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逻辑课(十三)真实
一
我们用审视的眼光怀疑一切,最终寻找到一个不得不相信的“事实”。无论我看到的结果是不是真的,“我看到”本身就是“事实”。无论我是不是听清楚别人说了什么,“我听到”本身就是“事实”。无论我是不是被其他人欺骗,“我”和“其他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事实”。
因此,“事实”的本质,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感觉”。我们只能在感觉到“感觉”后,才会产生一个反应。由此,我们自身的存在才会是确定无疑的“事实”。
用现代的话来说,外界的存在刺激身体,使得身体的反应生成一个信息,这个信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立刻处理这个信息,并且做出一个判断,“无视”或者“需要采取相应的行为”。
在这里,并不是任何外界的存在都会产生一个“刺激”。比如,我们现在可以确定,即使没有任何刺激的反应,在我们身边依然有某一种外界的存在。我们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空气,可是空气仍然真实地存在着。
二
自从发现了“感觉”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我们就遇到了很多麻烦事。就如同上一节中,“你头上曾经有角”。我们不能仅仅凭借“感觉”,证明自己没有长过角,因为感觉现在已经被证实了,它不是完全可靠的。
为了破除感觉的局限性,产生了两条不同的途径。
第一条路。我们首先要相信,“角”不是凭空而生的,它需要有一个生长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类是不是具有这个生长条件,最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曾经长过角”。这条路,称为“生理学”。经过扩展后,又称为“物理学”。现代则统称为“自然科学”。不过,在古代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这条路并不好走。
第二条路。既然我们的“感觉”已经不可靠了,我们就应该创造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弥补“感觉”存在的缺陷。这就是“理性”。因此,第二条路就是“理性思维”,也就是“逻辑”。
理性之路怎么走呢?想要突破感觉的局限性,并不等于完全抛弃感觉。相反地,我们只能借助于感觉的指引,才可以真正克服感觉自身的局限性。
三
感觉本身就是“事实”。我“看到后背有一颗痣”,无论这个痣是不是真实的,“我看”这个行为本身总是一个事实。
现在,取消“我看”这个行为。“我没看”,这也是一个行为,一个“事实”。
那么,在“我没看”这个行为中,“后背有一颗痣”还存在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将我们从“感觉的局限性”中挣脱出来了。因为,既然我没看,那么我就不会产生“感觉”。在我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仍然需要思考一个与感觉相关的问题。显然,此时我的思考必然脱离了“感觉的直观性”。同时,这个思考又必须依赖于“我看”这个行为的结果。
这种既脱离了“行为本身”,又依赖于“行为结果”的思考方式,就是“感性经验”的沿用,它也就是“理性思维”。
“在我没看到的时候,我后背上有一颗痣吗”?这个问题,绝不能直接用任何直观感觉的方式得到答案。因为在我“没有感觉”的时候,我将不会获得任何信息。
四
我们不知道,人类在什么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大概地推测出,人类在什么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它应该不会晚于距离现在大约一万年前,但也不会出现得很早,应该在大约四万年前。如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绝不能创造出古代文明社会。
古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朴素。“如果我看到了,在我后背上有一颗痣。那么,在我没看到的时候,我的后背上仍然有这颗痣”。
类似的,“如果我看到一棵树上结了果实,那么我离开再回来,这棵树上仍然有相同的果实”。
“如果我发现了一个野兽的巢穴,那么我带领族人回来,仍然可以在同一个位置发现这个巢穴”。
“虽然今天的太阳消失了,但是明天,太阳还会出现”。进一步的,“今天的太阳,与昨天的太阳是同一个”。
这就是人类的智慧之源。在感性的直观之外,人类终于拥有了更为强大的“理性”思维能力。
五
现在,人们可以用理性来回答,“我的头上是不是曾经有角”这个问题了。
“任何人头上都不会长角,无论是在我们是看到这个人的时候,还是在我们看不到这个人的时候,都不会长角。因此,我现在头上没有角,并不是我把角弄丢了,而是它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这个答案是“理性”的回答。理性宣布说,在没有任何感觉的时候,我们也知道一个事物是不是“事实存在”。
理性的宣言,就是“逻辑判断”。由此,我们才从一个“事实”存在的世界,进入到“真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