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1.11 卢克莱修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1、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年)
古罗马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古代原子论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出生地和家世情况都已失传。他和凯撒是同时代人,在政治上拥护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度。
他在《物性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原子论学说,他受伊壁鸠鲁的影响较大,对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1]大加称赞。马克思说:“在所有古代人中卢克莱修是唯一能够了解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人,在他那里,我们将可以找到一种较深刻的阐明”。[2]
他认为,全部自然是由物体[3]和虚空[4]构成的。他把物体和虚空机械分开,他认为那里有虚空,那里就没有物体;而物体所在的地方,也就完全不存在虚空。他强调虚空的存在是适应运动的需要,没有虚空也就没有运动。他对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偏斜运动的主张十分重视,认为如果原子只是垂直下落而无偏斜运动,那么原子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冲撞,因而也就永远不会创造出任何东西。马克思说:“卢克莱修很正确地断言,偏离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5]
他认为,原子是在不停地内在地运动着,而一切运动又都互相联系着。新的运动总是从旧的运动中按一定的规律产生,任何东西的变化如超出它本身的界限,原来的东西就会立刻死亡。这实际上已朴素地接近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
他和古代其他原子论者一样,坚定地相信世界是物质的、永恒的,事物既不会从无中产生,也不会由于消失而归于无。他虽然仍幼稚地认为神是存在的,但他却认为自然是在独立自主地做它的一切事情,万物决不是神创造的。一切恐惧都是由于对自然的面貌和规律的无知而引起的。他坚持德谟克利特的“流射说”,认为不同的感觉是由不同的流射[6]引起的,从认识的顺序来说,一定是感觉在先,概念在后,没有感觉就创造不出概念。
他反对灵魂不灭论,认为灵魂是身体的一部分,它也是物质的,和身体一起生死。为了说明心灵是怎样产生感觉的,他曾幼稚地认为,心灵是由风、热、空气构成的。但这三种因素都无法产生感觉,于是他断言必定有可以产生感觉的第四种因素,只是还说不出它的名称。
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认为理性把人类带到光辉的境界,由贤人[7]宣说真理的口中倾吐出一切智慧。但是,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猜测,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的看法,以及对语言起源等问题的分析,却包含着一些唯物主义因素。
主要著作有《物性论》。
注:
[1] 特别是原子论和物理学。
[2] 《博士论文》。
[3] 物质。
[4] 空间。
[5] 《博士论文》。
[6] 即从构成事物的原子群中流射出事物的影象。
[7] 如伊壁鸠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