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笔记
重构:提高软件的可理解性,降低变更成本。
重构自大到小,即使修改变量名也是一种重构
重构的原则:
1,重构的目标:提高迭代效率
2,先重构,再开发(比如:抽离老项目的通用模块,交给新项目)
3,自动化测试+持续集成+TDD驱动重构
重构思想:事不过三,重复度体现出来的情况再进行重构(切勿过度设计)
代码的坏味道:
1,依赖传递(项目复杂时,依赖会错综复杂)
2,关注放大(修改某处代码,需要浏览更多的代码)
3,神秘命名(命名应该准确表达意义)
4,过度设计(过分考虑未来的需求)
5,艰难引用(结构嵌套过多,访问过程过于复杂)
6,全局盲区(埋头局部设计,缺乏全局视角,定位不够明确)
重构的时机:
1,code review (给别人提意见,帮助别人重构)
2,commint代码 (提交前整理代码,使之更干净)
3,接手难读的项目 (根据实际情况考量,决定是否说服项目组重构)
4,迭代效率低于预期()
重构的手段:
提炼变量:让表达式可读
提炼函数:将意图与实际分离
封装类型:高内聚,低耦合
模块化:逻辑划分,代码复用(抽象出模块,类库)
封装阶段:保持单一原则(保持可读性)
委托模式:分离变化与不变的逻辑(封装接口,依赖倒置)
服务化/多进程:资源隔离 共享资源
耦合个人理解:藕断丝连,即使不使用的模块,也会被牵连到,产生不必要的变动与调用
(1)内容耦合:一个模块直接修改或操作另一个模块的数据,或一个模块不通过正常入口而转入另一个模块。内容耦合是最高程度的耦合,应该避免使用之。
(2)公共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块共同引用一个全局数据项。在具有大量公共耦合的结构中,确定究竟是哪个模块给全局变量赋了一个特定的值是非常困难的。
(3)外部耦合: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全局简单变量而不是同一全局数据结构,而且不是通过参数传递该全局变量的信息。
(4)控制耦合:一个模块通过接口向另一模块传递一个控制信号,接受信号的模块根据信号值而进行适当的动作。
(5)标记耦合:若一个模块A通过接口向两个模块B和C传递一个公共参数,则称模块B和C之间存在一个标记耦合。
(6)数据耦合:模块之间通过参数来传递数据。数据耦合是最低的一种耦合形式,系统中一般都存在这种类型的耦合,因为为了完成一些有意义的功能,往往需要将某些模块的输出数据作为另一模块的输入数据。
(7)非直接耦合: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是通过主模块的控制和调用来实现的。
如果模块间必须存在耦合,就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限制公共耦合的范围,尽量避免使用内容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