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纪》第六章:目师问,如何渡人渡己?李双林

今天下着小雨,气温也越来越凉,路上的行人都穿上了外套,很少再见有穿短袖与薄衣的人。
想起一首诗,是这样说道:“秋风秋雨秋渐凉,秋花秋草秋叶黄。”
一入秋分,则是下一次雨降一次温,再难有像之前那样酷热天气的出现,这就是四季的更替,一去不返。
这几天写着我与目师的故事,都纷纷留言表示非常喜欢,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增加乐趣,犹如亲临现场一般。
同时,也有不少朋友都在问目师是谁?是否可以请到目师?
关于谁是目师,其实并不重要,你可以把他当做一位风水师傅,也可以看成是易学行业中所有智慧的先贤前辈,可以看作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亦或者是与自己同行的朋友。
为何为目?
我当时也思考了好一会,最后的确定为目师,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来目师对我影响很大,我看过不少目师的手抄本,从中也学到不少知识与智慧;二来目师也为目犍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目犍连救母的故事,盂兰盆会就因他而来。
当然,他具体是谁其实并不重要,而是要能通过目师所讲,学到一些知识,并转为己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作为一位学生,还有很多地方要向目师学习,目师不仅仅擅长风水,还对相学命理,以及佛道修行之法等,都颇有研究,随着对目师的了解,一定能通过目师,而学到更多知识与道理,从而不断的优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今天目师在家,并未出门,由于我住的地方离目师家并不算远,走路也最多半个小时,如果开车就更快了,几分钟就到了。
只要没事,我都会去目师家坐坐,一来向目师请教,二来与目师相处,能让内心获得清宁,这种感觉是非常幸福与快乐的。
目师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每次有人找到他,若见对方贫困,都不会收取费用,甚至还给对方拿一些钱财,目师对道法也非常有研究,也经常会给人画一些符咒等,但都不会收任何费用。
目师告诉我:“做我们这一行,要多积德,因为这是祖师爷赏饭吃,一旦你进入这个行业,就有鬼神监察,一旦做出有违良心与天理的事情,就会遭受惩罚。”
我问目师:“都有什么样的惩罚呢?”
目师说:“这个就多了,你看民间经常说的三缺五弊之人,并非是学了这门技术导致的,而是通过这些技术去害人,才遭到了这些报应。”
我问目师:“经常有人说,不能学算命,不能说真话,看地也不能看真,否则会瞎眼睛,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目师说:“这句话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只是现在的人没有搞清楚里面的原理,就直接把后果与学习挂钩了,而不知道,世间的术本质都无好坏,关键在于使用的人,是用怎样的心,若是善心驱动,则得善果,若是恶心驱动,自然得恶果。故而,如果学术的人心术不正,损害他人,自然会损自己阴德,积累到一定程度,当福报耗尽,灾难也就显现出来了。”
目师又说:“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你看那些开餐厅的,但凡用一些乱七八糟的食材,致人生病,中毒,死亡,就算法律不惩罚他们,也迟早会遭遇恶报加身。”
我听后便问目师:“为什么有一些人干着坏事,却又过着比很多人都要好的生活,难道他们就不会遭报应吗?”
目师:“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不明白,就会用别人的事来安慰犯错的自己,就好比某人非常富有,就算一段时间的铺张浪费也并不会变得贫穷,但如果一直这样浪费下去,迟早会坐吃山空,到头所有的财富也都将失去。而行善与造恶也是如此,有人造恶一次就遭恶果,是因为福报太薄,经不起折腾,而有一些人因上一代人积累的很深厚的福报,所以就算做一些恶事,也不会立马受报,但如果一直去造恶,总有一天福报耗尽,等待自己也必将是恶果。”
我听后连忙说:“明白了,原来是这个道理,看来自己还是要多积德,培植福报才可以。”
目师说:“是的,要多积德,我们这些凡夫,无时无刻不在造恶,如果不去积福,迟早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又说:“不要总是去计较做善事要回报,因为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上天会记录一切,最终都会一并降福于己。”
听了目师所言,我也非常有感触,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缘都是不一样的,自身的福德也各有不同,就好比有一些人从一出生就体格健壮,不会轻易生病,而有一些人则从出生就多病,常常吃药,稍有丝毫不注意,便一病不起。
所以,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不能总是说别人如何如何,来为自己的造恶寻找借口。也不能总说谁谁做好事无好报,而为自己不行善寻找理由。
目师又说:“行善首先要自己做好,上对的起父母,下对得起子女,中对得起良心,切莫为了炫耀显摆而行善,为了给他人看,或为了证明自己是善良的人,这样的行善,则非真正的行善,而真正的善,是发自内心的,是你做了善事,都不会觉得自己在做善事,一旦你能感知到你在行善,则皆非真善。”
听了目师这句话,我并不是很理解,便问目师:“为何感知到自己行善,反而不是真善呢?”
目师说:“就好比一个人造恶,如果他造恶之后内心非常痛苦,则说明并非真恶,还有一丝善良在里面,才会让他明白自己是在造恶,反之,行善也是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能感知到自己行善,则说明还具有恶念,故而才能感知。”听了目师这样的解释,我似乎明白了一些,这就好比是说,一个人的善,是从内向外散发的,并不需要刻意去做,本就如此。就好比洁白的飘雪,不需要任何伪装,本就洁白,因为洁白,而并不觉得自己是洁白的。如果周围有了黑色的雪,那么便有了洁白与发黑的对立,就有了二元,而非一真。
目师说:“经言‘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告诉后学者,即便自己没有从烦恼苦海解脱出来,但若能发大愿,法菩提心,生起度人的念头,就能宣扬善法,让他人受益。但现在的人,很多都误解了经意,虽说未能自度先能度人,并没有说不用度自己了,因为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啊,既然要度一切众生,就肯定也包括自己,所以度人度己,本为一体,若有度人与度己的念头,则是分别造就,又会生不少烦恼出来。”
我问目师:“如何才能度己呢?”
目师说:“把众生的烦恼,当自己的烦恼,再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导烦恼的众生,就是度己。”
目师见我听后并不理解,又说到:“比如你见某人的缺点,应当先反思自己也具有这样的缺点,然后再努力去改正缺点,因为世人所具备的一切不足,自己都是具备的,只是因为自己不认识自己,故无法看到这些缺点,就算看到也不愿意承认。”
目师问:“现在明白了吗?”
我说:“是要常怀忏悔之心吗?”
目师说:“是啊,你很有悟性,度己,就是从忏悔开始,度人则是从慈悲开始。”
又说:“从今以后,你对自己要常常忏悔,你对他人要心怀慈悲,如此,便能度人度己。”
我听了,非常开心,似乎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也明白了什么是度人,什么又是度己,这次见目师,收获非常大,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以及更好的处事方法。
从目师这里离开之后,我便把“忏悔”“慈悲”四个字,写在纸上并挂在家里,时时刻刻看着,用以鞭策警示自己,要早生慈悲,晚生忏悔,日复一日,一定能令自己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
纪:李双林
壬寅年九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