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0071】楚材晋用——什么叫口才?
上期说宋国向戌害死太子痤
在南方,本年楚国的伍举因为牵连被迫逃亡
先是到了郑国,然后要去晋国
伍举的父亲是伍参,就是邲之战劝楚庄王进攻的那位
伍参和蔡国太师子朝关系好,子朝儿子叫声子,伍举和声子交好
当时晋楚要第二次弥兵,所以大家都在晋楚之间奔走
声子正好要去晋国,在郑国郊外遇到了伍举
然后铺席聊天时,伍举说自己还是想回到楚国
声子就决定为朋友办这个事,告诉他,去晋国吧,我会让你回楚国的
当时也是向戌打算讲和晋楚,开第二次弥兵大会
声子在出使完晋国后,就去楚国给伍举办事
楚国令尹屈建和他聊天,就问他,你不是到了晋国吗
你觉得晋国和楚国的大夫谁贤明?这种题可谓是送命题
说楚国强,好像在谄媚,说晋国强,那就是欠打
声子倒也没转移话题,说伍举冤枉,心系楚国啥的
而是很巧妙将屈建的问题和伍举的事一起办了,他这么回答
晋国的卿不如楚国,但大夫贤明,都是当卿的材料
然后转移话题,晋国很多人才都是楚国送过去的啊
屈建果然上套,立刻问
为什么要用我们楚国的人才?难道晋国不用族人吗
声子没有回答晋无公族的事,而是继续深入话题
谁让楚国给晋国提供的人才太多了呢?
咱们举例子,绕角之役时,析公在晋国那边出主意
鄢陵之役,苗贲皇给晋国出主意
还是巫臣为了夏姬去了晋国,然后扶持吴国给楚国添麻烦
您想想,我说的对不对
屈建回忆了一下,好像每场大战时
晋国那边总有楚国人给晋国人出主意
最知道楚国弱点的就是楚国人
再想想从晋国来的伯州犁,鄢陵之役时也指出晋军现状
因此觉得声子的话确实的道理
看屈建已经被套牢,声子立刻说
我这此出使晋国的时候,不小心遇上了伍举
他现在天天思念祖国,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回应的话
伍举心灰意冷之下,可能就此为晋国人出主意坑害楚国啦
我听说,晋国现在认为伍举和叔向一样贤明
已经打算给他封地和官职
想想苗贲皇得到了苗地,巫臣得到了邢地
这些意味着什么,您应该请楚
听了这番话,屈建开始不停的脑补,越想心里越觉得可怕
不行,我现在是令尹,要是晋楚在我任期大战
然后伍举给楚国出主意,那我就完了
就算不出主意,去扶持一个新吴国
让我疲于奔命,一年折腾七次,那不是累死我了吗
一定要把伍举请回来啊!于是对楚康王也说一遍声子的话
楚康王也觉得甚是有理,想想自己父亲,摸摸自己的左眼
可不能当独眼龙啊,所以伍举被迎回,不仅官复原职,还加官进爵了
但他们不知道,伍举孙子伍子胥,最后率领吴军攻破郢都
还是走了人才外流后反噬的老路
本年许灵公来楚国告状,说郑国欺负他,请求伐郑
而且说:楚国不发兵,我就不回去
八月时候,许灵公直接病死在楚国了
因此,楚康王说:镜子不擦不明,郑国不打不行
所以十月时楚国伐郑,本来郑国打算磕一下
但子产说:晋楚已经打算讲和了,楚国这次来,就让他得意一下吧
因此,楚国这次主要就在拆城墙,俘虏了九个郑国人
也算给许国人一个交代了,之后安葬了许灵公
而在年末时,卫国把公主送到晋国当晋平公小妾
可能是吹枕边风或者其他原因
卫献公才正式被晋平公放回到了卫国
2152/-546年
卫献公回国后,因为之前许诺过“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所以宁喜主政卫国,卫献公很忌惮这个事
就琢磨如何除掉宁喜,而公孙免馀看出了卫献公的心思
就请求杀了宁喜,卫献公说:
没有宁喜自己回不来,而且也许诺过“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如果动手就没好名声了
公孙免馀就说自己去办,您不参与不就没有食言吗
于是和公孙无地、公孙臣谋划打宁喜和右宰榖
公孙无地、公孙臣先后战死,最后打到夏天,宁喜和右宰榖被杀
子鲜也因为哥哥食言而主动流亡晋国了
本来都到黄河了,但是卫献公派使者来挽回
子鲜没答应也没再离开,然后终身不出仕
而卫献公觉得公孙免馀有功,就要再加封他六十座城
但公孙免馀是个聪明人,拒绝了赏赐,而且说
只有卿才有百城,我已经六十座了,再加六十座可就是祸害了
宁喜就是前车之鉴,自己不能接受这么多的好处
卫献公非要给,最后勉强接受了三十座
卫献公再让他当卿,公孙免馀果断让给别人了,大智慧啊
要是真坦然受之,卫献公没准又会找人除他了
总结本期
宁喜和右宰榖命都没了,倒霉蛋自然是他俩
卫献公回国想夺权,孙宁两家中的孙家没了,对手自然就是宁家
宁喜专权的结局是“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
如果宁喜退让,那就是宁家没落
学田完投奔其他国家也行,但能混成田家概率不高
再看迎回卫献公这个决定,是宁喜父亲宁殖为了名声,让儿子办的
比较公利的看,利益和名声如果无法调和,还是选利益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