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呼和浩特公交早期发展史

2020-06-19 08:50 作者:T318_forever  | 我要投稿

本文依据网上的资料,最大程度还原了本世纪初之前呼和浩特市公交的发展史,由于资料残缺、记忆模糊,部分内容还需读者们指正。

呼和浩特公共交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34年,线路是火车站~旧城北门,这种说法可能不太靠谱,另一种说法是:“归绥市政府“奉谕举办本市公共汽车,以利职员商民往返新旧城便利”。3月18日,管理所成立,由公路管理处开设,隶属建设厅,有省公路管理局交给市里的旧客车4辆(福特车2辆、同和1辆、雪佛兰1辆),其中3辆开设1条由新城鼓楼至旧城北门公交线路,长4公里;另1辆在新旧城到车站间往返运输。运行时间为每日早晨6点30分到晚上10时结束,乘客需要提前买票,下车时由售票员收票。对于无票乘客会加倍罚款。公共汽车管理所的成立标志着归绥市的市区客运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此,公共汽车开始部分代替了人力和蓄力车的客运状况,是绥远省开办的最早的市内交通机构”

1948年7月,市内公共汽车由于汽油缺乏和轮胎破旧等原因而停业。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公共汽车管理所回归到人民的手中,绥远人民政府管理科接收了归绥市公共汽车管理所,并开始筹建“公共汽车站”的工作。

1952年,公共汽车管理所在旧城北门设置站点,隶属建设局管理科,有职工5人,客车2部,均已破旧不堪,其中1部严重破损,另一部勉强行驶,因燃料缺乏,只能以烧木材为动力,运行于北门至鼓楼之间,全年行驶6千多公里,年客运量不足十万人。

在20世纪50年代,呼和浩特共有三条公交线路:新城-旧城、新城-火车站、旧城-火车站,可能分别是3、2、1路的前身。

早期的公交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https://tieba.baidu.com/p/4410081831
图片来源:https://tieba.baidu.com/p/4410081831
BK640


到1981年的时候,全市发展至7条公交线路:

1路:南茶坊----火车站、2路:旧城北门----麻花板、3路:旧城北门----大板厂(今内蒙古展览馆)、4路:旧城北门----林学院、6路:旧城北门----十三中、7路:旧城北门---土默特中学、8路:旧城北门-----孔家营。其中2路和7路应该是线路相同,2路为外环,7路为外环(推测的)。

市区线路如图:

1981年市区线路图


截至1984年,5路(火车站—郊区政府)已经开通,在当年,郊区线路9(南茶坊—崞县夭)、10(南茶坊—一间房)、11(南茶坊—古城)、12(北门—南地)、13路(北门—红山口)、15路(北门—水泥厂)、17(南茶坊—小井)也已经存在。

当年的市区线路如下图:

1984年市区线路图


1986年,20路(武警总队—皮革厂)开通。


到八十年代末,全市发展至20条公交线路,其中市区线路见下图。值得注意的是,此时2路的线路已经调整到乌兰察布路,开始和现在的线路重合。

1990年左右的市区线路图,注:郊区线路9路(南茶坊~崞县夭)、10路(南茶坊~一间房)、11路(南茶坊~古城)、12路(油泵油嘴厂~南地)、13路(旧城北门~红山口)、15路(旧城北门~水泥厂)、17路(南茶坊~小井)和24路(二砖招待所~二砖瓦厂)未在图中标出。


大约在1993年,全市有14条市区线路和10条郊区线路,市区线路如图:

1993年左右的市区公交线路图,除了22、23路外运行时间均为6:30~20:00

郊区线路相比于八十年代末,又增加了25路(皮革厂~炼油厂生活区)、301路(油泵油嘴厂~罗家营)


1994年的时候,31路中巴(南茶坊—内蒙古医院)开通,配车3部,发车间隔15分钟。同年6月,开通32路(师大东门—火车站—旧城北门),配车是1辆JLY6121S型号的双层车(如下图),运行半年后后停运。同年,3路和4路率先实行无人售票。

呼市鲜为人知的双层车,图片来自网络


1995年,公交线路大规模实行无人售票,32路(火车站—会计学校(今蓝天中学))、33路中巴开通,并且购入一批蓝白条京华客车(型号BK6920)和京华10米后置车(BK6980CF),京华10米后置车配属于1路、3路和5路。


在九十年代后期,21路(县府街西口—倘不浪)、25、30、34、35、37、38、39、40(旧城北门—当浪土牧)、42路开通,以上线路均为中巴,24路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开通。之后21路改名41路,14路改名44路,16、19路取消,40路延长到金川电影学校(今汇金道与110国道路口)。


到二十世纪末,全市的公交线路有:

市区无人售票线路:1路(火车站—南茶坊)、2路(火车站—哈勒布特)、3路(公交保修厂—旧城北门)、4路(林业厅—旧城北门)、5路(北郊集贸市场—皮革厂)、6路(锅炉厂—南茶坊)、7路(旧城北门—三合村)、8路(县府街西口—呼钢)、13路(红山口—旧城北门,定点发车)15路(旧城北门—水泥厂,定点发车)、18路(旧城北门—生物制药厂西站)、20路(五三零三工厂—皮革厂)、22路(皮革厂—给水团)、24路(金马绒毛纺织厂—旧城北门);

小公共汽车线路:25(旧城北门—金川电影学校)、30(火车站—二十五里(今刀刀板))、31(哈勒布特—南茶坊)、32(火车站—毫沁营村委会)、33(火车站—哈勒布特)、34(火车站—大台(今兴安南路与南二环路口向南))、35(火车站—炼油厂)、37(火车站—大台)、38(大台—南茶坊)、39(南茶坊—大运公司(今:金海五金机电城))、40(旧城北门—金川电影学校)、41(火车站—淌不浪)、42(瑞福祥小区—二道河监狱)、301路(哈勒布特—内蒙古非金属地质队),这些线路按理说是15站内1元,超过15站1元5角,但实际上都是票价1块5,像30路这种远距离有可能2元;

郊区线路:9(南茶坊—黄合少)、10(南茶坊—一间房)、11(南茶坊—古城)、12(哈勒布特—河西公司)、17(火车站—小井乡)。

此时的市区公交线路图:

20世纪末呼市市区公交线路图,郊区线路9、10、11、17路未在图中标注

呼和浩特绝大部分公交都是京华客车,1、3、4、5、6、8、15路[8]是黄底红条京华铰接车(型号BK6141,BK663):

上世纪呼和浩特的铰接客车,图片来源:https://tieba.baidu.com/p/4550256271
BK663型铰接客车,摄于锡林路中山路口,应该是4路,图片来自于网络

1路、3路和5路还有京华后置车BK6980CF:

BK6980CF涂装版本1,图片来自于网络
BK6980CF涂装版本2,图片来自于网络

4、10路还有长江后置客车(10路也曾经有铰接客车)。

郊区线路(9,11-14,17,22)、市区其他线路(6、7、13、16、18、19、20、21、22、24)使用白底蓝条京华单机(型号:BK6920):

BK6920前中门版,图片来源见水印
BK6920前后门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巴线路(25、30、31、32、33、34、37、38、39、40、42、44)使用黄底红条红叶牌中巴(型号BK6591G1E):

当时呼和浩特中巴的普遍车型BK6591G1E

12、35路使用白底蓝条的红叶牌中巴:

白底蓝条的红叶牌中巴,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4路的长江后置客车给18路,21、14改为41、44之后也使用黄底红条红叶牌中巴。301路配车不详,后使用蓝底白色的东瓯中巴(型号ZQK6700)。

最后放几张当年场站的照片,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的车型:

南茶坊场站,图片来源于网络
团结小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旧城北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概在2000年左右,公交线路进行了一次大洗牌,9、10、11、17、18、39、40路停运,8路延长至金川电影学校,36路(经贸外语学校—林业厅)开通,配车为新购置的6米东瓯中巴,这批中巴同时给了34、301等线路。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http://bbs.xbu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2827&highlight=%BA%F4%BA%CD%BA%C6%CC%D8

铰接客车也全部报废,2路全部更换为白底蓝条BK6920京华单机,而在2000年秋季,购置黄底绿顶中间带红条的10米京华前置客车(BK6101),分别给了1路和预备役文明号3路专线,1、3原来的BK6980CF报废,呼市的后置客车至此全部消失,再一次出现还是在2007年的3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概在2000年底,4、7、8、24路延长至新投入使用的西龙王庙公交场站;

2000年12月,16(滨江花园—丁香园小区)、19(西龙王庙—电机小区)开通,使用9米橘红色建康前置客车(JH6903)。

9米橘红色建康前置客车(JH6903),图片来源见水印


本专栏下期将会按照线路介绍呼市公交的历史,敬请关注。

呼和浩特公交早期发展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