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芬底特星生态系统系列]巨型地衣——角柱苔

参考原型:石蕊
角柱苔
正常体平均高度7cm,正常体较高区域高度11-15cm
多聚柱合瘤1-3m
分类:泛动物界,隐脊索动物超门,原腔动物类,辐称动物门,聚粒动物超纲,叶聚苔纲,分菌苔形态类,苔衣目,台苞衣形态类,柱蕊苔科,柱蕊苔属,角柱苔
同属近亲:352种

角柱苔是一类非常贴近于植物的生物,或者换句话来说,整个叶聚苔纲都是由聚粒动物基础与共生的植物性细胞组成的,其中,作为相对原始的分菌苔形态类,角柱苔的植物性细胞和动物细胞之间并不直接相关,其整体处在一个嵌合体的状态,这导致在它上面暗灰色的动物质细胞和暗红色的植物质细胞很自然地形成了独特的花纹,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嵌合体的模式也影响到了它们的日常生殖需求,有点类似让游离细胞携带菌种参与繁育的根球壳果类,它们的孢子中也同时携带了游离细胞和赤荇类孢子,相当不稳定。不过即便如此,凭借其强大的适应力以及高速生长的模式,它们具备很强的扩张能力,在沃鲁目的地表非常常见,即使在邱比朻高原也存在大片的角柱苔。

它们的常规个体由片层体和台柱体组成,片层体直接附着在岩石、土壤、腐殖质或者其他动植物表面,而台柱体则生长在片层体上。从作用上来说,片层体主要是依赖酸性分泌物以及耐酸酶分解底下的物质,为自身提供无机盐等养分。台柱体则负责繁育等生命活动。植物质细胞覆盖了全部表面,让两组结构都能参与光合作用。一般来说,因为这套体系相较于根须植物明显更加脆弱,它们很难在大型植株的竞争上与那些更加先进的植物相抗衡,在大多数区域中,这些地衣一样的东西只是一类附着在别的植物无法附着的区域的替代产物,并不会出现特别大的体型。

但是在水热资源特别充沛的湖泊沿岸,以及本身就具备强酸环境和丰富矿质盐的汤池附近,这些柱蕊苔将会发生体型和结构上的质变,也就是所谓的多聚柱合瘤。这是一类非常高大的空心柱状光合嵌合体,底部呈根须状分叉扎入土中,它们的结构体被彻底打乱,被粗暴地向上堆叠,高度可以达到1至3米,甚至有说法在邱比朻高原中有更高多聚柱合瘤,只是一直没有被证实。

它们在黑暗森林沃鲁目中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地方生存,包括而不限于各种植物上,岩石上,裸地上。它们为整片森林世界铺上了一抹红色底色,微小而不平凡。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光合效率,他们的结构体一般是空心而有无机物支架的,这导致很多多聚柱合瘤的残骸被冲到淡水后会转变成浮礁体,这些浮礁体又会因为各种动物的附着和残骸堆积越变越大,有的沉入水底,也有的会变成大面积的浮礁成为小型动植物的乐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