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月三省吾身
不空谈理想、不泛指社会、不妄论时政。
学古之圣人、观今之现象、为自之内省。
道德绑架与道德评价
如果说法律是一国之规矩,受国家影响具有强制力,那道德却因社会之习惯、民族之传统、地方之习俗、个人之教化而各有不同。 我很认可罗老师“道德是用来律己”的说法,可政治上思想道德又说道德具有评价作用,两者看似冲突,仔细想来却又不然。这就不得不说社会上出现的新兴词汇——道德绑架,想出这一词汇的人真是人才,“律”和“绑架”都是约束、束缚的意思,而“评价”却完全没有,区别这就体现了出来,道德用来约束自己,自己可以用道德评价他人却不可用道德去约束他人。 那道德绑架和道德评价到底区别在哪?江歌案的刘鑫说大家不要道德绑架因为人在受到生命威胁时肯定要先想着自己;地铁上没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说大家不要道德绑架因为自己上班也很累肯定要先想着自己。两者好像诉求是一样的,可网上骂刘鑫的是主流,支持年轻人的也起主流,这倒是显出云泥之别。社会上类似的道德事件也值得我们思考。 网上说道德绑架是对人要求过高、难以达成就是道德绑架。我认为道德事件可能要回归本质,我们要看被评价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没做什么,当然要把被评价人的情景、身份带入,因为身份引入了义务,例如医生见死不救就要遭受道德谴责,而普通人见死不救则不应该遭受道德绑架;情景区分了先后大小,例如医生面对两个都生命垂危的病人,救了先来的而后来的死了,那医生也不应该遭到道德绑架,还例如医生面对一个垂危一个轻度,先去救了垂危而导致轻度病情变重,那医生同样不应该遭到道德绑架。(如果你说医院应该有多个医生可以同时救助两个那就是你对) 回过头我们看江歌案,刘鑫做了什么?有人可能说刘鑫只是做了关上门把凶手拦在了外边,如果说这不是江歌的家,江歌不在外边。那这么做可太正确了!带入情景,刘鑫做的是把江歌家的门关上把江歌拦在了外边,评价这件事那他就是错,所以要遭受道德谴责,这便是道德评价。而地铁让座事件,年轻人做了什么?年轻人只是累了坐在自己找到的座位上,他没有任何错误,所以不该指责他不给老人让座便是道德绑架。 这样去看待社会事件、去审视自身行为,我想都会得到正确的答案。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去做的,这种下意识的行为,正是源于我们社会道德教育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