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多想

2023-03-21 13:43 作者:十年悟空  | 我要投稿

文/吴子安

我学说书是跟父亲学的。学的《隋唐》。开始是依样画葫芦,后来是自己出去做生意。但是总感到不能象父亲那样得心应手,所以我就问父亲这是什么道理?他和我讲一个字,说:你为什么不动脑子想一想,就是讲一个“想”字。

他教育我,想老前辈台下讲些什么,想他们为什么在台上要这样演,为什么有的挂口这样念,有的挂口要那样念。

从此,我经过琢磨和实践,使自已在念挂口、起角色等方面逐步有所改变。

例如,起初我说书只知道火爆。有一句俗话,叫“大书一股劲,小书一段情”,其实这句话太武断了。应该不管大书、小书,情是第一。

如果说大书完全是劲,岂不是变成卖拳头了。我刚开始说书时,在这上头吃足了苦头。

只知道喊,一回书下来,有听客说我卖力,就洋洋得意。

其实,只是瞎贓,而没有从刻划人物.上去动脑筋。

如《隋唐》里有个王世充,在献花图、调换花图一节中,我起一个老生的角色,念挂口时,拔直喉咙:“黄梅不落青梅落,白头翁送少年人。”后来父亲对我说,你可曾想一想,这二句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他死了儿子十分伤心。所以二句挂口下来就哭一声:“啊呀,我的儿呀!”他说那末你念这二句挂口时是否带了这个感情呢?我一想就明白过来了。

以后我掌握这样一个办法,起角色时,思想上先有准备,声音未发,自己的感情就先要进入角色。由于我注意了一个“想”字,便改正了说书时光是拼命喊,气用得不得当的缺点。记得有一次,我父亲的一位好友黄兆麟先生听了我说的一回书后,他通过李伯泉先生告诉我,说我一起角色,面孔煊煊红,运气不对头。我听了后,就到处请教纠正的办法。

自已也经常去想怎样改正,后来终于找到了办法。一是吸气时,要吸得深,叫“气沉丹田”,然后慢慢地上升喷出来。二是用气时,不要有十分用十分,而是十分之中用六、七分,留有余地。当时因为已经成了艺术上的缺点,所以纠正也是很困难的。过去我为什么会吐血?就是因为运气不对,伤了肺,后来改正了运气不对的缺点,自己的艺术生命也就延长了。

有时我们说一回书,尽管听众的反映也不错,但自已总感觉不舒畅,因为自己一直在书的外面,没有跳进去。原因恐怕是自已对书的情节想得少。如果能使自已跳到书里,做到人和书二者合一,那么,这回书就一定是出神入化的。

最近,报上有很多文章,谈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说书也是如此,想了以后去实践,在实践中感到某些地方不对,就修改。正因为如此,在《隋唐》书中,我对父亲当时在演出中所起的某些角色也进行了改革。

例如程咬金,我对这个人物作了分析:他贩私盐、卖牛肉、卖柴扒,进入绿林道,抢皇纲银子,三次劫皇纲反山东。这时程咬金刚出场,性格上应该是“刚”“猛”,不能象后来的程咬金那样油。所以他的形象,就是我说《卖柴扒》那回书中的这个样子。

这是我和父亲在表演上不同的地方。那么程咬金这个人物要到什么时候,才带些老油条样子呢?那应该是他做过混世魔王,到四平山做过盟主之后。这时,经过和徐茂公一帮人打交道,感到自已这样不会吃亏,就变得油了。所以人物出场时,自报家门就一连串地说:“来哉!老子程咬金,天下第一狠人,贩过私盐,剥过老牛,卖过柴扒,做过强盗,劫过两次皇纲,三次夺皇纲。”这种表演就和我父亲一样了,以上是我对程咬金这个人物的分析和表演上的一些处理方法。



多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