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被人认出来,不知道该发在哪。

看完李玟的新闻,我现在好像全身毛孔都在发抖,打字都打不利索。每次看到有人因为抑郁症自杀我都好难过,就好像自己死掉了。肯定有人会说:“有什么坎过不去的,还自杀,真矫情!”
就是因为这种话多了,才会有更多人抑郁。
无论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人都会有过不去的坎、羞于启齿的事……即使在别人眼中很小、即使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它们都会被人耿耿于怀,就像包在贝壳里的沙子。人们总是喜欢歌颂苦难、赞美苦难、甚至主动追求苦难。但人不是贝壳,而且也并不是所有苦难都会孕育出珍珠,给贝壳塞进太多细沙它也会死。更何况,孕育多久才到头呢?出几颗珍珠才算完呢?
明知道沙子多了会死,但人们往往还是不愿意把它吐出来,甚至会觉得羞耻。普通人如此,公众人物更是如此了。“他那么有钱!抑郁什么啊!”
“他不是名人吗?一天那么爽还不开心?有病吧!”
“我要长得跟他一样帅/跟她一样漂亮,我才不会得什么抑郁症!”
“抑郁症的人都是脑子有包,没受过挫折!”
……诸如此类的说法,网上常见、生活当中也常见、甚至不少还是从亲人、父母、枕边人口中说出来。啊,其实抑郁症自己也会说这种话,因为当大家都在这么说的时候,他不想让别人看出来他的不同,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也抑郁,但是他嘴上在这么说的时候,心里是说着抱歉。因为抑郁症的人大都敏感且善良,不喜欢给人添麻烦,并且常常内疚、自责,觉得世界没他会更好。所以一旦做了他认为错的事,他的心里会非常煎熬。
抑郁症太容易去死了。人们总是觉得要受什么巨大打击了才会自杀,但其实,有不少人往往都是积累了很久很久,只差最后一粒沙子而已。初级的会是听到一句恶毒的话、经历一件特别反感的事、被某个非常在乎的人否定、朋友聚会时作为透明人看他们快乐在一团……中级的会是遇到某一件美好的事物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拥有;在非常快乐的时候忽然想到自己永远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快乐了……高级的就复杂了,令人捉摸不透。一部电影、一束花、满天繁星、某天中午片刻的宁静等等……以上,刹那间你就会冒出一个念头:“真好,就结束在这里吧,会很好。”
所以好多生活里看起来很快乐的人,笑着笑着就传出去世的消息了。对于死了的人,人们会很好奇他为什么死,然后就传出各种说法,往往都非常难听。之前乔任梁去世的时候,媒体和人们都一直在关注他的死法有多离奇。现在李玟去世不知道会怎样。我觉得从一些奇怪的角度去“解析”一个自我毁灭的人,是一件非常下作的事。
抑郁症也不容易去死,因为他会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件事物上,因ta而保持自己的存在,哪怕在别人眼里看来难以理喻。但,拜托,都抑郁症了还要理喻这件事本身就不可理喻。
要托物,要抒怀,要发泄,哪怕再小的情绪、哪怕再费解的缘由,都要像倒垃圾一样从嘴里倒出来。哪怕是几句“无病呻吟”也好。所以我觉得现在好多人喜欢说自己抑郁症的网络现象其实也好,因为这样就能有更多真的抑郁症混在里面打开一点点心扉了。总有人说抑郁就吃药,我也知道,抑郁症算是生理疾病,的确有对应的药。但药终究是生理层面的东西,如果我只有生理上活着,那我会更想尽快结束。上一次这么难过还是看到那只走向群山的企鹅的时候,再上一次是知道了那个偷飞机去看鲸鱼的理查。还有一部叫做《晒后假日》的电影,我只看了一点点片段就不敢看了,因为仅仅是最后他缓缓转身离开、独自打开并走进那扇黝黑的门的镜头就已经让我受不住。我觉得哭不是没出息的表现,而是生活必需品。展示脆弱并不羞耻,人需要展示脆弱,能勇敢展示脆弱的人才能坚强。虽然我这么说,但我做不到,我期望自己能做到,所以才一定要看,但是也是有个人跟我一起看,看完一起哭的那种看。因为我还不够强。
所以,去寄托吧,去多给自己找一些活下去的理由。找一堆小的,再找一两个大的,小的是维持自己活过一天又一天,大的是维持自己活过一年又一年。比如,找一个值得信赖的、愿意被你麻烦的人去寄托。有人会问:那怎样的人值得信赖呢?去搞清楚这个问题,这样你就又多活一阵了。又问:那怎么让对方愿意被你麻烦呢?再去搞清楚这个问题,这样你就又又多活了一阵了。
两个问题都搞清楚了,开始找,哪怕只有几十万人也够你找了,更何况地球上几十亿。有人说找到了,但是失望了。不,那是找错了,重来。找找找、找找找、找人也好、找物也好,找的是希望,照鲁迅的说法,希望就像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人自己找来的。
如果实在绝望了,那也要找个能抢救回来还不致残的方法,并请务必坚持运用好动物的求生本能去做好万全的准备,最后深思熟虑一番,确定挺不下去了,再实施,说不定劫后余生就会有新的感悟……
死是遗憾,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算了,别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