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班固,与司马迁并称班马,25年创作汉书,却冤死狱中

一口气看完班固
他是没有官运的学霸文科生,是二十五年写一本书的网红作家,他渴望建功立业,却最终冤死狱中,说起班固,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他那名声响当当的《汉书》,跟他一样写一本书红一辈子的人还有司马迁,他们俩一个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另一个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再加上人们喜欢组CP,于是给他们俩取了个响当当的CP名-“斑马”,是不是简单好记还朗朗上口,咱们再说回班固,班固出生于公元32年,是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固出生于书香门第,家里都是读书搞学术的,是当时有名的史学世家与儒学世家,他爸班彪是个儒学大师,短暂当过官后还是决定辞官回家种地,哦不,是辞官回家搞学术,班彪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家里经常有学者来找班彪探讨学术,在那么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就是家里养的鸡都能去上个小学,考试还能坐我后桌,更别说班固了,因此班固从小就是聪慧过人,读的书也比同龄人多得多,班彪晚年的时候潜心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史籍,建武20年(公元44年),也就是班固13岁那年,王充见到了他,王充觉这娃不错,对他的才能和志向都特别欣赏,觉得班固将来必定能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于是拍着他的脊背对班彪说:此儿必记汉事,事实也证明,王充确实是慧眼识珠啊,班固长大后开始外出求学,班固是名副其实的尖子生,16岁的时候他就因为才学出众,被召入洛阳太学宫学习了,太学是当时天下贤才聚集之地,什么天才儿童、优秀青年、明星学者都在这儿,班固在这里更加刻苦钻研,夜以继日的学习,在太学的学习也为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建武30年(公元54年),在班固22岁的时候,班彪去世了,由于父亲去世之后班固没有了生活费来源,只好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虽说扶风房价低不堵车,空气质量还好,但是从京城回来的人总归还是有点从繁华都市回到乡间野里的感觉,班固回到家乡为父亲守丧,他认为,他爸写的《史记后传》的部分差点意思,需要继续续写,于是他决定接手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他在父亲已成《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同时积极寻求出仕的机会。5年后的某一天,班固像往常一样起床打卡上班,准备在工位上继续写书,却突然来了一道晴天大霹雳。有人找汉明帝告状,说班固私改国史,这突如其来的诽谤让班固锒铛入狱,家中所有书籍资料也被抄走,他的弟弟班超护兄心切,担心班固解释不清楚,就急忙赶到京城为他辩解,对着汉明帝就是一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他只是在撰写先世的历史,他哪有胆去篡改国史,背叛朝廷,也正是有小人告状,班固的名字才有机会传进汉明帝的耳朵里,汉明帝看了班固的书稿后,觉得此人有点能耐,非常赏识他的才华,于是汉明帝大手一挥,赏了个offer给他,让他来朝廷上班,负责典校书籍、治理文书,不久,汉明帝又让他当自己的侍从,算是公司CEO身边的秘书,让他继续完成《汉书》的编著工作,班固也算是因祸得福。不仅能带薪写稿,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如鱼得水,还拿了个朝九晚五的铁饭碗。
东汉政权建立后,在洛阳定都,也在洛阳大搞装修,修皇宫、建城墙、开运河,可以说这些基建也算完善,但是,上了年纪的士绅们闲着没事干整天就喜欢怀旧,时不时就喜欢聚在一起搞个“怀念热闹长安交流会”,他们都认为东汉建都洛阳是错误的,希望朝廷迁回长安,然而班固却认为洛阳更加适宜,他不想迁都议论扰乱人心,于是打开电脑狂敲键盘,随后一键发送,一篇《两都赋》就这样出现在了“长安交流会”的论坛里,《两都赋》给洛阳夸的那是天花乱坠,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并从礼法的角度歌颂光武帝迁都洛阳,中兴汉室的功绩,宣扬洛阳建都的适宜性,《两都赋》成功堵住了一些关中人士的嘴,澄清了人们的模糊认识。
汉章帝建初7年(公元82年),班固已经50岁了,他在这一年初步写完了《汉书》,自永平元年(公元58年)开始,一共写了25年,班固终于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全书记述从汉高祖开始到孝平王莽被杀12代帝王,230年间的事迹,包括《春秋》考纪、表、志、传共100篇,《汉书》颁出后,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学者们争相诵读,经过25年沉淀的《汉书》终于在学术圈一炮而红,不过并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书要是搁现在,班固小赚个几十个w也是有的,不过当时的班固,钱呢是肯定没赚到的,升职呢也是没得升,该说不说人家好歹也是个网红作家吧,稿费没有就算了,官也没有升,这皇帝当的可真是不地道。
班固到汉章帝时才被升为玄武司马,工资提高到一千石一年。按汉代官制,这个玄武司马就是看守玄武门的城门官,让一个史学家去看门,这跟让一个大学生去刷碗是一个道理,因此,班固也在等待时机,以求建功立业,升职加薪。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卒,汉和帝继位,汉和帝当时还只是个10岁的小屁孩,牙都没长齐就登基当了皇帝,就由窦太后临时掌管朝政,当时汉朝出兵攻打北匈奴,窦太后的哥哥窦宪是当时的车骑将军,经常出征塞外,班固的家族与边塞有着紧密的联系,年过半百的他还想跟着去打仗,自己也混个官来当当,早日实现升职加薪,便申请随窦宪出征,窦宪此次出征大获全胜,班固也因此进入了窦宪府中,成为了他的幕僚,并在燕然山留下了著名的《封燕然山铭》-“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xuan)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载兮振万世!”-译文:征伐四方;剿减凶残,统一海外;万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丰碑;广扬帝事,振奋万代。从此“燕然勒功”就成为了建功立业的代名词,可是窦宪也是个不安分的主,回来之后就膨胀了,觉得老子这么牛就该自己当皇帝,于是窦宪就开始盘算着怎么当皇帝,渐渐的,窦宪开始独揽大权,排除异己,想要密谋叛乱,但窦宪是有皇帝梦但没皇帝命,他的密谋并没有成功,事发后,窦宪被革职,返回封地后被迫自杀,班固与窦宪的关系密切,因此也被株连了,下了大牢。当时的洛阳令种兢与班固早有旧怨,班固教子无方,他的儿子们飞扬跋扈,欺辱差人,种兢当时又因为害怕窦宪不敢说啥,但是一直怀恨在心,这个种兢又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他在班固落难之际,网罗班固的各种罪名,在狱中对班固更是百般折磨,班固在狱中遭老罪了,年迈的顽固经受不起这样的折磨,就这样死在了狱中,一代史学巨匠就这样含冤离去,享年61岁。
班固的一生放在当时可以说是没什么亮点,没有张衡那么全能,没有司马相如那么有名,他穷尽一生在一本书上,却没有等来功成名就之时,但他20年磨一剑的《汉书》,实乃我国历史文化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史书受到无数名人追捧,苏轼曾三次抄写《汉书》并能全书背诵,词人苏舜钦曾用《汉书》下酒,大儒顾炎武称赞《汉书》“完历史之外,还江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