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尽欢《火与土——火星城市构建史》 015 | 长篇科幻连载


前情提要
203x年,人类还处于宇宙开发科技的低科技时代,各种火星开发流派的厂商、科研机构,都在争夺着火星开发战略方向的发言权。黄离火和老范成立息壤公司,决定去火星上烧砖制陶,他们首先去了一家民用火星模拟基地开始了最简单的火星建筑实践,结果,出师不利,劳动进度接连受到模拟火星风暴的破坏……
本文首发于未来事务管理局“不存在科幻”(non-exist-SF)公众号

康尽欢 | 科幻作家,代表作品《脑内小说俱乐部》等。资深媒体人,历年来为《时尚芭莎》《新周刊》《GQ》等刊物撰文超百万字,有多部作品出版。
火与土——火星城市构建史
第十五章 龙窑之火
全文约4600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司汤达综合症,被视作一种病理不详的行为症状,原初主要是指热爱艺术品的人,会在博物馆美术馆等大量艺术品存在的场所,忽然爆发的一种脱离自控力的情绪波动,可能是兴奋,恐惧,哭泣,昏厥,幻觉等反应。在当代则可引申为持有某种嗜好的人在达到精神满足过量时的某种癫狂反应,比如,众多购物狂和饭圈人士……
——《降神系列病态考》
一
无论古今中外,建筑学是一门科学技术,但是建筑行业却是充满玄学的领域。纵然是中科院下属的单位施工,在一些施工项目时都要祭神。而日系的一些施工单位,更是要在神道教等多个神系领域进行祭拜和祷告等礼仪。
动土,一直都是一件暗藏很多潜台词的仪式。
搭建龙窑这件事,黄离火完全交给楚烯酮来管理,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师弟,是被时代和环境耽误了,如果他当年能放下家里压在他身上继承家传技艺的这个压力,去外面世界闯荡闯荡,他应该是个做出点大成就的人,只可惜,在整个玄武釉技艺传承的体系中,楚烯酮注定就是黄离火的小师弟,而楚烯酮也认了命。
楚烯酮带着陈海底他们三个年轻人,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做了1200块砖坯,按照楚烯酮的设计图纸,足够制作一个小型简易龙窑。只是,把这1200块砖坯运送到施工地点,而且,要争取在两场风暴的间隙之间完成搭建,整个工程的时间是非常紧急的。
方桂林提议,“就算是真的火星,也不会这样24小时来一次风暴吧?我们能不能向服务总台要求,把这个风暴时间调整一下,哪怕把两天的风暴合并成一场比较长时间的持续风暴,也别这样24小时一折腾啊。”
“尽量不要期待环境会为了我们改变,24小时的间隙,拼拼命,也够了。我们第一步还是要在重新选址的区域,挖土窝子,搭建的时间其实很快,五个人按照图纸一起接龙,有六个小时就足够搭建完成了。把窑体砖烧成型,我算了一下,在这个异常干燥的环境,可以比我们日常烧窑的时间再缩短四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持续烧制30个小时就可以得到成型的普通红砖了。”楚烯酮在心里把这些施工细节算的清清楚楚,虽然他和黄离火开始创业时,现代施工技术,烧气供热等新型烧窑技术都已经很成熟了,但是,业余时间,楚烯酮还是把很多古法烧窑技术都实操了几遍,无论是高柱式砖窑,还是柴烧等工艺,他都有实操的经验,用他的话来说,这些古早的技术,也许对现代商业来说,并没有商业价值,但是,我们这些古法传承者的人生意义之一,不就是把这些古法技巧传承下去吗?
过时的技艺也许没用,但是,技艺之美本身就是意义。
在继承古典的觉悟上,楚烯酮比黄离火更加原教旨主义。
所以,楚烯酮指定的龙窑施工流程是这样定的,在龙窑施工的第一个工作日,上午时间,在风暴来临之前,完成地窝子的挖掘工作,同时,按照图纸设计的测量数据,做好施工单位的分区细化标注,然后是休息时间,午饭和等待风暴结束。
风暴结束后,开始窑体施工阶段,再一次修复和强化施工区域的地面标注,加上各种辅助标志,如窑头和窑床之间的尺寸分区标注,每个施工区的长度明确而且准确,这样分区施工才能完成接龙拼合。
预计六个小时的施工时间,然后是窑体验收检查一个小时,之后,开始点火烧窑!
那个时候,应该是晚上九点半左右,今天的下弦月,夜色未名,火焰可以映衬月色。
二
吃完早饭,开始施工,挖坑的主力是陈海底和李镇远,楚烯酮和黄耐火打下手,把挖出来的浮土归拢到土坑附近,尽量摊平,准备好在龙窑初步搭建后,进行回填——经历风暴后还能剩下多少就不确定了。
这一次施工,楚烯酮选择了离基地更近的一块空地,距离基地500米开外,地势平坦,可以避免形成风口冲击等不利局面,而且也比较方便砖坯的搬运。
按照图纸的预设,陈海底和李镇远的高超挖坑技术也得得了体现,按照地表之下,南高北低的倾角要求标准,两人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开挖,全长七米多的窑坑,花了四个多小时,大致挖出了六个土方。
楚烯酮忍不住感慨,“你们两个真可以啊,简直就是人工挖掘机啊。年轻人就是体力好啊。”
陈海底在通信频道里,喘着粗气说,“这不是被风暴时间逼的吗?要是按照正常速度悠着点拉开节奏干,我能这样挖一天,现在这个快挖的节奏,我一会真的躺平个几小时休息一下了。”
“行啊,现在就可以回去躺平,我们可以收工了,等下午风暴过去以后,再运砖坯,开始搭建。”
挖了一上午的土方,终于可以休息一下,这一次,大家就以看热闹的心态,开始准备欣赏下午会爆发的火星风暴,因为风暴来的时间不是特别准确,所以,陈海底和李镇远躺平午睡,精力旺盛的黄耐火在窗前观察,等风来。
黄离火喊楚烯酮到餐桌旁,从存储物料桶里拿了几块泥巴粘土,跟楚烯酮说,“怎样在室外保存砖坯的办法,我想到了。”
“师兄,你在动脑子创新上,一直都有一套。比划比划看看。”看着黄离火已经拿好了粘土,楚烯酮就知道黄离火不仅是想好了,恐怕这两天都偷着做了试验了。楚烯酮也好奇,黄离火会想到怎样的物理结构来化解风暴的力量。
“我其实想了几种复杂方案,但是,你说的龙窑的特性,提醒了我。原本,我只想着对抗风暴,和利用结构特性来化解消弱风暴的力量,你点醒我了,其实这种对抗,根本没必要。”
就像做印度甩饼一样,黄离火把手里的一团泥巴,先是团了个球,然后压扁成饼型,然后在手上旋转了几下,一个没有进行压底工艺的泥盘子就成型了,然后,他把这个盘子倒扣在桌子上,就不再说话了。
楚烯酮看了看,想了想,然后就大笑了起来。
“没错,没错!为什么要顶风啊,风来就躺平就好了,哈哈哈。”
楚烯酮的笑声吸引了黄耐火的注意,黄耐火凑了过来,“怎么了?怎么了?我爸写新歌了?”
楚烯酮指着桌子上的泥盘子,“师兄他想到了新的防风体造型,有种类似功能的东西,你应该是从来没有见过。比如防止冬小麦等作物倒伏的地膜大棚,和这个原理差不多,在保护区域整体建立一个高度非常低的保护面,完全不挡风,而是让风在保护层上方快速通过,只要不直接接触到内部要保护的物体就行。”
“所以,也没必要使用钢板等钢材料了,用强化塑料材质做表层就行,反而是要在固定孔下方的固定装置上下功夫,做好地表深处的深化扎根,然后配合结合部螺丝之类的结构,来进行固定就可以,这个结构保证不会被风掀飞。在我们能大量生产出烧砖,制作砖石结构掩体后,这些东西可能就只在新开垦区域时再需要使用了,可能比运砖过去方便。这样一来,可能我们在开荒阶段,就又节省了两吨左右的物资需求。”黄离火把小账算得非常清楚。
虽然,黄离火和楚烯酮都还不知道整个计划,最终能推行到那一步,但是不预不立,所以如果可能在火星上施工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节省的成本,黄离火都尽量预算出来,以希望,如果有一天,真的需要融资,和投资人谈这个计划的细节时,能为投资人解答对方所有的问题。
日常的技术难题,都是琐碎的,不是要对抗外星人入侵,不是要防止流星撞击地球,不过是要在几万种材质中试验出哪个能长期发光,不过是要想一想,如果最低成本降低风阻之类的自然困境而已。
这一次的火星风暴,比服务台原本说的日常时间早来了四十分钟,隔着窗子望出去,还是遮天蔽日的感觉,只不过,这个智能房间内部的光线控制系统,会自动补光,所以,即使外面已经天昏地暗,但是,如果不是专门去窗边看,仅仅在室内,丝毫感觉不到光感有什么变化,也听不到外面的声音。
这一场风暴,好像是画框里的哑剧。
风暴来得快,也去得快,风暴散尽之后,阳光更加刺眼。
“开始搬砖吧!”楚烯酮下令开工。
按照火星施工环境很可能没有机器辅助的设想施工原则,去采购的时候,黄离火只是买了两台纯手动的野营购物小拖车,每辆可以载重300公斤,完全靠人力拖拽。楚烯酮他们手工打压出来的砖坯,风干之后毫无水分,每一块已经十分结实,重量大概有二点五公斤左右,安全起见,每小车每次运载三十块砖坯就是载重极限了。所幸施工场地离基地不远,一人拉着一辆小车,十五分钟就能跑一个来回,加上装车卸车时间各五分钟。黄离火父子负责来回运砖,方桂林在室内帮忙装车,楚烯酮负责窑床区域施工,陈海底负责窑头区域,李镇远负责窑尾区域,各自开始搭建窑身。
进行砖坯粘合使用的灰浆,也是楚烯酮专为这些老式砖坯调制的石灰蛋清灰浆,膨胀率按照楚烯酮的推算,在这个烧窑结构会比较合适,导热性和板结性都能尽量同步,不会造成结构破坏。
窑身是错压结构,每一层的窑砖比下一层的窑砖更向内侧移动一公分,形成拱形结构,作为胶合剂的灰浆可以把砖块之间的整体的受力结构进一步粘连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古典的曲拱结构建筑方式,不需要复杂的运算,凭手感就能操作,两侧合龙之后,建筑结构也非常坚固,赵州桥等古典拱桥都是类似的建筑结构。
从下午三点开始运输砖坯和搭建,六点多天黑的时候,整个龙窑的结构已经可以看到龙骨初型,窑头窑尾的衔接也近乎完全按照预算量完成了接龙。
陈海底忍不住在通信频道里开始自夸,“我从小就知道我有建筑细胞,果然我玩乐高练下来的手艺,今天都用上了!”
黄离火支起了三架工地照明灯,照亮了施工现场,强力的硬质光线,让龙窑的结构看起来光影分明。
楚烯酮这时对黄离火说,“师兄,那些松木拌子都运过来了吗?再过一会就可以点火了。”
古法烧窑,讲究木质燃料的可燃性,硬质松木就是最好的燃料选择,工业采购基地的松木拌子是给那些玩野营的人准备的篝火材料,都是粗加工的材质,很多还带着树皮和松油,非常耐烧。如果选用蜂窝煤等作为燃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因为是直接用生砖坯来烧窑,楚烯酮担心煤的燃烧放热太高,控制不好,会烧成过火砖,所以还是选择了用松木来烧。
“放心,都准备好了,今天你来点火吧。”黄离火看着那龙窑,非常佩服楚烯酮的钻研。
“不,我是老家伙了,今天应该让耐火来点火,开发火星这件事,我们都是马前卒,以后,是他们年轻人的时代,他们才是主力。”楚烯酮建议,然后接着说,“海底,镇远,你们两个也有点火的机会,窑头窑床和窑尾,各有一个点火口,未来是你们的。”
“那多不好意思啊,我们初来乍到的。我们根本不懂烧窑的技术,就是出了点傻力气而已。”陈海底忙推脱。
“别客气了,这次是演习,如果以后真上了火星,我们就是同生共死的命运共同体了。”黄离火劝说陈海底。
“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那个,我能录下来吗,以后有机会可以放网上的时候,我再放出来给大家看看。”
“你不说,我都忘了,我们都可以打开自己的直播了,这件事值得庆祝!”黄离火又想起了他们做的一切,可能都在某些火星开发机构的监视下,既然如此,还不如把这次在火星基地烧窑的画面分享给全世界。
陈海底简直是欢呼起来,忙从宇航服样式的练功服的外侧工具袋里掏出了手机和自拍杆。
黄耐火也拿出了手机,打开了同学群。
众人各自开始了一番直播预告。
“老铁们!你们看到过在火星模拟基地烧砖窑吗?这可是一天的租金就要一万的火星模拟基地啊!”
“宋石男!犬子笑!我在火星模拟基地啊!我一会要负责点火!”
楚烯酮则开始坚持施工质量,一排一排检查窑体上砖坯的彼此间的缝隙是否严丝合缝,适当补上一些灰浆来溜缝。
检查了一个小时左右,楚烯酮确保整个窑体的建筑结构完整,没用不当的结构缝隙,心里就稳了。
“作为息壤公司,火星建筑训练小组的质检员,我宣布,息壤火星一号试验建筑龙窑一号初步竣工,可以进入点火环节!点火人如下,窑头点火人黄耐火,窑床点火人,李镇远,窑尾点火人陈海底!你们可以开始填柴,准备点火了!”
几个年轻人一阵欢呼,然后,楚烯酮和黄离火指导他们如何在窑内填柴,留出空气流动的空间,来确保燃烧的稳定和流畅,就这样,不知不觉之间,半个小时又过去了。
终于,一切的准备都做好了,引火用的三个土制松木火炬也准备好了。
陈海底一手举着火炬,靠近立在地上的自拍杆上的手机,对着手机镜头说,“老铁们,这是见证历史的时刻啊。我知道,很多公司都在努力开发火星,大家都有不同的黑科技,我也不是个古典黑科技崇拜者,我就是个实用主义者。这几天,我在火星模拟基地的深刻体会就是,火星这样的环境,太踏马艰难了,做点什么都会随时被风暴摧毁,我们的工作被毁掉了几次。我不知道那些精密仪器,如何在这个野外的恶劣环境中长期工作,我对那些研发火星车的工作人员,五体投地,我佩服你们。我决定,我从今以后,就要跟着息壤的诸位大爷一起工作了,我希望我们能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改变自然的人造化合物陶瓷的力量!来改变火星,也许,我们就是在火星上重演一遍,从陶瓷生产到钢铁冶炼的人类工业进化史,也是把从土坯到砖瓦建设开始的人类建筑史的进化过程,在火星上重新走一遍。而且,我相信,我们这种从火星上开始烧砖的建筑方法,是踏踏实实的蜗牛式前进,我们一定能在火星上立起一座又一座火星城市!”
楚烯酮和黄离火都没有想到,平时没个正形的陈海底竟然能说出这样一大段的有点燃的演讲。
黄离火走过去,拍了拍陈海底的肩膀,然后拿出打火机,点燃了陈海底手里的火炬,也对着陈海底的手机镜头说,“我们这一次是在火星模拟基地,从制作砖坯开始,完全手工造出了这个龙窑,点火这件事上,让我们暂时还用地球上的燃烧方式吧,这就是星星之火!”
黄离火又给李镇远和黄耐火依次点燃火炬,三个年轻人一起倒数着,“十!九!八!七……三!二!一!点火!”
三个人一起把火炬探入了龙窑一号的窑头窑床和窑尾的窑口里面,窑口里的松木并没有马上烧起来,在施工灯的强烈光照下,能看到先是有烟从窑口中蹿出,然后,火光燃气,火光越来越强,三个人把火炬直接扔进窑口,慢慢远离龙窑,龙窑一号里面的松木陆续开始燃烧起来。
周围是一片荒芜,只有不远处的工作基地,在幽暗的月光下有着若隐若现的轮廓,在施工灯的光照范围之外,暗红色的一切,用炙热的颜色展示着冰冷与荒芜的质感。
他们围在龙窑一号周围,看着火焰释放的热气,在龙窑的周围产生空气的摇曳效果,一切仿佛有些不真实,让人不知今夕是何年?
(未完待续)

上海果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已获得本篇权利人的授权(独家授权/一般授权),可通过旗下媒体发表本作,包括但不限于“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不存在新闻”微博账号,以及“未来局科幻办”微博账号等
责编 | 康尽欢
题图 |《火星时代》截图
添加未来局接待员为好友(FAA-647),留言“不存在科幻”,即可进入小说讨论群,和我们一起聊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