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十年后的三个感悟,让你重新审视生活
久困于校园中,复归自由之境。
有一位退休老教师,在离职的时候说:“大家想我了,就去老年大学找我。虽然我六十岁了,但我是那里最年轻的学生。”
刚刚退休的时候,很多人豪情满怀,认为自己真是“老当益壮”。不仅追求诗和远方,还能给周围的人当导师。
当我们退休十年,年岁至七十左右,再回首走过的路,就会发现以下三个真相。和之前的状况,大相径庭。

第一真相:再去原校,你就像一个无根的“游子”。
李明在省城的中学教了几十年书,最近退休。家乡的亲人朋友都在村里,李明决定回家乡养老。
回家的火车上,李明高兴地想,回家见到久违的老乡,一定热热闹闹。村里的人听说老李回来,定会来接站。想起家乡的鸡鸭雁,李明嘴角上的笑容更大了。
火车到站,李明拖着行李下车,四处张望,寻找熟悉的面孔。然而,站台上都是陌生人。李明的笑容消失了。
乘坐出租车来到村口,李明愕然地发现,村里里外外全变了样。村民们都成了陌生人,连狗犬也警惕李明这个生人,叫个不停。

李明拖着行李走在久违几十年的村道上,心里一阵阵失望。
一名小男孩好奇地上前,看着李明问:“哪里来的老爷爷?”
李明强忍着泪水回答:“我是这村的人,我回家了。”
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跑开了。
李明发现自己真的老了,村里的人也老了或者离开了,只剩下陌生的新面孔。和想象中热热闹闹的情形大相径庭。
一个人默默地走在冷清的村道上,李明沉浸在久违的村落里,同时也感到自己格格不入。他明白,故乡已经不是故乡,自己也是一个游子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的诗句,同样可以形容你去原校的状态。

我的一位老同事王老师退休后,养老金调高了,需要退休手续盖原校的公章。王老师来到曾经工作几十年的中学校门口,却被院门卫拦下来了。
王老师出示身份证,院门卫检查着,问王老师来办什么事,要找谁。
王老师报出七八个老同事的名字,院门卫摇头:“不认识。”
王老师解释来意,院门卫让进去找校长。王老师进了校园,一片陌生,连路都记不清了。
王老师找到校长办公室,一个小伙子热情地倒了杯水,然后说:“对不起,我不认识您,没有办法随便盖章。您去找一个熟人吧。”

王老师四处找,校园里一个熟面孔也没有,所有人都是生人。无奈之下,王老师说:“你看看我的档案就知道了,档案上有我的照片。”
小伙子露出为难的表情:“实在很遗憾,学校经过多次合并,老档案都转移了。我查不到您的资料。”
王老师呆立在校园里,曾经的办公室变得奇形怪状,连窗口都不熟悉。
王老师终于明白,学校早已不是当初的学校,自己也从校园主人变成了外人。王老师以前常在聚会上炫耀母校,原来母校早已认不出当初的主人了。
王老师踏出校门,望着这个再也不熟悉的地方,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他已经老了,母校也变了样,只剩下生疏。
非必要,不去原校,否则你会失望的。正所谓,相见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二真相:再见老同时,你就像在和“陌生人”打交道。
为了便于联系,我们有了手机,有了通讯录。
但是,退休之后,你有几次主动联系以前的老同事?
也许,只有老同事家有喜庆,才会偶尔想起你。比如,女儿结婚,孙子考大学,老人过生日。
也有一些人,舍不得和老同事分离,经常组织聚会。也有一些老同事,一起去钓鱼、旅游,热热闹闹。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你想尽办法留住过去的情谊,到头来还是要失去。

老张在一家网络公司当了IT工程师几十年,大部份同事来自各地。有湖南老乡,河南老乡,也有广东朋友。
退休后,第一件事就是卖掉公司附近的房子。有的老同事选择回老家养老,有的随子女四处漂泊。
老张在网上和老同事聊天时,才知道大家次第离开。有些老同事联系方式也失联了。
一次,老张和老同事约了聚会,到饭店一看,只有寥寥数人,许多老面孔都消失不见。
大家握着酒杯,谈起当年在公司的点点滴滴,嬉笑怒骂,那份情谊尽在言语之间。

聚会结束,老张跟几位老同事依依不舍地道别。都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聚会。
老张回到家,给一位老同事打电话,那边却是陌生的声音:“您找谁?”
老张说出老同事的名字,电话那头的人说:“我是他儿子,我爸去世了,很遗憾。”
老张放下电话,泪水夺眶而出。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那么脆弱,一转眼就消失不见。
老张明白,和老同事重逢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家都老了,有的离开了人世,有的远在天涯。
他开始习惯和过去说再见,因为在这个网络时代,再见并不一定是离别。而是生命的结束。

我的五叔七十二岁时,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自称老同事的人,说要请五叔去喝满月酒。
五叔接通电话,问:“请问您是谁?听声音真的不熟悉。”
电话那边的人愣了愣,说:“我是老王,我们以前在 xxx 学校一起工作过。”
五叔努力回忆,还是一无所获:“老王?我实在想不起来有这号人。听声音也不像我认识的人。”
电话里的人尴尬了,嘟囔道:“我还以为您会记住老朋友呢......那算了,我打错了,再见!” 说着就挂断了电话。

他老了,记忆实在不如从前。过去的人和事都消失在时光里,那些情谊也难逃被遗忘的命运。
退休后要跟许许多多过去的人说再见,不仅是因为死亡离别,也是因为记忆的衰老和生疏。
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会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消解。我们要学会跟过去释然地告别,把握现在拥有的,而不必念念不忘消逝的过去。
从退休第一天开始,我们的圈子就在缩小。不管你多喜欢热闹,也无法把过去的人,都放在身边。
聪明的人,主动和老同事断联。在职场的时候,大家你争我夺,够累的;退休了,就别谈什么“友情”了。
第三真相:和儿孙相处,你的职场观念“格格不入”。
看过这样一段话:
“70后的人,因为父母不舒服了,要请假;
80后的人,因为孩子不舒服了,要请假;
90后的人,因为自己不舒服了,要请假;
00后的人,因为看老板不舒服,放了长假。”
可见一斑,十年一代差,三年一代沟。你真的要收起“老一套”。

很多老人,习惯说:“想当年,我在学校,怎么......”
但是老人并没有搞懂,生于不同年代的人,对职场的观念不同,在职场的机遇也不同。处事的态度,就千差万别。
不要总是去指导晚辈的工作,而是要给他们点赞,并且经常向他们请教。把儿孙当作老师,老人才会进步,并得儿孙的尊重。
想要家庭和睦,每一代人都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协同协作。老年人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忙做做饭,接送下孙子,或者在节日期间,召集一次饭局。如果孩子不要帮忙,你就安心做自己。养花遛鸟下棋, 作为退休的人,七八十岁的时候,应该淡忘过往,做一个最普通的老人。

老王一家三代人,聚会时老王总喜欢说:“想当年,我在学校工作,怎么样怎么样......”
孙子王小明听得烦了,他没有像老王那个年代,机遇和环境都不同。对工作的态度也不一样。
老王常常 喜欢过问孙子的工作,王小明不耐烦了:“爷爷,您那套方法在现代公司行不通。公司里面的人和事,您都不清楚,没必要指手画脚。”
老王拍拍王小明的手,微笑地说:“我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你们的世界我确实无法涉足,我会好好当个普通老人,你们工作的事不必跟我提了。我们老了,该退场了。”
职场的事,老一辈该淡忘淡忘了。
“居高位时要谦虚,免得跌得太惨;处低谷要乐观,慢慢向上爬;走平路要舒心,不必自找苦恼。”
在家要谨记身份做好榜样;在学校要学会做个谦虚的学习者;在社会要做个怡然自得的长者。不同的环境,要有不同的心态,活得自然而然。
时光荏苒,生命阶段在变,唯有心态适当,人生才能在不同的停留处,得到释然和体悟。
人生每一阶段,都要找到合宜的心境,活得明白。老年时最适宜的,就是一颗安然自得的心。
把握了内心的平衡,退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心眼顺了,一切都顺了。
大概这就是蒙田说的“智者喜水,仁者喜山,老者喜心”。
码字不易,看官们动动手指,关注转发一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