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民:怎样与孩子沟通最有效?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段之后,开始厌烦家人的唠叨,程度轻点的会阳奉阴违,程度重点的暴力对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因为当人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对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他们需要感受到:不用权威的指导,自己能够独立走自己的路。
此时,帮助被看成是干涉,关心被看成唠叨,建议会被看成发号施令。
尤其是十几岁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把自主看得高于一切。
孩子为什么反叛
青春期是一个骚动而混乱的时期,注定要反抗权威、反抗习俗,是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
我们需要了解的事实是:孩子的行为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是为释放个性,从儿童期的有组织,经过青春期的无组织,到成年期的再组织。
孩子必须再造自己的个性,把自己从童年期与父母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建立同龄人的认同,找到自己的身份。
孩子的反叛主要不是为了挑战,而是体验自己的身份和自主。
如何帮助孩子
此时父母们面对一个重要课题:即在帮助被怨恨时,如何提供帮助。
1.接受孩子的躁动和不满
一个成年人的人格结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孩子内心的自我持续探索,此时家长们不急于限制孩子的各种可能性,不要表现得好像很理解他。
家长们需要分清楚“接受”和“赞同”,我们的回应要分清楚是“容忍”还是“认可”。
不要模仿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不要挑剌、不要揭伤疤,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不要急于纠正:如果态度是敌对的,事实就不会让人信服。
不要侵犯孩子的隐私,要保持一定距离。
不要说教:我们需要学会共情,能真诚对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做出回应,而又不被其感染的能力。
少讲“我在你这个年龄时”,事实上,他们很难想象我们也曾经年轻过,不要长篇大论,不要当面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传达矛盾的信息:要么明确的禁止,要么亲切的允许,要么是开放的选择,不要前后矛盾。
2.接纳孩子的感受
不要否认孩子的感知,不要批判他的感受,不要否认他的情感,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感受。
对孩子的回应可以不要评价,先给予描述性回应,描述性表达不太可能引起敌意和反抗。
家长需要专注地倾听、可以复述对方的要点、不要批评和骂人、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
有帮助的不仅仅是技巧,而是运用这些技巧的人,没有同情和真诚,光有技巧没有真诚是没用的。
孩子讨厌大人讲道理、讨厌总是陈词滥调“拿我来说吧”、讨厌自己喜欢的事情被贬低价值。父母要学会专注地倾听,并做出简短而同情的回应。
对孩子最有帮助的回应是不带批判,既不包含赞扬,也不包含批评,相反,要确认孩子的感受,认可孩子的期望,并承认孩子的观点。
3.如何批评孩子
常被批评的人,会时常责备自己,并挑别人的毛病,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贬低别人的价值。
有益的批评不会指向人格,而是要处理的因难、就事论事。
所以,不要攻击人格,不要批评性格,要处理眼前的情况。
无论是任何恼怒的事情,第一步都是要清楚描述它对我们的影响,而不是附加任何其它事情。
描述你看到的情况、描述你的感受、描述需要做什么事情,不要进行人格攻击,不带侮辱地表达愤怒,或者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
4.如何赞扬孩子
并非所有的赞扬都是好的,如果赞扬都是好的作用,为什么还有没有积极性的学生、没有动力的学生、及故意犯错的孩子?
通常孩子对赞扬会有如下反应:
你真聪明—你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你干的真棒—我其实不是那样
你真了不起—我不认为那么好
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对赞扬这么戒备?因为赞扬是一种评价,而评价会让人不舒服。
那么家长该如何赞扬孩子呢?
要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要用评价性的语言;要对待事情,不要赞扬品性;要描述感受,不要评价孩子的性格;要对成绩进行客观现实的描述,不要美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