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讲述巴金采访特等功臣赵先有烈士背后的故事

2023-07-14 22:17 作者:HBTSLTLAJY  | 我要投稿


▲赵先有烈士墓碑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文/忠诚

电影《英雄儿女》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而成,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影片之一。自1964年问世以来,伴随着“风烟滚滚唱英雄”和“向我开炮!”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影片主人公“王成”那惊天地、泣鬼神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行为,成为中国军人的骄傲和自豪。那么,王成原型是谁呢?

根据电影《英雄儿女》中的那首诗“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和编剧毛烽的表态:“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电影里王成那样的英雄战士成千上万”。因此,电影中的“王成”原型就是众多的志愿军英雄形象。

由于作家巴金为赵先有烈士的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有)”,赵先有烈士受到了大家的爱戴和尊敬,在众人眼中就是“王成”原型之一,名不虚传、受之无愧。但这个“王成”原型却受到了怀有不同目的人的贬低、攻击,更有甚者有两位作者为否认赵先有烈士是王成原型,竟说出张振川将军于巴金采访赵先友事迹的回忆,似乎很难得到资料的证明这种谬论让人匪夷所思!

下面,我们先简介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再分析那两位作者的文章、然后看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以及作家、记者和作者们是如何说的。 

▲赵先有烈士遗照

一、特等功臣赵先有烈士(事迹摘录)

位于停战谈判会址板门店以南5公里67高地,原是敌前沿制高点和重要支撑点,只有坚守住该高地,西场里北山(红山包)阵地才能得以稳固。

1952年10月,为在停战谈判中争取主动,志愿军决定发起秋季战术反击。第65军第194师担任保卫开城谈判代表团的任务谈判代表团团长李克农询问194师师长赵文进:“你们有把握打下67高地吗?”赵文进说:“有把握,坚决完成任务!”那时194师全体指战员情绪高昂,决心夺取新的胜利,迎接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到来。

10月2日,582团7连和5连在炮兵和坦克的支援下分别用45分钟和1小时,攻占了西场里北山和67高地。

10月3日,5连将67 高地交给6连防守,敌人反击目标主要对准了67高地。该连指导员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有带领1排和4班冒着敌炮火增援2排,正值敌1个连反扑,赵先有命令2个小组绕至敌侧翼,突然向敌人实施反冲击,敌遭意外打击,弃尸40余具,仓皇溃退。当天6连击退敌人7次反扑,战斗中副指导员赵先有两处负轻伤。共毙伤敌人402名,击毁敌坦克6辆,击伤4辆。…

10月4日,赵先有带领战士们击退敌人以1至2个连8次反扑。当天,敌2个连在155高地集结准备进攻,赵先有及时用报话机联络,为炮兵指示目标,将敌击退。在敌人一次次反扑战斗中,他们又成功地进行了两次阵前出击。全天战斗共毙伤敌人382名,击落敌人飞机1架,毁、伤敌人坦克各1辆。…

10月5日,6连击退敌人几次反扑,敌人反扑失败恼羞成怒,动用全部炮火,30多架次飞机,实施地毯式轰炸,后集中1个营的兵力,在15辆坦克支援下,向6连坚守的阵地猛攻,战况空前激烈。我伤亡很大,赵先有左臂负伤,指挥全体战士英勇抗击,短兵相接、白刃格斗,敌人纷纷倒下,6连也伤亡殆尽。危急时刻副指导员赵先有命令通信员刘顺武要求“向自己阵地开炮”,

最后剩下身负三处轻伤两处重伤、双目失明的副指导员赵先有和被烧伤的通信员刘顺武,敌人畏惧不敢轻易接近他们,不久,在团指挥报话机里突然听到赵先有急促的声音:“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后与敌人交战中壮烈牺牲,在他俩前面横着20余具敌尸。这一天战斗,共毙伤敌人421名。…

67高地战斗中,赵先有烈士身负轻伤仍负责组织指挥战斗,身负重伤不下火线,率领着六连坚守阵地三天两夜,他们击退了敌人17次反扑,实施了2次反冲击,歼敌562人。

67高地战斗,全连涌现出了“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有和十名二等功以上功臣。为表彰赵先有同志的英雄事迹,1953年1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给赵先有烈士追记特等功,其6连记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的光荣称号。【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功臣烈士英名录》中“特等功臣赵先有”第426页、427页、428页】

67高地战斗从开始到结束,共打退了敌人在空、炮、坦配合下9个连的29次猛烈反扑,我共毙伤敌人共1491名,击落敌机1架,击伤9架,击毁敌坦克16辆,击伤17辆……194师师史第168页至179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功臣烈士英名录》中“特等功臣赵先有”第426页、427页、428页

(注:赵先有,实际姓名;赵先友,张振川将军、巴金等作家用名。)

    二、巴金笔下的《英雄儿女》被《巴金与“王成式英雄”赵先友史实考证》一文曲解

有两位“郑州大学文学院和图书馆”的作者写了《巴金与“王成式英雄”赵先友史实考证》,【下文称《考证》从第46页开始至第50页结束】和《巴金赴朝有关史实正误——四、巴金没有采访过赵先友烈士》,这两篇文章内容相同。这位“文学院”的作者还发表了《巴金在朝鲜战地活动事略(上、下)》,【下文称《事略(上、下)》】,

《考证》就是一篇顾头不顾尾、捕风捉影的产物。他只考虑到了作家巴金第一次赴朝采访时,“巴金没有机会釆访赵先有烈士的事迹,…”,但却没有考虑到作家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时,采访到赵先有烈士的事迹。下面以《考证》为证,看其正误:

《考证》文章中说:“张将军(张振川将军)关于巴金采访赵先友事迹的回忆,似乎很难得到资料的证明,…(见《考证》第46页)”

“似乎”虽然不是很确定的意思,但在他文章最后写出了肯定的意思,他在文中说:“巴金没有机会釆访赵先友烈士的事迹,…”,(见《考证》第50页)“正因为巴金当时没有机会釆访赵先友的事迹,…几年后在上海创作的《团圆》,并不是以赵先友烈士为原型。(见《考证》第48页)”

作家巴金赴朝采访,是否采访过赵先有烈士,是关系到《考证》正误的问题。张振川将军和他的战友们说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而这两位作者在《考证》中却说巴金没有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事实真相是:

1、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并与特功6连同吃、住在一处20天(1953年8月20日——9月9日)。

巴金两次赴朝采访都来到过65军的194师582团,特别是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开始就去了志愿军第十九兵团65军。巴金来65军采访,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赵先有烈士牺牲时的师政委),向巴金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巴金即去194师了解情况直至65军即将回国才离开,去46军采访。

赵先有烈士和他的六连获得如此殊荣,是志愿军65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的,就是在第十九兵团也是少见的,巴金这次从19兵团到65军来,就是为采访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当时我方停战谈判代表团团长李克农在三打红山包和攻防67高地阵地结束后,马上就听了582团团长兼政委张振川的战斗情况汇报,停战谈判代表团领导的重视,巴金是清楚的。

按姓贾的作者写的《事略(下)》文章中“1953年8月18日巴金与王道邦(军长兼政委)去194师,见到师长齐景武、师政治部乔主任,后回65军军部。”(注:此段《事略》有错记,应为:“见到师长齐景武、师政治部齐主任”,即齐振华主任,见194师师史第328页)。

首先,让人大惑不解的是,巴金1953年8月18日到194师目的就是为见见师领导?为什么《事略(下)》不写8月18日和19日巴金去194师干什么?这也是《考证》作者不了解内情,造成错写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巴金这次来194师的目的就是先到师里了解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准备前去582团6连采访赵先有烈士和他生前所在的连队,这逐级采访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的。

194师的师长齐景武、政委刘绍先、主任齐振华对赵先有烈士事迹也清楚,因为,赵先有烈士牺牲时齐景武任代师长、刘绍先任政治部主任(1953年任194师政委),赵先有烈士牺牲后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墓碑碑文就是他俩以师长、政委名义写的。假如巴金这次来该师就是不提采访赵先有烈士的事迹,194师的领导也会提出来。

当194师领导告知巴金582团特功6连在我停战谈判代表团驻地时,巴金随即决定去我停战谈判代表团处采访。这位姓贾的作者在《事略(下)》中也写了“1953年8月20日——9月9日(巴金去)开城、停战代表团(见《事略》第2页)”

张振川将军(赵先有烈士的团长兼政委后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后离休)在《祝贺巴金同志百岁诞辰》文中说:一天,师政治部主任还有文化科长王文清(后来我们团任主任)陪巴金来我582团进行采访。巴金说:‘我听停战谈判代表团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攻防67高地,打的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士气强,英勇顽强……’我说:‘我们志愿军65军1952年奉命担任保卫开城,保卫我军谈判代表团的任务。…1952年10月5日,敌人集中力量猛攻我团6连坚守的67高地,那天,经过反复拼杀,我军阵地上只剩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通信员刘顺武两个人,仍顽强与敌拼搏。那时,赵先友已5次负伤,双目失明,由负伤的通信员搀扶着他与敌拼命。最后敌人的飞机轰炸,敌数个炮兵群猛烈轰击,敌人的喷火坦克的火焰,使我阵地变成一片火海。这样的严重情况下,赵先友他们俩绝不后退一步,还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呼叫: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

巴金同志听我介绍67高地顽强战斗情况,特别对赵先友他们顽强战斗精神,很感动,他要求到6连去看看。我们的主任王克昌与师王文清科长陪巴金同去6连。”(见《鏖战疆场续闻》第130页、131页)。

《考证》两位作者是否知道当时582团各营都在干什么?1953年8月3日582团2营到我停战谈判代表团驻地,担负看管战俘与警戒任务,582团(欠2营)到土城里、山里地区担负修筑飞机场任务(见194师师史第192页、193页)。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他写的《事略(下)》中查不到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的记载,这也是他俩写出《考证》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在《事略(下)》中第2至3页从8月24日至9月9日,可查到就有9天没写巴金在停战代表团处的活动记录,为什么?这也是他发的《事略》让人百思不解的地方。(见下文)

另外,巴金第二次来朝鲜采访,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进一步补充素材,收集更多的英雄事迹,为将来的创作奠定基础。他在第一次赴朝采访回国前,就听说过582团的“三打红山包和攻防67高地战斗”,看到过19兵团有关报道,因回国前时间紧没有采访到赵先有烈士事迹。这次巴金到我停战谈判代表团驻地,除采访我方归俘、了解我方对外俘的管理等情况外,他能放弃对赵先有烈士和其6连事迹的采访吗?

巴金曾在1952年65军庆功会上听过陈超、俆申2位英雄的报告(见《事略-上》第13页),在1953年9月4日,利用机场竣工大会这一机会,还要见一见陈超、俆申2位英雄(见《事略-下》第6页)。那么,他与582团的大功2营、特功6连同吃同住在停战代表团处,这么长时间,这么近距离接触,巴金即有机会又有时间采访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巴金不去采访这可能吗?

张振川将军《怀念抗美援朝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写道:“当时,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同志正在我军采访,正赶上我师陈亚夫政委调到军里当主任…我向他介绍了赵先友同志的英雄事迹。”(见“鏖战疆场余墨”第60页)。

因582团三打红山包和攻防67高地反击作战胜利后不久,巴金第一次赴朝采访回国时,65军政治部主任是陈宜贵将军,还不是陈亚夫将军。陈亚夫将军在1953年1月任65军政治部主任,见到作家巴金,只能是1953年巴金在第二次赴朝采访时。从这段回忆录看,也证实了张振川将军曾说“攻防67高地战斗胜利结束后,巴金来我团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是指巴金在1953年第二次赴朝采访的。

志愿军46军参谋梁新如(后任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写的《三八线上遇巴金》。在该文写到:1953年我曾在一次“战评会上”与巴金交谈。“巴金还谈到自入朝后,一直在西线兵团部队中活动,访问了194师坚守67高地的特等功臣赵先友等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这更加证实了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所说“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是无可置辩、众目昭彰的。

《考证》中说:“虽然日记不可能事无巨细一件不漏,但是,如果有釆访赵先友事迹这样的大事,是绝不可能漏而不记的。按照《考证》的说法推断,巴金是一定会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的。

另外,在停战谈判代表团处巴金还采访了我方归俘、了解了我方对外俘的管理等情况。巴金在此采访至1953年9月9日志愿军第65军即将回国之时。

因此,《考证》就是一篇谬误百出、信口开河的文章,令人质疑!

2、由于《事略》漏写、漏记的问题,致使《考证》写出“巴金没有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

笔者认为无论是小说、文章、笔记以及回忆录,都可能有错写、错记,漏写、漏记的问题。

那么,这两位作者所写的《考证》和其中一人写的《事略》只是参考有些作者所写的文章、笔记等,更会能出现一些错写、错记,漏写、漏记的问题。

一是,《考证》文章第48页写了102日晚8时,582团在前线开始‘二打’战斗,”就应为“102日晚8时,582团在前线开始‘三打’战斗见194师师史第168

《事略(下)》第2写的“师政治部乔主任,应为:“师政治部齐主任”,即齐振华主任见194师师史第328页,这应为错写吧。  

二是,作家黄谷柳在他的《虾球传》中记载,张振川将军在朝鲜曾接待过巴金和他,但在他发的《事略(上、下)》中同样也找不到。

另外,断臂英雄赵树森和其他英雄按《考证》的说法应属“是绝不可能漏而不记的”,而在《事略(上、下)》中查不到他们,所以特等功臣赵先有在《事略(上、下)》中查不到是属于正常的。

三是,在他写的《事略(下)》第2页、第3页中,1953824日、26日、27日、29日,以及92日、5日、7日、8日、9日,共9天都没写巴金活动记录,这些天巴金与赵先有烈士生前所在的特功6连都在停战代表团处,是把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给抹去了呢?还是出现了漏写、漏记的问题呢?

四是,笔者看到在有些文章中写的是“作家巴金1952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很可能是赵先有烈士1952年牺牲,且作家巴金1952年曾在该部队采访的原因

而《考证》作者则抓住发文者写错了时间,批评其在演绎(见《考证》第46页)。虽然从巴金第一次赴朝鲜采访回国时间推断(赵先有10月5日牺牲,巴金10月11日回国),即使巴金没有采访到赵先有烈士的事迹,但是,《考证》作者不了解内情,顾头不顾尾地写出“巴金不可能采访到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忘掉巴金第二次赴朝鲜采访。这就是他信口开河的错写、错记。

五是,在《考证》文章中写到:“也就是说,10月5日后他(指巴金)既没有外出采访,也没有见到194师或582团的人来兵团汇报。…如果有釆访赵先友事迹这样的大事是绝不可能漏而不记的(见《考证》第48页)”这就是《考证》提出“巴金没有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的一个依据,实际这句话就是他俩主观武断、信口开河。

张振川将军在其回忆录《朝鲜前线三见李克农》中写道:“那是1952年10月上旬,我们三打红山包同时攻防67高地战斗胜利后,军里通知说,谈判代表团首长,要65军去人汇报开城前线反击作战的情况,军里决定叫我去…我汇报了我军在板门店右翼三打红山包,攻防67高地,…”(见“鏖战疆场余墨”第141页)。

张振川将军前去汇报的时间是10月上旬,那肯定是在巴金回国前(巴金10月11日回国)。10月6三打红山包和六七高地战斗已胜利结束。当时,三打红山包和六七高地战斗是19兵团当时打的一次最大的仗,谈判代表团如此重视,像这种情况65军和19兵团领导不前去参加听汇报?不了解其战斗情况?巴金会不知道?

有的报道还记载了“1952年10月11日,巴金(回国的早晨)看了兵团《抗美前线》报负责人王楠来送的团报副刊”,其中,六七高地战斗和三打“红山包”战斗就曾登在19兵团的《抗美前线》报上。

这就是《考证》作者不了解内情,妄下断言。为什么赵先有事迹“漏而不记”,这只有《事略》作者知道,不是把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抹去了,就是《事略》记载不全,或者是漏而不记。

六是,《考证》第49页“巴金没有采访“第三打”战斗和赵先友烈士事迹,那么张将军所回忆的巴金采访又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问题可能在于:一、 巴金曾在65军194师包括581 团、582团体验生活,与指战员接触很多。…张将军曾先后任581团、582团长,在这过程中,与巴金可能会不止一次 接触,所以给他留下了相当深的印象。”

事实是张振川将军根本没有在581团任过团长,而是1951年就到582团任代团长,1952年任582团团长兼政委。而1952年至1953年是由安东任581团团长(见《194师师史》第327页、328页)。志愿军194师581团团长安东曾发文讲述:“巴金深入我团采访,与我们同吃同住近一个月。…

巴金1952年赴朝采访,《考证》说“巴金曾在581 团与张振川将军接触很多”这都属空穴来风、捕风捉影错写、错记吧!

另外,在《考证》文章中写道:“巴金曾在65194师包括581 团、582团体验生活,与指战员接触很多。”只能查出巴金只有一次来582团?即“919日晚上二打红山包时,巴金已经在65军军部,王道邦约巴金到前线582团指挥所一起观战。” 为什么在他自己写的《事略(上、下)》中找不到“接触很多”的记载呢?   

《考证》说“…张将军曾先后任581团、582 团长,在这过程中,与巴金可能会不止一次接触,”在《事略(上、下)》中,也查不到他俩多次接触的记载呢?这“接触很多”没有写出来的,是否属于漏写、漏记呢?

是,《考证》的第二个猜测:“……二、 更重要的是,巴金确实接触了“三打红山包”中的“一打”和二打”两次战斗。(见《考证》第49页)”

《考证》作者认为巴金曾接触过“一打红山包、二打红山包”,而张振川将军是将“三打红山包和赵先友烈士事迹”与“一打、二打”相混淆?

首先,巴金去582团采访,在张振川回忆录中记载巴金直接采访他是唯一的一次,巴金曾去该团采访,都不是采访的他。那时,张振川亲自向巴金介绍了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表现。张振川在赵先有烈士刚刚牺牲,他就给停战谈判代表团领导汇报,后又多次发文,谈巴金采访他当时的情景,所以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和三打红山包战斗,不会与“一打红山包、二打红山包”相混淆。

其次,三打红山包与攻防六七高地战斗是同时打的,敌人反击目标主要对准六七高地,该战斗投入人力最多、物力和影响最大,出现的英雄单位、英雄人物和立功受奖人数最多。特别是赵先有烈士和特等功6连事迹,在张振川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多次发文怀念。所以,张振川将军也不会把该团的“三打”与“一打、二打”相混淆。

另外,巴金去582团采访时,与张振川将军这样说:“巴金说:我听停战谈判代表团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攻防67高地,打的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士气强,英勇顽强……(见《鏖战疆场续闻》第130页)”。

“一打、二打红山包”两次战斗都是小仗,没有记载停战谈判代表团领导过问。而在67高地战斗和三打红山包同时开战前,谈判代表团团长李克农询问194师师长赵文进:“你们有把握打下67高地吗?”战后又马上听战斗情况汇报,后又同65军、194师领导前去582团看望。巴金这句话证实了他曾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

由于事略文章的漏写、漏记以及作者顾头不顾尾的问题,出现《考证》错写、错记这篇文章是必然现象的。

时任志愿军65军参谋洪泗一写《我与王成一同战斗在抗美援朝的一线》在他的文章中写道:“1953年,著名作家巴金在朝闻讯后,亲赴五八二团,用近一星期时间,接触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写成了小说《团圆》又排成电影《英雄儿女》。”战友洪四一这段报道与《事略(下)》中,巴金在在停战代表团处共9天没有活动记录相吻合。

以上的事实足够证实了《事略》半半拉拉、东遮西掩,《考证》顾前不顾后的错写。也说明张振川将军说的“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在他写的《事略》中没有记载“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这藏头漏影的做法是有目共睹、显而易见的。

3、 赵先有烈士的首长及志愿军65军战友多人见证,作家巴金曾采访过赵先有烈士。

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是经过他的志愿军首长、同级、下级等众多战友多次共同回忆而写成的。参加写回忆录的都是最后任过师以上职务的老兵,他们共同回忆了赵先有烈士牺牲时的壮烈战斗场面和著名作家巴金来该团采访赵先有烈士的情景。这些志愿军老兵的亲历,能否认得了吗?(见“鏖战疆场余墨”第48页图、54页图、72页图、115页图、140页图、402页图。注:140页图,右一为攻防67高地的582团2营营长王守忠,是赵先有烈士的营长,后任194师师长、65军副军长退休)。

张振川将军在有关报刊、回忆录中写了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朝鲜战场逢巴金》、《谁是“王成”原型》、《怀念抗美援朝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英雄儿女”真正多》、《英雄“王成”的最后时刻》、《一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一张旧照片—巴金等作家采访小英雄范鼠儿》、《祝贺巴金同志百岁诞辰》、《怀念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纪念赵先友同志牺牲50周年》、《“三八线”上两个战场的搏斗》、《赞<跨国作战>兼评<抗美援朝战争史>和几部军史》、《“三八线”上两个战场的搏斗》、《智慧与胆量的拼搏—看望194师582团特功第6连讲话》、《寄语新世纪的青年同志》以及为赵先有烈士塑像写的碑文等文章,他还接受了多家电视台的采访。

在以上文章和采访中都提到:赵先有烈士战斗到最后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也提到著名作家巴金在志愿军65军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到开城前线582团驻地釆访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1991年巴金为赵先有烈士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1992年65集团军为赵先有烈士塑像。(见《张振川将军回忆录及有关报刊文章)

志愿军194师581团团长安东讲述:“巴金深入我团采访,与我们同吃同住近一个月。…1952年10月5日,开城保卫战六七高地战斗打响。194师582团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英勇牺牲后,著名作家巴金闻讯到582团采访。巴老以乐亭籍士兵赵先友和581团土美山高地等众多英雄为群像创作了小说《团圆》。后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搬上银幕,随之志愿军英雄战士王成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来自《安东和他的“王成式”战友们》。安东,1943年1月参加革命,1951年2月入朝鲜参战,1951年入朝任580团参谋长,1952年至1953年任581团团长,后任旅大警备区参谋长。】

志愿军194师作战科长邓静农在《怀念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巴金笔下的〈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当时,第65军第194师担任保卫开城谈判代表团的任务谈判代表团团长李克农询问194师师长赵文进:你们有把握打下67高地吗?”赵文进说:“有把握,坚决完成任务!……著名作家巴金曾赴朝鲜采访,听取了团长和同志们的介绍,根据赵先友和众多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构思了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片《英雄儿女》。”【邓静农,原廊坊军分区副司令员。1952年时任赵先有所在师作战科长,在三打红山包与67高地战斗中,他与赵文进师长始终参与指挥。】

志愿军194师战友刘景岐写的《致张振川司令员的一封信》中是这样写的:“写到这里,我想起特等功臣赵先有烈士,在开城保卫战争夺六七高地时,高声喊出‘向我阵地开炮’,在哪一刹那,张团长却冷静地等两位重伤员的身影进了隐蔽部,才下令向敌人开炮,这里含着智、勇、德,太让人感动了。…(见“鏖战疆场余墨”第392页)”【刘景岐是原志愿军194师师长赵文进的警卫员,入朝后负责宣传和后勤工作,后转业到国家化工部,当到人事司长离休北京。】

志愿军194师战友张莹珊(女,志愿军194师文工队队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这样说:“我看电影《英雄儿女》王芳在战地演出的镜头时,总会莫名其妙的激动,因为那正是我在朝鲜的真实战斗场景。但说王芳就是我,实在不敢领受,一是巴金先生在我们部队采访过赵先友烈士事迹并没有直接采访过我本人,二是王芳本来就是无数志愿军文工团员群体形象的代表,并不专属于哪一个人。”张莹珊16岁随志愿军65军194师文工队又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在朝鲜战场上,她是真正的“战地百灵”,创下了在战地一连演出9场的最高记录,赵先有烈士牺牲后,曾多次演唱过他的英雄事迹,是戴着半胸的军功章回到祖国的,后被誉为“王芳”的原型之一。离休前任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载自《一对“红色恋人”的爱情故事 》 作者:李秀春)】

志愿军582团6连一等功臣关景春2000年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最可爱的人”节目中,他与时任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共同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关景春主要讲述了:“67高地战斗时情况,在屯兵洞内,不仅亲耳听到了报话机中赵先有呼叫炮火向自己阵地射击,而且还亲眼看到赵先有、刘顺武两位烈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

关景春曾几次被请回自己的老连队讲传统,他都提到“1953年我在负伤住院后,著名作家巴金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和我,并与我连吃、住在一处很长时间…。”关景春1952年10月5日负伤住院,他负伤出院后见到巴金,这只能是巴金1953年第二次赴朝采访,因巴金1952年10月中旬第一次赴朝采访回国。 【关景春,入朝参战时在19兵团司令部当警卫员,后经个人反复请求,到了65军194师582团2营6连当战士。曾在赵先有烈士的指挥下一起守卫67高地,也是67高地战斗一等功荣立者之一。因负伤被替换下阵地,在赵先友牺牲后带伤还参加了反击分队。也被誉为电影《英雄儿女》通信员小刘的原型。】

志愿军582团5连战友王志才曾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播出的“一家三代人前仆后继以实际行动实现王成精神的故事”中,与他的团长张振川共同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他曾写了《“英雄儿女”——“王成”和他的家人》、《65军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在他的文章中也写了“作家巴金曾来我部队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并与特功6连吃、住在一处一个来月…。作家巴金在我部队采访直至我65军即将回国”。

志愿军第65军于1953年10月9日胜利回国。战友王志才的文章也证实巴金是在1953年采访的赵先有烈士的事迹。【王志才,1952年时任志愿军582团5连2排排长,后任副连长,曾参加攻打67高地战斗,该连荣获一等功,被授予“能攻善守痛歼顽敌”奖旗。王志才与赵先有烈士是同村人、同时入伍、同一个营的战友。晚年安排在唐山常记功臣幸福院】

志愿军582团3连战友杨嘉森在《70年前的那场战争,请听这位老人娓娓道来》回忆说:“1953年,著名作家巴金在朝闻讯后,亲赴五八二团,用近一星期时间,接触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写成了小说《团圆》发表在《上海文学》,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杨嘉森在1951年入朝鲜作战时是582团13连卫生员,1964年,杨嘉森从部队转业到上海市劳改局(上海监狱局戒毒局前身),于1994年在上海市劳教收容所(上海市高境戒毒所前身)退休。

另外,志愿军65军的战友何焕宇(抗美援朝时何焕宇在65军政治部工作)、刘新(刘新,入朝参战时任第65军组织科干事。)、洪泗一(洪四一,时任志愿军第65军参谋)、卡应海(卡应海回族,志愿军65军战士)等都在媒体上发表过文章,证实作家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

以上众多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发表文章,以他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见证了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颠扑不破的。而《考证》作者既非亲眼所见,又非巴金身边工作人员,仅凭自己写的《事略》就否认“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所以《考证》就是一篇谬误百出、信口开河的文章,令人质疑!而《事略》则是半半拉拉、仅供参考的文章。虽然在他写的《事略》中没有记载“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这漏写、漏记藏头漏影的做法是有目共睹、显而易见的。

4、巴金身边工作人员、作家和记者们讲述和写的文章都阐述了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

巴金身边工作人员、 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上海市作家协会陆正伟写的:《巴金与〈英雄儿女〉往事》和《电影背后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巴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某团六连的采访。六连在拉锯战中,副指导员赵先友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敌军在坦克掩护下冲上阵地,此刻全连只剩他与通讯员两人了,面对冲上来的敌人,赵先友边扫射,边通过步话机向团长张振川请求炮击阵地。须臾,他呼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在这部只有两万多字的小说《团圆》中,巴金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娓娓地叙述着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陆正伟在《巴金:这二十年》中这样写的“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作者:张小石、张勇写的《把最深处的爱献给父亲母亲》中提到:“战后父亲向正在194师体验生活的巴金先生介绍了战斗经过及赵先友的先进事迹,巴金先生非常感动,亲临六连采访,积累了大量素材后,于1961年写出著名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烈士赵先友成了英雄王成原型之一,我父亲张振川也被公认为电影中团长张振华的原型之一。” 张小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赵先有叔叔率领6连打退敌人17次反扑后,阵地上仅剩下赵先叔叔和刘顺武同志两个人,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冲上阵地,赵叔叔命令刘顺武同志呼叫我军炮火向自己阵地开炮,不久,赵先叔叔又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我父亲命令他俩立即进入防炮洞,然后下令向阵地开炮。战斗胜利后巴金曾采访了我的父亲和6连指战员。”【张小石为张振川将军之女、张勇为张振川将军之子】

在《父亲的至交陈亚夫将军》中这样写的:因将军介绍烈士事迹才有了电影《英雄儿女》。抗美援朝期间,陈亚夫伯伯任65军194师政委、…陈伯伯后调任65军政治部主任。也就是在此任上,陈伯伯在有一次接待作家巴金讲述了一个65军战士赵先的事迹,后来巴金就根据陈伯伯和赵先烈士所在团团长张振川讲述和他采访到的其他英雄人物事迹写了一个小说《团圆》,…根据小说《团圆》改编摄制了电影《英雄儿女》(见网页)。巴金在他第二次赴朝采访到赵先有烈士的事迹,确是因为有陈亚夫将军的介绍,但也是巴金他第二次赴朝采访到65军的目的。

覃业程写的:《开国将军779:陈亚夫少将》文中提到:“巴金来到朝鲜前线,到第65军采访,恰好陈亚夫升任军政治部主任,巴金就在他的介绍下,多次到张振川团采访。张振川除介绍全团指战员英勇杀敌的战况外,还把赵先友烈士视死如归的情景说给巴金。作家激动不已,随后又赴赵先友生前所在的6连进行采访,写出小说《团圆》。”

作家:胡新民写的《巴金的抗美援朝情结 》、《巴金两次奔赴朝鲜前线》中写道:“最令他(巴金)难以忘怀的还是第二次赴朝期间了解到的志愿军某团六连的事迹。…副指导员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大声向上级报告:“敌人已经冲上来了,不要管我们,快向我们开炮!快向我们开炮!…”

作家:王泠一在《巴金:从朝鲜战场的洗礼到英雄儿女中写到:“第二次赴朝期间,巴金最大的收获是了解到志愿军一个连队的战斗细节,……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这一情节在巴金心中是不可磨灭的!

著名作家、史学家:窦应泰在《巴金最后23个春秋》中这样写的:那一年他到朝鲜开城采访,在志愿军某团六连体验生活的时候,他本身就接触到电影和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六连战友们向巴金讲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让他难忘的,就是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整个阵地最后只剩余两个人,他们就是副指导员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尽管数倍于他们的敌人已经挺着刀枪从山坡下冲了上来,可是赵副指导员和小通讯员仍然拼命抵抗,直到打得弹尽粮绝,仍然没有一丝惧色。突然,刘顺武发现敌人已经从他们身边冲上来了,赵先友急中生智,当即举起手里的步话机,大声向团长报告:“敌人已经冲上来了,不要管我们,快向我们开炮!快向我们开炮!.........”

作家:夯石写的《永不消失的王成》。提到:“1953年9月,作家巴金采访了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

作家:王作东写的《王成原型来源于多人》。写道:“1953年9月,作家巴金又一次亲临朝鲜的开城前线,对志愿军第582团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进行采访。…”

中央电视台在《《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 英雄儿女》中,主持人撒贝宁曾这样说:“赵先有烈士就是高喊着‘向我开炮’,用24岁的年轻的生命,换来了67高地攻防战的胜利。…巴金先生从朝鲜回来以后,用了将近十年才提笔写下了《团圆》,这背后有多少深刻的寓意和祝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危瑶:“…《团圆小说中战斗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在67高地防御战中英勇牺牲的特等功臣赵先有。

除上文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和见证人写的有关文章证实了作家巴金1953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外,笔者在网上还搜集到百余篇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其内容都写道“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见网页及张振川回忆录)

由上,《考证》中写的:张将军于巴金采访赵先友事迹的回忆,似乎很难得到资料的证明,”百孔千疮、妄下断语。《考证》中说正因为巴金当时没有机会釆访赵先友的事迹,几年后在上海创作的《团圆》,并不是以赵先友烈士为原型。(见《考证》48页)结论失实、顾此失彼、信口雌黄。

《考证》这篇文章,从开头的盲目否认、中间的所谓原因、至尾部不切合实际分析,充满了想入非非、舐皮论骨,致使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让人疑窦丛生。这两位作者发的《考证》是极度的不负责任,它不仅是对赵先有烈士的不公,更是对一些老将军们和一些老兵们的伤害和中伤,因为,他俩无意中毁坏了他们的形象,败坏了他们的名誉,望这两位作者三思。

笔者看到有些文章中作者写的是:“作家巴金1952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一是,很可能是赵先有烈士1952年牺牲,且作家巴金当时在该部队采访过的原因;二是,张振川将军在回忆录中写的是:“开城前线作战胜利后(有的文章写的是“反击作战胜利后”),作家巴金来到我团采访了赵先友等人的英雄事迹。”没有写明采访的具体时间从张将军写的“开城前线作战胜利后”和“反击作战胜利后”指的签订朝鲜停战协议后,即1953年7月27日后。

我们说对于巴金创作《团圆》是否以赵先有等烈士为原型和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大家会有公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宣扬王成,记住了无数个英雄,缅怀英雄的业绩,发扬英雄的传统,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出现更多“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赵先有烈士塑像揭幕仪式

 

赵先有烈士塑像

注:发文者配图。

附:主要参考资料

1、张振川将军写的回忆录:《鏖战疆场》、《鏖战疆场余墨》、《鏖战疆场续闻》、《赵先友烈士塑像碑文》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功臣烈士英名录》

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五军军史(1948.9——1985.10)

4、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九四师师史(1942——1989)

5、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九四师五八二团六连连史

6、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关赵先有烈士资料

7、乐亭县烈士纪念馆有关赵先有烈士资料

8、乐亭县党史办编纂的《乐亭党史文苑》(赵先有烈士专辑)

9、1992年8月7日为赵先有烈士塑像揭幕仪式有关录像等资料

10、《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中央电视台“寻访王成”新闻节目和“最可爱的人”专题节目录像

11、《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播出的“一家三代人前仆后继以实际行动实现王成精神的故事”录像

12、《2015年乐亭县电视台纪念抗美援朝65周年》录播的“三代报国情”录像

13、2020年11月7日央视一套《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英雄儿女)视频

14、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及有关作家、作者、记者等写的有关文章

15、贾玉民写的:《巴金在朝鲜战地活动事略(上)(下)》、贾玉民、张玉枝写的《巴金与“王成式英雄”赵先友史实考证》《巴金赴朝有关史实正误》

 


讲述巴金采访特等功臣赵先有烈士背后的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