犀、湾鳄等强大的动物成年雄性个体也有葬身虎口的案例。

 

第三节 

狮子是一种生存在非洲与亚洲的大型猫科动物,也是在世界上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

狮子体型大,躯体均匀,四肢中长,趾行性。头大而圆,吻部较短,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上裂齿具三齿尖,下裂齿具2齿尖;臼齿较退化,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皮毛柔软。前足5趾,后足4趾;爪锋利,可伸缩。尾较发达。有“草原之王”的称号,是非洲顶级的猫科食肉动物。野生非洲雄狮平均体重可达185千克,全长可达2.8米。狮子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

狮子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地,肉食,常以伏击方式捕杀其它动物。分布于非洲草原、亚洲印度。

普遍接受的狮子分类法是二分法,即分为非洲狮群与亚洲狮群,即非洲狮与亚洲狮。

非洲狮体型较大,体长约246-284厘米,体重150-189千克。根据分布的区域可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南部、北部亚群。原产地为贝宁、布基纳法索、 尼日尔、尼日利亚、 塞内加尔等地区。

亚洲狮体型较小,体长约240厘米,体重约150千克。亚洲狮的雄狮脖子的鬃毛较非洲狮少,而它的尾端球状毛也较大,背毛较厚、体毛丰满。幼狮有斑点,毛色以棕黄为主。雄狮及雌狮的腹部都有明显折叠的皮肤。亚洲狮现在只分布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

狮子是体型仅次于老虎的猫科动物,是非洲最强大的食肉动物。野外大个体全长可达3米以上,体重可以超过300千克。

狮子可以优势约制领地内的花豹、鬣狗等食肉动物。狮群有能力捕杀水牛、尼罗鳄,甚至河马和犀牛也有被狮群捕食的案例。

 

第四节  美洲虎

美洲虎又叫美洲豹,是现存第三大的猫科动物,平均体重约110千克。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一种大型猫科动物。

美洲虎头的比例较大,脸较宽,前胸较粗,身体肥厚,肌肉丰满,四肢粗短。身上的花纹美丽,黑色圆形环圈较大,而且圆环中一般都有一个或数个黑色的斑点,由于是圆环而不是条纹,所以很容易与虎相区别,但它的圆环又与豹的较小而环内中空的环纹显著不同,细看时不难分辨。尾巴显著地短于豹尾,仅略长于身长的1/3。美洲虎在头上和四肢上的花斑为黑色的斑点,毛色同豹差不多,全身呈金黄色至橘黄色,但偶而也能见到极少数黑色或白色的变种。

美洲虎较喜欢栖于树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季节性泛滥的沼泽地区,及其附近的灌木丛和热带稀树草原,但总会是靠近水源的地方,它们亦会广泛分布于高山、平原等不同的地方。

美洲虎亚种较多,共有9个亚种。分别是美洲虎亚利桑那亚种,美洲虎中美亚种,美洲虎金色亚种,美洲虎赫尔南德斯亚种,美洲虎指名亚种,美洲虎潘塔纳亚种,美洲虎巴拉圭亚种,美洲虎秘鲁亚种,美洲虎韦拉克鲁斯亚种。美洲虎分布于墨西哥、中美、巴西南部、亚马孙热带雨林等地。

美洲虎野外大个体体长可达2.3米,体重可达150千克,是南美洲最强大的肉食动物。美洲虎有能力捕食貘、鹿类、西猯等,也有杀死森蚺和黑凯门鳄的案例。

 

第五节  美洲狮

美洲狮是猫亚科中最大者,平均体重70千克以上。美洲狮躯体均匀,四肢中长,趾行性。头大而圆,吻部较短,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上裂齿具三齿尖,下裂齿具2齿尖;臼齿较退化,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皮毛柔软,全身为单一的灰色、红棕色或红色。前足5趾,后足4趾;爪锋利,可伸缩。尾较发达。

美洲狮栖息于除热带雨林外的各种环境,是美洲大陆所产的哺乳动物中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北从北美洲的加拿大育空河流域,南至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南部。美洲狮善于攀爬和跳跃,全天均可活动。喜独居。肉食,常以伏击方式捕杀各种动物。主要以野生动物兔、羊、鹿为食。

美洲狮共有6个亚种,分别为安东尼美洲狮、阿根廷美洲狮、巴西美洲狮、哥斯达黎加美洲狮,北美美洲狮和智利美洲狮。

大个体美洲狮体长可达185厘米,体重可达95千克。美洲狮是北美,特别是美国和加拿大最强大的肉食动物,是驼鹿和野化家马的主要捕食者。美洲狮对领地内的加拿大猞猁、棕熊、短尾猫、美洲黑熊都有很强的压制效果。在西部开发时期,由于环境恶劣;棕熊和美洲黑熊有较多被美洲狮杀死的案例,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也会被美洲狮杀死,甚至狼群也会受到美洲狮的影响。

 

第六节 

豹平均体重60千克以上,奔跑时速可达80公里。体呈黄或橙黄色,全身布满大小不同的黑斑或古钱状的黑环。豹可以说是敏捷的猎手,身材矫健,动作灵活,奔跑速度快。既会游泳,又会爬树。性情机敏,嗅觉听觉视觉都很好,隐蔽性强,长长的尾巴在奔跑时可以帮助豹保持平衡。它亦是少数可适应不同环境的猫科动物。金钱豹多指亚洲的亚种,非洲的亚种多称花豹。豹栖息于森林灌丛、热带雨林、山地、丘陵、平原、干旱地、湿地,甚至荒漠。

豹性情孤僻,平时单独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中潜伏,黄昏时开始出来游窜,直到黎明时方休息。在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方,活动的范围较固定。在食物缺少的情况下,往往作数十公里的移动。豹在平时没有固定的巢穴、休息时常常爬到较高的树上,选择在叉枝、横枝干上爬卧。有时也在草丛中或悬崖石洞中睡觉。

豹的亚种较多,共有9个,分别为印度支那豹、华南豹、华北豹、斯里兰卡豹、爪哇豹、阿拉伯豹、远东豹、非洲豹和波斯豹。

大个体豹全长可以超过2米,体重可达110千克。豹生存能力很强,性格非常残暴,可以杀死扭角羚、斑马、野猪等猎物,也杀死过斑鬣狗、棕熊和亚洲黑熊等食肉动物,频频从单只雌狮手下逃生,甚至有与雄狮同归于尽的案例。尽管豹受到老虎或狮子的压制,狼群也会威胁到豹的生存,但豹对猞猁、棕熊、黑熊等动物有强烈的压制效果。

 

第十一节 斑鬣狗

斑鬣狗体长可达150厘米以上,体重70千克以上,雌性个体明显大于雄性。毛色土黄或棕黄色,带有褐色斑块,鬃毛短或无。

斑鬣狗成群活动,每群约80只左右,雌性个体在群体中占优势。性凶猛,可以捕食斑马、角马和斑羚等大中型草食动物。斑鬣狗是夜行性猛兽,它们白天在草丛中或洞穴中休息,夜间出来四处游荡,到处觅食。它们单独地、成队地或几只一起去猎食,有时40-60只一起有组织地对大动物斑马、野牛等进行围猎。

斑鬣狗共有6个亚种,分别是:斑鬣狗指名亚种、斑鬣狗肯尼亚亚种、斑鬣狗刚果亚种、斑鬣狗亚北基伍亚种、斑鬣狗坦桑尼亚亚种和斑鬣狗埃塞俄比亚亚种。

斑鬣狗和狮群、花豹重叠,受到狮群压制,但有时候也能和狮群抢夺猎物,也会偷窃狮群的猎物。斑鬣狗和花豹为竞争关系,有时在竞争中占优,有时又处于下风。

大个体斑鬣狗体长可达160厘米以上,体重可以超过80千克,除了狮子和花豹之外,胡狼、非洲野狗等食肉动物均受到斑鬣狗压制。蜜獾也会被斑鬣狗杀死。

 

第十二节 雪豹

雪豹体重在50千克左右,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称。

雪豹具有夜行性,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其行动敏捷机警,动作灵活,善于跳跃,3到4米的高崖可纵身而下。雪豹以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为主食。

雪豹有2个亚种,一个亚种分布于中亚及东北方的蒙古和俄罗斯,另一个亚种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和喜马拉雅山。

雪豹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亦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是亚洲高山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物种。大个体雪豹体重可达60千克,杀死过牦牛等大型动物。雪豹对雪狼、藏马熊等棕熊有很强的压制效果,杀死过雪狼及棕熊。

 

第十三节 灰狼

灰狼是现存犬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通常体长130厘米以上,体重50千克以上。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犬齿及裂齿发达;上臼齿具明显齿尖,下臼齿内侧具一小齿尖及后跟尖;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毛粗而长。前足4-5趾,后足一般4趾 ;爪粗而钝,不能伸缩或略能伸缩。尾多毛,较发达。

灰狼善于快速及长距离奔跑,多喜群居,常追逐猎食。食肉,以食草动物及啮齿动物等为食。栖息于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针叶林、草地。除南极洲和大部分海岛外,分布于全世界。

灰狼四肢强健有力,身体轻捷,奔跑的速度很快,耐力也很强,狩猎的方式有伏击、跟随、围攻、追逐等,能够以56公里的时速追赶猎物,也能花上两个星期,行走200多公里来跟随猎物,所以能够猎食善于奔跑的狍子、鹿有蹄类动物。野猪、棕熊、黑熊也受到灰狼的威胁。

灰狼亚种很多,共有46个亚种,分布范围几乎包括世界各地。

大个体灰狼体长可达150厘米以上,体重可达100千克以上,杀死过驼鹿、野牛、野猪、棕熊、黑熊等猎物,对猞猁、狼獾、郊狼、狗獾均有压制效果,狼群甚至能对美洲狮的生存造成一定影响。

 

第十四节 云豹

云豹是最小的豹亚科,体重30千克左右。云豹身体两侧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瞳孔长方形,收缩时纺锤形。犬齿锋利,与前臼齿之间的缝隙较大,长度比例在现存猫科动物中最大,能够咬杀较大猎物。

云豹分布于亚洲的东南部,从最西部的尼泊尔开始,一直向东到中国台湾,包括缅甸和中国秦岭以南;往南则从印度东部、中南半岛开始,一直向南到马来半岛等地为止。夜间活动,善爬树,常从树上跃下捕食猴、鸟、鼠、野兔、小鹿等小型哺乳动物。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云豹是高度树栖性的物种,经常在树木上休息和狩猎,但是它们在地面上的狩猎时间要比树上的更长。云豹栖息于亚热带和热带山地及丘陵常绿林中,最常出现在常绿的热带原始森林,但也能在其他的生境中看到它,如次生林、红树林沼泽、草地、灌木丛和沿海阔叶林。

云豹是一个属,即云豹属,共有2个物种,即云豹和巽他云豹。云豹有3个亚种,但是一个亚种台湾云豹现在已经灭绝,所以现存亚种仅有2个。

第一个是云豹指名亚种,色彩最鲜艳,斑纹很长,分布于中国和中南半岛。第二个是尼泊尔云豹,体色较深较暗,斑纹大,分布于尼泊尔。

大个体云豹体重可达40千克,食物以鹿为主。

 

第十五节 巽他云豹

巽他云豹体型与云豹相似,体重30千克左右。犬齿锋利,与前臼齿之间的缝隙较大,能够咬杀较大猎物。

巽他云豹有2个亚种。第一个是苏门答腊云豹,分布于苏门答腊。第二个是婆罗洲云豹,分布于婆罗洲。

巽他云豹食物以鹿为主,和其它肉食动物竞争不多,但是也杀死过马来熊。

 

第十六节 欧亚猞猁

猞猁是一个属。猞猁属共有4种动物,分别是欧亚猞猁、加拿大猞猁、西班牙猞猁和短尾猫。

欧亚猞猁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重30千克左右。体粗壮,尾极短,通常头不及体长的1/4。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具下垂的长毛。上体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或为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腹面浅白、黄白或沙黄色。尾端呈黑色。

欧亚猞猁为喜寒动物,基本上生活在北温带寒冷地区,栖息环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喜独居,长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不畏严寒,以野兔、野猪和鹿等为食。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

欧亚猞猁有7个亚种,分别是猞猁高加索亚种、猞猁贝加尔湖亚种、猞猁指名亚种、猞猁东部亚种、猞猁撒丁岛亚种、猞猁阿穆尔亚种、猞猁西伯利亚亚种。

欧亚猞猁是最大的猞猁,对狼、狼獾、棕熊的生存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与欧亚猞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欧亚棕熊。

 

第十七节 狼獾

狼獾,鼬科之王,是体型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25千克左右。狼獾的皮肤较厚,颈部粗短,四肢特别强壮,趾端具有长而锋利的爪。

狼獾食性杂,主要捕食有蹄类、啮齿类、鸟类,也会吃浆果。

狼獾共有6个亚种,主要分布在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分布范围包括北极、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斯堪的纳维亚,它们还出现在俄罗斯以及波罗的海各国。

大个体狼獾体重可以超过30千克,咬力强劲,斗志强悍。有破损的猞猁头骨被发现,证实为狼獾所为。狼獾有能力捕食比自己大得多的食草动物,甚至是马鹿和北极驯鹿。狼獾在与食肉动物的竞争中也具有一定优势。狼獾头骨的双腭特别粗壮,从发达的矢状嵴和颞区来看,上面附着的咀嚼肌是相当发达的,再加上粗而厚实的犬齿,它们能给予对手毁灭性的咬杀。狼獾与多种食肉动物领地重叠,如猞猁、狼、狗獾、黑熊、棕熊、北极熊等。欧亚猞猁、狼群和狼獾存在竞争关系,各有胜负。狗獾、棕熊和黑熊均受到狼獾的压制,狼獾会抢夺狗獾、棕熊和黑熊的食物,甚至会杀死狗獾、棕熊与黑熊。在北极,北极狼獾与北极熊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北极狼獾多次在争食中击杀成年北极熊。

 

第十八节 缟鬣狗

缟鬣狗又称条纹鬣狗,身长100厘米以上,体重30千克左右。像鬣狗科的其他同类一样,缟鬣狗后躯低于前躯,身体粗壮。脖子粗,有强大的头骨和颌骨使鬣狗可以咬碎强硬的枯骨,黑白色的尾巴长且浓密,脚爪钝。

缟鬣狗生活在稀树草原这样的干燥地区,夜晚捕食,杂食性,几乎什么都吃,如种子、树叶、果实、昆虫、鸟类、鱼类和许多种哺乳动物。缟鬣狗是称职的猎手,能快速奔跑,能抓住野兔、狐狸和啮齿动物。它们也会清除领地内的腐肉和其他食肉动物遗弃的下脚料。

缟鬣狗分布范围较广,北非、近东到中亚都有分布。

大个体缟鬣狗体长可超过110厘米,体重可超过40千克。在以色列和中亚,缟鬣狗可压制竞争对手红狐等,在印度,缟鬣狗与豹有竞争。在东非,缟鬣狗在与豹和斑鬣狗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十九节 褐鬣狗

褐鬣狗又名棕鬣狗,体形似犬,体长约120厘米,体重45千克左右。头大,额宽,耳长。身上没有斑纹,体毛主要呈棕褐色,但也有灰色、赤色、近黑色等色形变化,一般头部、上背、肩部等毛色较浅,其他部位较深,四肢外侧有横行的棕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

褐鬣狗栖息于非洲西南干旱区,热带和亚热带稀树草原和荒漠地带。食性极杂,几乎什么都吃,其中包括一些瓜果、蔬菜等,但更主要的是捡食原野上的残骸腐肉,有时也猎食一些小动物。

褐鬣狗有2个亚种,褐鬣狗指名亚种以及褐鬣狗北非亚种。

和斑鬣狗相比,褐鬣狗不算非常凶猛的动物,它们主要以腐肉为食,擅长清理草原及荒漠上的动物残骸,被称为清道夫。

褐鬣狗生活领地同样和狮子、花豹重叠,但是和斑鬣狗不同,褐鬣狗受到狮子与花豹的极大威胁,经常被捉住杀死。和斑鬣狗相比,褐鬣狗的生活并不好过。

 

第二十节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比欧亚猞猁小,体重15千克左右。加拿大猞猁为喜寒动物,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以雪兔、骡鹿、白尾鹿等为食。加拿大猞猁分布于北美北部。

加拿大猞猁有3个亚种,分别是加拿大猞猁指名亚种、加拿大猞猁纽芬兰亚种、加拿大猞猁北极亚种。

加拿大猞猁虽然受到美洲狮和狼群的压制,但是也杀死过美国的衣阿华棕熊。

 

第二十一节 西班牙猞猁

西班牙猞猁体重15千克左右。身上带有像豹的、明显的斑点,毛色为明亮的黄红色到黄褐色,覆盖有棕色或黑色的斑点。西班牙猞猁与欧亚猞猁在外貌上分别不大,非常相似,除了体形较小,体色较浅,斑点较深外,其他几乎没有区别。尾粗,尾端黑色。耳尖、触须和鬓角各有一束黑色的毛。西班牙猞猁长腿短尾,脸庞上挂着一圈珠子似的毛发。耳朵竖起,上有黑毛。和印记暗淡的欧亚猞猁相比,它身上有着很明显的斑点,更像豹的样子。不过,它的脸部则比其他猞猁更像猫。

西班牙猞猁分布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上,主要居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多山森林地区,在西班牙的科托多尼纳国家公园里有较多的数量。西班牙猞猁没有亚种分化。

 

第二十二节 短尾猫

短尾猫体重13.5千克左右,体型矮壮结实,但体型相对较小。它们的毛皮颜色各有不同,一般从黄褐色及灰褐色,浅灰到红棕色不等,脊背中部的毛颜色通常较深,但转入腹部后毛色逐渐变浅,身体镶嵌有黑色或深棕色的斑点,这些圆斑点可以用来伪装。

短尾猫的尾巴短而粗,毛茸茸的短尾巴上还点缀着一些深色的环状斑纹,尾尖黑色。短尾猫耳朵尖端呈黑色,有短簇的毛。脸因耳朵下的毛发看似很宽。鼻子呈粉红色,面颊及腹部为米白色或灰色,背部黄红色或褐红色。眼睛呈黄色,瞳孔黑色。瞳孔上下较长,在晚间会扩张以获得最多的光线。四肢强劲有力,后腿比前腿略长,具有很强的攀登跳跃能力。

短尾猫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它们喜欢生活在落叶植物、松柏类植物或各种林木混合的林地,但不像其他猞猁属的物种需要依赖森林,它们也可以分布在潮湿的沼泽至崎岖的山地。会在近农地的地方建立巢穴,若身处石隙、沼泽、森林,它的斑点可以成为伪装。

短尾猫在加拿大的分布受到雪的深度及加拿大猞猁的影响。在墨西哥北部及中部,短尾猫生活在干旱的灌木林、松树林及橡树林中,直至南部的热带地区。

短尾猫有12个亚种,分别为短尾猫贝氏亚种,短尾猫加利福尼亚亚种,短尾猫墨西哥亚种,短尾猫西北部亚种,短尾猫佛罗里达亚种,短尾猫新斯科舍亚种,短尾猫瓦哈卡亚种,短尾猫北部亚种,短尾猫半岛亚种,短尾猫指名亚种,短尾猫苏必利尔湖亚种,短尾猫德克萨斯亚种。

 

第二十三节 棕熊

棕熊是体型最大的陆地食肉目动物之一,站立高度可达2.5米,体重可达200千克,具有裂脚亚目中最大的腹围之一。分布于欧亚大陆,以及北美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棕熊肉好素食,食谱中90%以上是植物,也会捡食动物尸体,偶尔会捕杀濒死的鹿等食草动物。

棕熊的亚种较多,共有23个亚种,分别为:欧亚棕熊、比利牛斯棕熊、马西干棕熊、阿特拉斯棕熊、叙利亚棕熊、高加索棕熊、天山棕熊、藏马熊、戈壁棕熊、西伯利亚棕熊、乌苏里棕熊、北海道棕熊、勘察加棕熊、半岛棕熊、科迪亚克棕熊、阿拉斯加棕熊、达氏棕熊、斯基纳棕熊、马更些棕熊、普通棕熊、墨西哥棕熊、加利福尼亚棕熊和锡特卡棕熊。

心理学和生物科学副教授Suzana Herculano-Houzel认为,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数量,决定了动物内心精神状态的丰富程度,以及触类旁通的能力。不过,大脑神经元的数量跟大脑体积并没有绝对关系。棕熊的大脑是猫的十倍大,但二者的神经元数量基本相同。

棕熊生存环境并不好。虽然肉质较有蹄类欠佳,但仍不乏捕食性天敌,一直在虎豹狼猞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憨态呆萌素食者,清理分解小可爱。食肉目没落弃子,猞獾狼腹中冤魂。”这段话既可以总括熊科动物的生存现状,也可以单独用来描述棕熊的生存现状。

大个体棕熊体重可以超过300千克。棕熊与多种食肉动物领地重叠。虽然棕熊受到虎、豹、美洲狮、雪豹、灰狼、欧亚猞猁、狼獾及加拿大猞猁甚至郊狼等的威胁,但对狗獾、美洲獾、黑熊、赤狐等食肉动物也有一定压制效果。棕熊会抢夺黑熊的食物甚至杀死黑熊,也有杀死狗獾的记录。北美洲的荒地灰熊有时会和北极熊因争夺食物而产生冲突,棕熊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第二十四节 北极熊

北极熊和棕熊一样,同样是体型最大的陆地食肉目动物之一。北极熊站立高度可达2.7米,体重可达200千克,具有裂脚亚目中最长的脖子和最大的腹围之一。

北极熊是唯一一种以肉食为主的熊科动物,主要捡食虚弱的海豹等鳍脚类动物,也会食腐,如鲸鱼尸体和海象尸体等。作为食肉目中的尴尬一员,为啃食虚弱鳍脚亚目的北极熊,身体结构过于特化。由于气候暖化,坚冰消融,正拖曳着一百七八十、二百出头的沉重身躯,悄然向草地逼近。

北极熊共有7个亚种,分别是:大不列颠北极熊、拉布拉多北极熊、阿拉斯加北极熊、勘察加北极熊、西伯利亚北极熊、格陵兰北极熊和哈德逊湾北极熊。

大个体北极熊体重可以超过250千克。由于生态环境单一,无常态捕食性天敌。和北极熊有冲突的食肉动物并不多,虽然北极熊受到北极狼獾与荒地棕熊的压制,甚至多次在争食中被狼獾击杀,但是北极熊对赤狐北极亚种与北极狐具有一定的压制效果。

 

第二十五节 渔猫

渔猫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一般生活于林区的灌丛地带、沿河的芦苇丛以及热带海岸的常绿林。

渔猫全身棕灰或橄榄灰色,躯体分布有稀疏的棕黑色斑纹,头顶至颈后排列有平行的棕黑色带纹,脸部最明显的特征是其扁平的鼻子。躯体强壮,下颚和脖子粗壮,腿短,小耳白色,耳边缘有黑色环。爪有力,趾间具半蹼,向前伸直。渔猫体长8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4千克。

渔猫的主要猎物之一是鱼类,同时它也会捕食其他水生生物以及陆地生物,包括啮齿类、鸟类、牛羊、狗等等。与大部分猫科动物一样,渔猫喜夜行。渔猫生性凶猛,敢于攻击体型比自己大的动物。

渔猫是豹猫属的一种,豹猫属虽然还有4种动物,不过它们体型都较小,对人也难以造成严重威胁。渔猫是有过致人死亡的案例的,死因为伤口感染。因此,其余4种豹猫属的动物,不能算作猛兽,本文就不介绍了。

其实,从能否对人造成严重威胁的角度来说,真正可以被称为猛兽的,只有以上介绍的20种。下面将要介绍的10种动物,或许有过致人死亡的案例,比如郊狼群体。但是单只动物对人是没有上面这些猛兽的威慑力的。下面介绍的动物可能会有凶猛的,比如渔貂,但是因为体型有限难以有出色的发挥,可能也会有体型大的,比如美洲黑熊,但是因为硬件与习性所限,也难以有精彩的表现。这些动物可能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猛兽,不过因为知名度较高,对它们感兴趣的人很多,还是值得介绍一下的。

 

第二十六节 郊狼

郊狼比灰狼小得多,体长在80厘米左右,体重在15千克左右。郊狼体型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嗅觉灵敏,听觉发达。犬齿及裂齿发达,上臼齿具明显齿尖,下臼齿内侧具一小齿尖及后跟尖,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毛粗而长,不具花纹。尾多毛,较发达。善于快速及长距离奔跑。

郊狼适应能力极强,森林、沼泽、草原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郊狼多喜群居,常追逐猎食。大部分食肉,以食草动物及啮齿动物等为食,猎物有鹿、麋鹿、羊、兔、鼠类、鸟类、蜥蜴等有时也偶尔食腐肉、植物或杂食。

郊狼的亚种较多,共有19个,分布范围几乎包括整个北美。大个体郊狼体重可达20千克以上,不仅能捕食鹿等体型较大的食草动物,而且对当地很多食肉动物也会产生影响。郊狼虽然被美洲狮和灰狼压制,但对体型更小的赤狐有很强的压制作用,给猞猁和黑熊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甚至能给棕熊的生存也造成一定影响。

 

第二十七节 渔貂

渔貂体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5千克。渔貂有蓬松的毛尾,吻部向尖端尖削,耳圆位低。脚下有5个脚趾,爪子可伸缩。皮毛的颜色从浅棕色、中棕色至深棕色。

渔貂在地面和树上捕食,追捕各种啮齿类。食物还包括肉质果实,有时食坚果。

渔貂有渔貂指名亚种、渔貂太平洋亚种、渔貂哥伦比亚亚种三个亚种,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

渔貂性情凶猛,猎杀能力也非常强。有资料表明,渔貂杀死了一个猎人饲养的圈养棕熊。不过这并不是常态,就像黄鼠狼并不会总是偷吃农民饲养的鸡一样。

 

第二十八节 狗獾

狗獾体重在15千克左右,在鼬科中体形较大,肥壮,颈部粗短,四肢短健,尾短,体背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四肢内侧黑棕色或淡棕色。

狗獾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根、茎、果实和蛙、蚯蚓、小鱼、沙蜥、昆虫和小型哺乳类等为食。

狗獾亚种较多,共有14个亚种,分布于亚欧大陆大多数地区。

大个体狗獾体重可达20千克,天敌很少。虽然狗獾通常较为温顺,但当陷入困境时,会变得极端凶猛而且具有很强攻击性,这会给以它们为目标的捕食者造成危险。狗獾虽然受到狼群、猞猁、狼獾及棕熊的压制,但它们也很少会主动捕杀狗獾。狗獾对黑熊、赤狐等食肉动物有一定的压制效果,会抢食黑熊和赤狐等的食物。

 

第二十九节 美洲黑熊

美洲黑熊广泛分布于北美洲,是现存数量最多的熊。美洲黑熊体长120-220厘米,四肢粗短。体重可达150千克以上。

美洲黑熊的体色有很多种,东北部的美洲黑熊颜色偏深,以黑色为多;生活在西北部的美洲黑熊颜色则偏浅,毛色有棕色、浅棕、金色;生活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岸的美洲黑熊有奶白色的个体,被称为白灵熊;阿拉斯加的美洲黑熊则有蓝灰色体毛的成员,因此也被人称为冰河熊。

美洲黑熊素食率达98%,主要以浆果、禾本植物、草本植物等为食,也会挖蚂蚁窝和掏蜂巢。

虽然美洲黑熊会受到美洲狮、狼、猞猁、狼獾、郊狼甚至棕熊的威胁,但是美洲黑熊数量较多,生存现状还不算很差。

美洲黑熊胆量很小,甚至会被家猫与家狗驱赶。据报道,家住新泽西州西米尔佛德镇的唐娜•迪基家中饲养了一只远近闻名的虎斑猫“杰克”。这只体重7公斤的猫作风一贯霸道,平时见到有陌生人或动物“入侵”,它便会毫不客气地朝着对方张牙舞爪。几天前的清晨,女邻居苏珊娜•吉奥瓦耐尼正在自家旁边的一片树林中散步,意外看到奇怪的一幕:一头体重约95公斤的大黑熊爬上一棵高高的大树,浑身吓得蜷缩成一团。

起先苏珊娜并没太在意,因为西米尔佛德镇历来是新泽西州黑熊最爱光顾的地方,可是仔细一瞧,邻家霸王猫“杰克”此刻正站在大树底下不停地朝着高处发出一阵阵狂叫。这时她才明白过来,原来是“杰克”将这位不速之客愣给赶上了大树,于是急忙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了这一难得一见的场景。

女主人“鸣金”召回霸王猫 “杰克”与大黑熊对峙了足足15分钟之后,前者看到后者已被自己治得服服帖帖,便准备打道回府。大黑熊一见小冤家走远,便放心地从15米的高处爬了下来,不想对方竟然杀了个“回马枪”,吓得它急忙又爬上了另一棵大树避难。这时女主人唐娜闻讯赶来,朝着爱猫连吹口哨示意鸣金收兵,“杰克”这才大摇大摆地跟随主人班师回朝。可怜那大黑熊直到看到“杰克”彻底消失在视线中之后,才小心翼翼地爬下树来夺命狂逃。

据女主人唐娜后来介绍,“杰克”一向有着强烈的领地意识,平时只要其他小动物“入侵”,便会立即被它驱逐出境,不过遇上如此庞然大物尚属首次。“我们全家过去常开玩笑说,‘杰克’能够看家护院。可是从来没想到它竟然会吓跑大黑熊。照我们猜测,它不欢迎其他任何动物造访它家的院子。”

2017年5月9日,在加州的一个高档住宅区,一只野生美洲黑熊想进入居民家中,被主人的家狗赶走。

 

第三十节 亚洲黑熊

亚洲黑熊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台湾、日本等地的森林地带。亚洲黑熊体长可达170厘米,体重可达120千克以上。

亚洲黑熊体毛黑色而富有光泽。因东、西部地域差异,毛的长度有些区别。东部的黑熊毛较短,背毛长4至5厘米,颈侧毛长6至10厘米;西南部的黑熊毛较长,背毛长4至6厘米,颈侧毛长6至14厘米。胸部由白色、淡黄色、赭色短毛形成“V”字形或“U”字形。

亚洲黑熊的素食率和美洲黑熊一样可达98%,主要以各种植物的芽、叶、茎、根、果实为食,也会挖蚂蚁窝和掏蜂巢。

亚洲黑熊生存现状比美洲黑熊差。一方面,亚洲可以对亚洲黑熊造成威胁的掠食动物要多很多。老虎和豹子都是亚洲黑熊的天敌。除此之外,狼、猞猁、狼獾甚至棕熊和狗獾都会给亚洲黑熊的生存造成威胁,因为掠食动物更多,亚洲黑熊比起美洲黑熊,更难捡到动物尸体,因此有时候不得不主动捕食虚弱的草食动物。这也是亚洲黑熊经常在牛、鹿、羊的利角面前节节败退的原因。同时,栖息地林木采伐使原本缺乏猎杀动物能力的亚洲黑熊无法积累充分营养维持冬眠状态。另一方面,因为熊胆贸易,亚洲黑熊还要额外承受来自人类的伤害。

 

第三十一节 土狼

土狼是鬣狗科最小的成员,体长约80厘米,体重12千克左右,肩部高而臀部低;从头后到臀部的背中线具有长鬣毛;全身棕色,但体侧和四肢均有棕褐色条纹。土狼以昆虫为食,主食是白蚁。

土狼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与东非亚种。土狼牙齿退化,爪子也不适合格斗,受到非洲狮子、豹、鬣狗等多种猛兽的压制。

 

第三十二节 懒熊

懒熊是中等体型的熊科动物,体长达150厘米,体重可达100千克。懒熊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

懒熊不冬眠,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在洞穴中或是其它隐蔽的地方睡觉。

在熊科动物中,懒熊性情较为爆裂,是对人最具有攻击性的熊科动物之一,以攻击头颈为主。在马戏团曾有懒熊主动攻击北极熊,并在几秒内快速致死。根据对懒熊袭人事件的统计,两种最激怒懒熊的姿势中,被攻击者69例反击应对9%致死率,64例尝试逃离11%致死率,装死0致死率。这体现了懒熊的智力至少在分辨力一项上有一定的缺陷。

因为懒熊竞争能力弱,在与很多当地的掠食动物的竞争中,懒熊长期吃亏甚至会送命。久而久之,懒熊就特化成一种以白蚁为主食的动物。这类似于鬣狗科的土狼。懒熊喜欢用长长的爪子扒开巢穴,再用长鼻吻吸食这些昆虫。懒熊的上颚只有4颗门齿,而不像很多其他种类的动物那样上下各有六颗,这样中间形成空隙就有助于它们吸食白蚁。

尽管懒熊食性发生了特化,但由于自然界中天敌较多,而且幼熊还会被当地人捉去马戏团训练,懒熊的数量正在持续减少。

 

第三十三节 眼镜熊

眼镜熊是南美洲特产的一种熊科动物,也是南美唯一的一种熊。眼镜熊具有黑色的体毛,脸部和前胸部为白色。眼睛周围有一对像眼镜一样的圈,故而被称为眼镜熊。眼镜熊体长可达150厘米,体重可达100千克,和懒熊一样属于中等体型的熊科动物。

眼镜熊十分喜爱以果类为食,特别是凤梨。凤梨在眼镜熊的食谱中占了50%左右的份额。仙人掌和植物根茎也是眼镜熊喜爱的食物。

因为眼镜熊各方面硬件均较弱,难以与包括美洲豹在内的众多掠食动物竞争,所以眼镜熊一般生活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潮湿的高山密林中,以躲避众多的掠食动物。

 

第三十四节 马来熊

马来熊是现存体型最小的熊科动物,体长130厘米左右,体重60千克左右。马来熊全身黑色,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与耳等长;趾指基部连有短蹼。胸通常点缀着一块显眼的"U"型斑纹,斑纹呈浅棕黄或黄白色。舌很长,适于舔食白蚁。

马来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可能是因为马来熊分布在热带环境,马来熊不冬眠。马来熊在食性方面类似于懒熊,因为竞争力弱,所以以白蚁为主食,也喜欢吃蜂蜜。

尽管马来熊以白蚁为主食,与其它掠食动物竞争较少,但是生存环境依然不理想。老虎与马来云豹是马来熊比较常见的天敌。除了食肉目的掠食动物之外,猛禽也会杀死马来熊。可以说,马来熊是唯一受到猛禽威胁的熊科动物。

 

第三十五节 大熊猫

大熊猫是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一种动物。大熊猫体长可达150厘米,体重可达100千克。

大熊猫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滚滚,有着两个黑眼圈,体型肥胖,神情呆萌。

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种。

因为大熊猫的食物营养低劣,没有过多的能量贮存。为了保存能量,必须控制能量消耗过大的活动。因此,它喜欢在平缓的地方行走,避免爬坡。平时也只在一个小范围里活动。

大熊猫虽然得到了人类尽心尽力的保护,但是生存现状依然不够理想。野生大熊猫天敌不少,除了豹子等常规天敌之外,黄喉貂也会对大熊猫构成威胁。

有新闻报道,野生大熊猫“坪坪”被黄喉貂咬伤。虽然人们发现了受伤的大熊猫并对它进行了救治,但因为受伤过重,最终还是抢救无效死亡。由于伤口稀少,排除黄喉貂群攻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即使在有人类救治的情况下,单只黄喉貂对大熊猫造成的伤害依旧可以致死。可想而知,野外更多的人类难以及时关注到的大熊猫,在面对黄喉貂小群的时候,就会更加危险。

除了天敌不少以外,大熊猫的食谱过于单调,而且营养低劣也是大熊猫生存现状堪忧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大熊猫自身生存能力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因为它们得到了人类最好的关注与最好的护佑,在各种保护措施均十分齐全的今天,还是应该相信,大熊猫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斗兽总论第二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