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二)边地世界的悲怆歌者:沈从文

2023-04-13 09:21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沈从文的来处(故乡的文化滋养)

1、水:沅水、湘水。

“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候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从文自传》

“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侵入生命中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一个传奇的本事》

2、楚文化:祖母苗族,母亲土家族--长江文化(黄河文化)

3、乡下人叙事姿态与视角“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二、创作理念:人性与自然。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三、文学主题及呈现方式

1、主题:

A、爱情与死亡:《柏子》《八骏图》《萧萧》《媚金·豹子·与那羊 》《月下小景》《连长》《边城》

 爱神只能在死神的阴影下狂欢

B、历史与时间:《萧萧》《边城》

“这些东西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坚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便更比其他世界上人感到四时交替的严肃。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

这些无足轻重的、偶然的人与事以一种缄默的方式延绵重复,但它们天长地久地“在”那里,或许就已显明了它们的历史意义。沈从文不无讽刺地感受到,此处的历史是拒绝历史学家所一厢情愿的切分的历史,是在无尽延绵的时光中彰显其自由的历史。

2、呈现方式:城乡相遇而对峙(城市/乡村,现代/传统,野蛮/文明):

a城市是病源《三三》,

b乡村美的渐逝《夫妇》,

c都市人的无根/乡《都市一妇人》。

 纯然的乡土《雨后》

——两类小说: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经典《边城》:

1、是否悲剧?

2、如何评价?

人物性情:

1、老船夫:善良大方、淳朴厚实;

2、船总顺顺:正直洒脱、豪爽仗义、度人之难、济人之急;

3、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理;

4、傩送:俊秀聪明、寡言多思;

5、翠翠:单纯、质朴,可爱清澈。

情节的行动元:误解---情理上的:天意

老船夫:规矩与自由

        胆怯与多疑(强作调侃与试探、乡绅探风者)-弯弯曲曲、不索利(傩送)

翠翠:羞怯而躲闪-不喜欢而躲闪(傩送)

      爱情与祖父

成长的痛苦:4“假如爷爷死了呢?”

13爷爷“不许哭,做一个大人,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20顺顺“老年人是必须死的。劳苦了一辈子,也应当休息了。”——一个人需要自己成长,但成长本身又是一个悲剧。

四、文学姿态:爱与痛惜

   1949年在《一个人的自白》中写道:“一面是生活屈辱,一面是环境可怕。唯一能救助我的,仅有一点旧小说,和乡村简单的生活和自然景物”,“这就是我作品中对平静乡村人民生命的理解基础。……作品中的乡土感情,混合了真实和幻念,而把现实生活痛苦印象一部分加以掩饰,使之保留童话的美和静,也即由此而来。”

   在《边城》和《丈夫》中“里面自然浸润有悲哀,痛苦,在困难中的微笑,到处还有‘我’!但是一切都用和平掩盖了,因为这也还有伤处。心身多方面的困苦和屈辱烙印,是去不掉的。如无从变为仇恨,必然是将伤痕包裹起来,用文字包裹起来,不许外露。”

五、创作的风格和方法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诗意效果(小说=诗歌),“用平静的心,感受一切大千世界的动静,从为平常眼睛所疏忽处看出动静的美,用略见矜持的情感去接近这一切”。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写意:李健吾曾经说过:“沈从文先生从来不分析,”“他在画画,不在雕刻;他对于美的感觉叫他不忍心分析,因为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恶。”景语皆情语,景人合一。

抒情:当多数写实作家视涕泪飘零、义愤愧怍的修辞为描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惟一选择时,沈从文坚持以抒情的形式来叙述他的对象。沈从文对语言文字的纯粹形式及其诗性效果的信念和“敬畏”。

反讽:A通过写出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明显付诸阙如之物,形成一种只能从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的批判意图。

B质疑(但不是摈弃)任何对于生活的一厢情愿的寄托。

C透过语言与修辞本身,看作品背后。

沈从文的艺术在于以最微妙的方式,表达出天人合一(异于五四人文主义精神)


(十二)边地世界的悲怆歌者:沈从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