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博版《清通鉴》简评(市场流通较广的版本)
这套书我给1分。该书病句叠出,如嘉庆五年二月戊申条,“原因不是都因为剿捕不力,其实一半是由于堵御的不正确”,这什么句子啊!又如二月戊子条,“……分伏间道,扼制他们通往郧西、商州两路”,这句子非常不通顺。又用词错误,正月戊辰条,“朱射斗……被白莲教军赶上,斩死”,这用的什么词语?一般只有砍死、砍杀、遇害等词,而且连被动关系都没有体现。同时一个句子内文白夹杂,奇奇怪怪。同一段后半部分“当时魁伦约为接应复不到,朱射斗死……命令严守潼河……”。这个句子又文又白(“复”应翻译为又,结合语境,翻成“却又”也许好一点),而且后面还去掉了“帝”这个主语,搞到语义不明,读起来佶屈聱牙。又嘉庆四年十月辛卯条,“德楞泰……自己冒雾雨败白莲教军于放马厂”,“败”应翻译出击败,不应以文言混于白话当中。而且整句读起来节奏错乱,韵律不协。还有众多错字夹杂,汉字颠倒,产生误解。如嘉庆五年正月癸未条,“江南时任巡抚……后来被新任滇抚初彭龄参奏”,在前文却说“彭初龄”,到底是哪个,还要读者自己下去查,搞不好还以为是两个人,都担任过云南巡抚。又二月戊子条后一段落,“这一役冉天元箭伤右手”,文白不同语法混杂,显然不通顺,还是改为纯文言好。同时下一段“那些湖北的徐天德、樊人杰、张大伦等股,倭什布……截击于均……”前面“那些”非常突兀,后面应加入被动词语。舛讹字已经不是小问题,看书时结合前后也能自动纠正,但是语句出了毛病,对读者的阅读感受就是一次巨大打击。看着看着就不想看了,觉得辛苦。要么文言准确翻译,要么整句文言摘到文章里。不要一句话半文半白,强行翻译!有时读者看的未必是内容简易与否,而是体验一种观感与理解。在保证翻译的前提下,适当插入文言不翻译,也是很好的做法。 至于书中历史素养体现我已经不抱奢望了。史料堆砌之外,没有列出考证按语、史料出处、参考文献等等。而且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贯串较为混乱。一般事件处理尚可,而到重大事件如白莲教起义,就暴露出问题来。白莲教军的活动轨迹本来就是四处游荡的,分分合合难以捉摸,涉及一大堆陌生地名。起义军在里面游走,时间不同轨迹不同,镇压的清军也是分分合合,同地点会在不同时间内发生,同一时间又会在不同地点发生,同地同时皆异人异事。这对编史者是个十分巨大的挑战。而书中处理此事含混不清,虽有事件相连贯串汇成一部。然而一部与一部之间的联系是难以体现的,而且这一部与另一部时间是重叠的,更增混乱之感。而清军的行动与前后规划却没有像白莲教那样整理得清楚,只是一军如何剿灭该部教军,另一军如何剿灭另一部。而清军侵蚀军饷、乡勇崛起、军队肃贪、调换统兵大员等制度性内容的描述在白莲教事件中过于薄弱。读者在读时,深感不知所从,不明所以。反反复复翻来翻去,至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