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在深夜痛哭,不足以语投资(附基金估值播报)
2021年10月11日基金估值播报(124期)
1、买基金长期赚钱,但持有起来真的很难熬……
2、爆亏17万,女股民为何一步步走向深渊?
3、2021年10月11日基金估值播报(124期)
一、买基金长期赚钱,但持有起来真的很难熬……
今年,明星基金经理普遍“声名狼藉”,管理的基金业绩跌跌不休。
趁着十一放假,网叔又复盘了一下问题的根源。
实际大部分人都没问题……
只是正常的回调。
真正的问题在“预期”。
普通人买基金的预期是马上涨,并且是直线上涨。
跟抢钱一样每天有惊喜。
但是现实总是不尽人意……
一个残酷真相:
大多数明星基金经理的代表作,长期持有体验都非常差。
我们来看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神基”的净值走势图(你可以不看今年)。
(1)朱少醒的富国天惠:高位买入,4年不赚钱

(2)萧楠的易方达消费行业:15年牛市没跑赢沪深300。高位买入,再套2年作为革命友谊的考验。

(3)周蔚文的中欧新蓝筹:狠起来,曾经一年亏掉一半

(4)董承非的兴全趋势投资:横盘2年是家常便饭,赚一天亏三天是常规操作

(5)张坤的易方达优质精选(原易方达中小盘):上面横盘两年?我也一样哦

(6)谢治宇的兴全合润:好巧,横盘2年也有我的份

……
上面这些大佬,哪个不是如雷贯耳。
基本上是过去10年,被市场证明过的最优秀的一批基金经理了。
管理的基金个个把沪深300甩到阴沟……
但是即便如此,就这过去10年,他们各自代表作的业绩没有一只能够长期一直上涨的。
什么横盘2年啊,什么有一年跌掉50%,什么涨一天亏三天啊……
都在这过去辉煌的10年里。
即便是表现最好的谢治宇和张坤。
近6年,他们的代表作都有近一半时间都在横盘和下跌中度过。
2020年牛市这种扶摇向上的日子,几年难得一见!
基金在涨的时候,拿着是一种享受。
但是下跌或者横盘,又免不了是度日如年。
跌起来,看着基金净值“泥沙俱下”,说不心疼肯定是假的。
横盘起来,两三年下来不赚一分钱,说不心急肯定也是假的。
长期处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普通投资者能受得了?
但这就是常态!
讲到这里,网叔提醒两点:
第一,尽可能在低估或者估值适中时候买入。
混合基金看全市场低估或者估值适中。
行业基金看行业低估或者估值适中。
比如,在15年牛市高位,再大的诱惑都尽量“再等等”。
等到估值降到合适区间再买入,之前的难熬的亏钱时光可能就变成了上涨的欢乐时光。
在猴急的人还在艰难等待回本的时候,你已经进入上行通道。

当然,谁也无法精准预判市场谷底。
这就有了第二点,在投资时,尽量在低估值区间分批定投。
梭哈固然爽,但搞不好可能抄底就变成被抄家了。
今年五月份,很多人梭哈中概互联,结果呢?重装铠坦克陷入沼泽地,越陷越深。
在低估区间值分批买入,压力就会小很多。再怎么难熬,手上都还可以补仓,心态就会好很多。
二、爆亏17万,女股民为何一步步走向深渊?
国庆期间,一条长文帖子《炒股欠债17万,绝望......》刷屏了整个雪球论坛。

发帖人是一位36岁的女股民。
这位股民2010年入市,并在2011年用老公账户买了中国北车。
但不幸买在了最高点,之后就不管了。
到2015年牛市,中国南北车合并,股价涨了好几倍。
本想卖掉大赚一笔,但没想到她老公早就偷偷卖掉了。
一气之下,她开通了自己的股票账户,拿出5万元来炒股。
不过牛市过后,大盘暴跌,亏了1万多。
2016年,她失业了。
无心继续工作,开始专心学习股票知识,并拿出10万元,下定决心做价值投资。
期间买入多只白马股,但都没马上赚钱。
到2018年,在熬了两年后,她心态彻底崩了。
割肉了部分股票,不再相信价值投资。
之后,她开始重新上班。
但是后面大盘上涨,又蠢蠢欲动起来。期间买入了中信建设,但买入后一路跌暴跌,惨遭破净,最后忍痛割肉。
2020年,在经历了三次失业和炒股失败之后,她手里还剩下10万元左右。
当时医疗板块涨势不错,她买了点稳健医疗,赚了点钱,尝到了甜头。
之后又抄底沃森生物,但没拿住,经常做T还亏了不少钱。
一通操作下来,只剩下几万块。
今年3月份,她感觉大盘快到阶段底部了,挑中锂电池行业,查找不少资料,买入星源材质。
但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想要赚快钱,导致没拿住甚至还亏了点。
4月分,信用卡套现了几万元来补仓。
后来中了东财转3,开始疯狂交易T+0的可转债,结果亏了十几万。
亏红了眼,再也停不下来了。
最后,在账户上只剩5万元时,梭哈了长安汽车。
当时根本没有仔细研究,只知道化为造车很热。 结果第二个交易日就吃了一个跌停板,冲动的恐慌之下,割肉离席,黯然收场……
纵观这位女股民的炒股史。
从一开始小打小闹,到放弃工作,全职炒股。
从坚持买入基本面支撑的价值型股票,到放弃价值投资,开始追逐市场热点板块。
在追逐题材股尝到甜头后,逐步加大仓位,再到加杠杆(借钱)炒股。
再后来嫌来钱慢,直接开始交易T+0的高价可转债,最终亏光本金,还欠了一屁股债。
这位36岁的女股民,是很多散户投资者最真实的写照。
看完这位女股民的炒股史,网叔深感同情与无奈,最大的感触: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话来自老子的《道德经》。
我们的社会,像“上士”这样活的明白的人是少数,在股市更是少数。现实中,炒股的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中士和下士。
其中下士主要是底层劳动者,每天奔波劳累,积蓄不多,炒股的不多。即便是真有钱,因为文化的缘故,也基本把股市等同于赌场。
看见身边炒股的人,大笑之(傻逼),然后远离。
真正炒股(玩基金)的主要集中在中士人群。
也就是小白领、中产,他们对投资的理解,基本都是“若存若亡”。这一点网叔看自己的很多读者留言,印象特别深刻。
所谓若存若亡,这里网叔解释一下:
就是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有时候觉得很与道理,但到做的时候又开始怀疑。
觉得有道理,但不会去坚定、不会去“勤而行之”。
对于投资,他们往往没有刨根问底、深度思考的能力和的意志。
他们不抓到本质,回避常识。
他们看似喜欢学习,喜欢知识,喜欢看大道理。但是,也只是看看而而已,浅尝辄止。
没耐心深度研究,似懂非懂之下更难说有笃定。
“看过那么多大道理,但是还是过不好整个人生。”
这两天,看到江南愤青的几句话,甚是觉得有道理:

他们今天做价投,明天又做趋投。
看似什么都懂一点,但是没有一个能真正搞透。
做投资,最忌讳的就是半瓶子咣当,三心二意。
投资本身就很难,不坚持死磕正确的方法换来换去更难……
很多人买基金,一开始都抱着“固收”思维。
收益预期很高,动辄年化30+。
一上来就想迅速赚钱,一个月不赚钱就心急如焚。
投资不是捡钱。
基金也不是你落魄人生中的救命稻草……
拉出市场上5000只主动基金。
成立时间10年以上,年化10%以上的只有349只,占比不到7%。
成立时间10年以上,年化15%以上的只有115只,占比仅2.3%。
长期来看,能做到10%-15%已经非常不错了。
即使是最顶级基金经理的代表作,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下跌和横盘中渡过。
怎么可能每个人都一上来就能快速赚钱呢?
投资很难。
选出优质资产也很难。
能够长期拿住更难。
能够想明白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更是难上加难。
投资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场漫长的,需要投入心智的修行。
共勉之!
三、2021年10月11日基金估值播报(124期)

目前大盘估值处于合理区间,但是行情略有分化。
一方面,价值股估值合理;
另一方面,大量小盘股却处于低估状态。
行业分化更为明显。
新能源前景诱人,但是估值居高不下,并且新兴产业不确定性较高,普通投资者参与的风险较大;
消费的成长稳定,但是目前估值非常高,估值消化需要时间,目前不算很好的入场时机;
地产处于超低估的状态,安全边际高,但行业成长性存疑;
银行、保险处于超低估状态,但是这两个板块受经济影响很大,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都有一定压力,所以行业什么时候反弹尚未可知,投资的话建议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
证券在本季度的景气度高,估值也合理,但未来中长期成长性并不确定,短期注意炒作风险;
互联网目前低估,但行业面临政策性风险,短期波动预计较大;
医药已经进入低估区间,但受“集采”影响,未来的业绩受多大影响仍有待观察,而且在政C压力下,市场情绪悲观,注意短期交易风险;
半导体近两年利润增速极高,目前估值也合理,而且目前芯片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景气度颇高,具备一定的配置价值;但是,G当前严厉打击“炒芯”行为,预计对市场情绪有一定影响;且行业的发展受中美博弈的影响较大,长期发展进度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目前债券市场收益率偏低,估值偏高,不适宜进场。
沪深300的风险溢价率居于合理区间,投资债市和股市的性价比相当。
最后,本月三季报会陆续出来,投资者注意利好兑现和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

网叔:资深投资人,长期创业者。独立,理性,深度思考。热爱钱更在乎良善。闲来聊两句常识,骂几个混蛋,喝两杯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