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美丽风险》读后随笔
这本书是由课程论老师推荐阅读的,由格特·比斯塔著。
教育的美丽风险,什么风险?这个风险就是我们很难控制教育中输入和输出的完美配对,它总是包含着不确定性,当然,我们确实可以对学生的发展施以全面的控制,但这意味着大量的资源的投入,并且这种结果并不会让我们满意,如:苏联、朝鲜和过去的中国。因此,作者首先在第一章就提出了教育的“弱创造”这一概念,教育应该是弱的,它不能保证学生能成为什么人,它只有能让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渴望“强创造”的耶和华就如同我们社会中的家长和老师们一样,按照一个模型对儿童进行创造,却对儿童的产生的一点不如意就担惊受怕、因噎废食,作为教育者应该怀抱着一种“弱”心态去看待教育和儿童,允许他犯错,包容他的自主,将一阵善良、理性的风吹入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中感受和响应。
一般的教育都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不论是书面、口头,或是非语言的交流。很多时候,我们都把交流理解为信息传递的过程,但是教育并不是仅仅信息传递那么简单,它涉及到意义的创造和解释。根据杜威的观点,交流是一种社会性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才有了意识活动,包括:逻辑、思维、心智、主体性、意义等。但是交流不是只是说话,它需要在合作中才能产生,在合作中时,人和人对互相的行动和语言的互相理解和反应时意义就产生了,交流也产生了。但是交流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参与,人与人要有着共同的利益或观念才能使交流成果。这样交流逐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样一套完善的理论怎么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境呢?作者引用了“解构”这一概念作为回答,实用主义教育应始终处于解构之中,交流理论不断地排斥着自身之外的语言和思想,恰恰是这一点产生了交流理论,但是又阻碍了交流的产生,因此应承认交流的弱和开放,主动的进行解构,使得交流能够成功的转化和实现。
关于学习和教学。对于学习和教学,作者首先提出了对于现代学习语言的反对——现代学习语言正在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方式将责任和义务颠倒过来。现代学习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学习是自然发生的”,作者认为学习并不是人的本能,人可以拒绝学习。并且学习语言只看重学习的过程,不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的,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领域包括:资格化、社会化、主体化。另一方面,终身教育理论颠倒了权力和义务,各国政府通过政治操作,将本来是政府应该主动实现人们学习的责任,转化为了人们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人们理应去学习,因为为了自己人力资源的提升,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应对变幻的生存环境,人们理应自理。这反而增加了不公和压迫。
对于教学,作者认为现代学习语言忽略了教学的地位,削弱了教师的角色,然而教师应该在教育中保有权威,这不是一个要不要权威的问题,而是一个要什么样的权威的问题,教师的这种权威就体现在教师要对学生“双重给予”,即给予他们真理,也要给予他们辨别真理的条件。
资格化、社会化、主体化,这三个概念是作者提出的教育的三个目的领域,这三个领域他们之间有合力,有冲突,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如何侧重?教育目的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说这就需要教师有教育判断的智慧,去判断在教育中要“做些什么”。
在本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学者的理论,包括福柯、德里达、朗西埃、阿伦特、弗莱雷等,很明显,作者的教育理论中渗透着自由民主的思想,反对压迫,反对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令人失望的是教育的弱,但是令人怀有希望的也是教育的弱,如果教育是强力的,那么作者的这些美好思想将会毫无意义,教育就是生产物品,这个社会也会毫无生机。
以作者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教育的弱点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永远不会有完美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