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种对电车难题的新解法

2023-05-07 15:27 作者:魔法森林里的红伞蘑菇  | 我要投稿

目录:       

        一、电车难题(及其最常见变种)概述

        二、几种常见但不完善的解法

        三、对过去解法的反驳及一种不严谨的新解法

        四、从电车难题到功利主义

一、电车难题(及其最常见变种)概述

        “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由菲利帕·福特于1967年提出,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

        变种问题1:你站在天桥上,看到有一台刹车损坏的电车。在轨道前方,有五个正在工作的人,他们不知道电车向他们冲来。你想过自己跳下去,但你的重量和体型不足以让电车出轨。这时你发现一个体重很重的路人,正站在你身边,你发现他的巨大体形与重量,正好可以挡住电车,让电车出轨,不至于撞上那五个工人。你是否应该动手,把这个很胖的路人从天桥上推落,以拯救另外五个工人,还是应该坐视电车撞上那五个工人?

        变种问题2:你是一个医生,现在医院里有5个病人,他们都是优秀的大学生,但是每个人都正好坏了一个与他人不同的器官,很快就要死去,而医院里已经没有可供移植的器官了。此时门口经过一位健康的年轻人,你有一把麻醉枪可以麻醉并杀死他得到新鲜器官,救活那五个人,或者你可以放过他,但那五个人将会死去,你是否应该杀死那个年轻人?

        变种问题3:与问题2/3类似,只不过人数从5变为100人

        对于原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应该”,而对于变种问题1,2,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应该”,对于变种问题3,人们则犹豫不决,明明都是牺牲少数拯救多数,为什么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呢?

二、几种常见但不完善的解法

        1、情感影响说(四个问题都回答“应该”)

        经由机器扫描,大多数人在第一个状况中,脑部使用一般的区域来运作;但在第其他状况中,则会动用到情感判断的部分。情感判断部位受到损害的脑伤患者,进行这项实验时,在所有不同的问题中,都会以功利主义方式,决定牺牲一个人,以拯救五个人。因此,我们在四个问题当中都应当牺牲一个人以拯救五个人,我们在后两个问题上犹豫不决,是因为在后两个问题中,我们需要亲手杀人,因此情感影响了我们的理性决策。

        2、洁身自好说(四个问题都回答“不应该”)

        如果我们不搬动拉杆,那么我们与那五个人的死无关,那属于一场意外事故,但是如果我们拉动了拉杆,我们就要为那一个人的死负责,因此我们不应该拉动拉杆,对于后三个问题更是一样的道理。

        3、双重效应说(第一个问题回答“应该”,后三个回答“不应该”)

        双重效应说为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的带来恶性后果的行为进行辩护:

        1,动机是好的  2,坏的结果是作为可预见到的副效应而遗憾的发生的  3,坏的效果已被尽可能的降低

        在第一个问题中,那个被轧死的一个人是我们不希望发生的,属于副效应,我们希望那个人能够逃走,因此双重效应说可以为其辩护。而在第二个问题中,那个胖子被推下去是我们希望发生的,我们不希望他逃走,不属于副效应,因此双重效应说不能为其辩护,后两个问题同理。

三、对过去解法的反驳及一种不严谨的新解法

        解法1:如果这个解法可以被认为是对的,那么所有为了多数群体的利益欺压少数群体的行为都将得到辩护,那和纳粹的所作所为又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真的完全实行这种方法,其会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因此这不是一个好的理论,至少不是一个实用的理论。

        解法2:难道不作为就没有责任吗?不作为犯罪难道不是犯罪吗?这种人说到底就是自私自利之徒罢了。

        解法3:那“可预见到的副效应”的定义是啥?我还能说那个胖子的死是我们不希望发生的,我还希望他挡住车后能活下来呢,这不也成了副效应了吗?这个解法看上去没有问题,实际上只是在玩文字游戏。

        我的解法:自我代入说(第一/四个回答“应该”,第二/三个回答“不应该”)

        我认为,当我们在做出选择时,我们实际上是假设了这是真实的事件并将我们代入了进去,并且选择了使我们自己受害概率最小的选择。在我们的现实经验中,被疯子绑在铁轨上的概率远小于走在天桥上的概率,生病正好需要器官移植的概率远小于走在医院门口的概率。因此,如果这些事件真的发生在现实中并且将我们包含进去,在第一个问题中我们大概率是那五个人之一,(即绑在铁轨上的概率*5>绑在铁轨上的概率*1)因此我们选择拉拉杆。在第二个问题中我们大概率是那个在天桥上的人(即绑在铁轨上的概率*5<站在天桥上的概率*1),因此我们选择不推。在第三个问题中我们大概率是那个走在门口的年轻人因此我们选择不杀(即躺在病床上的概率*5<走过门口的概率*1)。而当人数增加到100人时,情况就不同了,被绑在铁轨上的概率乘以100就大于了走在天桥上的概率,躺在医院里的概率乘以100就大于了走在门口的概率,于是我们改变了我们的选择。

        四、从电车难题到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又称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它提倡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应追求“最大多数的最高幸福”,这也是我所坚持的伦理观念。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于1967年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论文中提出来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电车难题想要说明的是仅以功利主义作为行为准则会出现悖论,但是我的解法可以为功利主义辩护,以下是我的论证过程。

        首先,对于原问题和变种3,我的回答都是符合功利主义的(舍少救多)。然后是对于变种1,2的分析,我们的世界有超过80亿人,这个数字远大于100,更远大于5,我们如果做出杀死1个人的选择,看上去我们多救了4个人,但这种选择会导致剩下的80亿人因感到自己因此情形而死亡的概率增加而生活在恐惧之中(比方说日常走在大街上就被人刀了),这种恐惧虽然和死亡本身相比很小,但乘以80亿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反而使得“总体幸福”降低了。因此为了实现“最大幸福”,我们不得不牺牲这五个人换取那一个人的存活。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在很多末日电影中,我们常常见到类似于变种1,2的场景出现,但此时我们却倾向于选择舍少救多本质上并不违反功利主义,因为此时世界上的人类数量已经很少,这种情况下恐惧对于“总体幸福”的降低不足以和四个人的死亡相比,于是救那4个人反而有利于提升“总体幸福”。由此可见,电车难题并不足以动摇功利主义的地位。

(本文为BV1Uv411g7Sj观后感)


一种对电车难题的新解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