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13(四)

2019-02-18 22:12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吃完饭之后,快乐的灯诱时光开始了。

    一般来说,刚入夜的时候不太有大型昆虫,不过今天晚上不太一样,刚下楼就有一只四星尺蛾。

锯纹四星尺蛾 Ophthalmitis herbidaria

    四星尺蛾属有不少绿色种类,本种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类尺蛾在国内诸多地区都比较常见,有的种类(比如核桃四星尺蛾)因其食性而被农学界关注。前后翅大而中空的中室端斑是此属比较明显的识别特征。

    当然,大的只有这一只,附近的蛾子体型都很小。

涓夜蛾属·无中文名 Rivula cognata

    外线很奇特的涓夜蛾,动物志没有收录。

    这个系列曾经也介绍过另一种涓夜蛾,但我已经忘记了它的模样。

    此外,墙上还有一只镰须夜蛾。

莫须夜蛾属 Mosopia sp.

    第一眼感觉像是奴夜蛾,仔细一看,发现它并不是。

    与丽夜蛾亚科的某些种类颇为相似,但下唇须过于发达。前翅的白斑是个很奇怪的特征,周边地区的相关记录也没有提及。

    一般来说,蝽科昆虫没有趋光性,不过也有例外。

宽碧蝽 Palomena viridissima

   通体绿色的蝽,同属还有很多其他种类,均为绿色,但肩角等部位的细节稍有不同。

    植食性种类,白天栖息在树叶上,依靠保护色来隐藏自己。

    相比而言,螽斯里面的夜猫子则多得多。

鼻优草螽 Euconocephalus nasutus

    图为雄性。

    本种是国内比较常见的优草螽,颜色变化比较大,近似种在头部形态、翅膀形状等方面有所不同。

    比拟矛螽、锥头螽之类的大型草螽细瘦,气质上差别很大。

    墙上有很多小蛾,我勉为其难地拍了几张。

井上蛀果斑螟 Assara inouei

    斑螟亚科中比较常见的种类,幼虫蛀食果实,在某些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害虫。

    这边还好,基本上没什么水果产业,村民的生计主要依靠竹子。

    时间晚了一些,又飞来一只尺蛾。

玛俐姬尺蛾 Scopula proximaria indigenata

    斑型独特的姬尺蛾,前翅有一块明显的黑色大斑。台湾亦有分布,载于嘎嘎昆虫网。

    这个属已经介绍过8次了,不多谈。

    正当我因为找不到新的蛾子而百无聊赖时,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了一只枯叶蛾。

褐紫枯叶蛾 Micropacha zojka

    枯叶蛾科的大多数种类都或多或少地拟态枯叶,但精细程度远远比不上枯叶蛱蝶,有时候我也不知道它到底要拟态什么。

    这个种的体型不大,全长约2cm。

    虽然已经记录了很多夜蛾,但夜蛾科总会有一些不常见的奇葩。

黑斑俚夜蛾 Lithacodia melanostigma

    绮夜蛾亚科的成员,虽然不常见,但斑纹很独特,不容易认错。

    夜蛾科真正恶心的有两类,一是特别不常见,文献里查不到;二是斑纹和翅形都很抽象,根本不知道谁是谁。

    这时,螟蛾科开始出现。

橄绿瘤丛螟 Orthaga olivacea

    丛螟亚科中体型比较小的种类,斑纹模糊,前翅外缘有明显的折曲。这类螟蛾偶尔会被初学者认成尺蛾或夜蛾,但它与后两者的区别都比较明显,丛螟亚科在斑纹的排列、触角的摆放位置和足的发达程度上都有比较独特且内部保守的特征,见得多了之后很容易凭借气质一眼认出。

    接下来,我找到了营销号的好朋友。

梭毒隐翅虫 Paederus fuscipes

   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毒隐翅虫了。我在之前的某次推送中提到过,大多数隐翅虫都是没有毒的。可惜,少数几种有毒的隐翅虫里面,有一种的分布区域覆盖了我国南方大多数人口稠密的地区,它就是梭毒隐翅虫。

    这个跟那些黑色的不一样,真的有毒,其体液呈酸性,含有刺激性化学物质,可以导致隐翅虫皮炎。由于其带毒的部位是体液,人类在不伤害它的时候显然并不能接触它的体液,因此,它爬过皮肤是不会让人中毒的,你拍死它之后,才会中毒。

    这个属很多种类都有毒,它们的配色几乎完全一致,只在腿或触角等细枝末节处有些许差异,所以,看到这种配色的,不要打,拍死之后很可能中奖。

    毒隐翅虫与人类的相处并不愉快,而接下来这类昆虫,则与我国人民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互利共生。

白弧野蚕蛾 Bombyx lemeepauli

    蚕蛾科的分类在近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部分种类被归入桦蛾科(这个科在改动之前是个完全没有存在感的类群,现在大了不少),野蚕蛾属正式与蚕蛾属归并,种名的变动也比较大,这直接导致了成书比较早的《中国动物志》等资料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参考价值。

    最早的蚕蛾就是从这些野蚕蛾的其中某个种中驯化而来的,直到今天,家蚕的杂交育种中仍然可能会用到各种野蚕蛾。

    然后,来了个很大的蛾子,我以为是尺蛾,仔细一看,它居然是个草螟。

棘趾野螟属 Anania sp.

    这个种不太罕见,但我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与夏枯草展须野螟相似,鉴于后者已经被归并到棘趾野螟属,我也就假装展须野螟属不存在了。

    体型大得有些惊人,翅展甚至超过了4cm,作为一种小蛾类,已经不容易了。

    总结一下,这个东西我不怎么认识。

    接下来这个舟蛾我也不怎么认识。

夙舟蛾属 Pheosiopsis sp.

    这个东西我不太想定,大家笑一笑就好。

    是个夜蛾也说不定,虽然我觉得它还蛮结识的,更像是舟蛾。

    回去喝水的时候,找到了一只很奇特的尺蛾。

半环统尺蛾 Sysstema semicirculata

    小型雕尺蛾族,前后翅的外缘都有一条很细的橙色带,这在雕尺蛾族不常见,因此不排除错误的可能。

    这是个羽化失败的个体,左后翅不能正常伸展。

    喝完水,下楼梯的时候,看到楼梯上有个东西在动,仔细看了看,是个体型很小的螳螂。

中华原螳 Anaxarcha sinensis

    体型很小,跟华刀相比就是个零头,但复眼很大,明显突出,头部中间有一个突起。

    虽然长相颇似螳科,但它其实属于花螳科,从属名的汉译也不难看出,这个类群是花螳科比较原始的一支,相比于花螳其他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原螳相当朴素。

    门框上停了一只长相憨厚的蛾子,我以为是个小型枯叶蛾,查过之后发现是刺蛾。

灰双线刺蛾 Cania heppneri

    不太常见的种类,但体型比较大,所以一旦出现就不太可能被忽略,各地资料多有记录。

    比较典型的刺蛾科种类,腿部有明显的长毛。

    然后,我拍到了一种到现在也没什么头绪的螟蛾。

红头囊螟 Sacada erythrocephala

    上述拉丁名仅仅来自一篇年代久远的中文文献,准确性比较成问题,但除此之外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本种似乎均无提及,迫不得已,只能用这个名字了。

    恐怕不是常见种类,否则不会被这么多研究者忽略。

    白天拍到雄性卷蛾之后,晚上又找到一只。

槭黄卷蛾 Archips capsigeranus

    前缘褶比较宽大,几乎呈半圆形,这在黄卷蛾属内也不算常见,第二期介绍的A. audax则完全没有前缘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只有雄性卷蛾才有可能拥有前缘褶,雌性一概无此结构。

    墙上还有很多野螟,但大多数都已经记录过了,这其中居然混了个没见过的选手。

艳瘦翅野螟 Ischnurges gratiosalis

    翅膀很有特色的种类,红色和黄色的部分很鲜艳,前后翅均有透明斑,书上的标本图很美,但实物似乎并不那么好看。

    写实主义不招人待见,是有原因的(迫真)。

    时间不早了,这个系列没记录过的灯蛾科也开始陆续出现。

红线污灯蛾 Spilarctia rubilinea

    常见种类,在四川数量很多,前翅有红色斑纹,种内变异不小。

    污灯蛾是个很大的属,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季节的常见种都有所不同,有些东部地区司空见惯的种类几乎不会在西南地区出现。

    旅馆的海报上停了一只低调的草螟。

双斑草螟 Crambus bipartellus

    种名存疑,这个个体在草螟属算是颜色特别淡的类型。这个属是草螟科的模式属,主要生活在草丛中,成虫大多拟态草屑,效果不错,很难发现。

    继之前介绍的乌闪网苔蛾之后,我又找到了一只大型苔蛾。

白黑瓦苔蛾 Vamuna ramelana

    我甚至一度怀疑这是个灯蛾。本种雌雄异形,图为雌性,雄性个体的黑色斑纹扩大,延伸到前后缘,形成一条近似三角形的黑色区域。

    我又等了一段时间,没看到新的蛾子,准备回去睡觉,路上顺便拍了一只长相普通的缘蝽。

钩缘蝽 Grypocephalus pallipectus

   前翅几乎完全透明,头部侧叶尖锐,向下弯曲形成两个钩状结构。本种之前仅记录于云南,不知道为什么跑到这里。

    与稻缘蝽类似,均在蛛缘蝽亚科内,这个亚科在某些分类系统中被独立为蛛缘蝽科,英文叫做 broad-headed bug,很有意思。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13(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