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
佛教记载的六师之姓名是一致的,而诸多记载中,除尼乾陀若提子所持观点之外,对其余人所持观点没有定说。
古印度部派佛教中,《大毘婆沙论》等论及的六师观点主要源出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等,而现代学界一般以南传佛教《长部·沙门果经》的记载为主,下表中的思想概述为现代学者的自行解读与理解。
六师中,尼乾陀若提子是耆那教祖师,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顺世论先驱,富兰那迦叶是无作论者,末伽梨拘舍梨子是宿命论者,删阇夜毗罗胝子是不可知论者,迦罗鸠驮迦旃延是原子论者。
【六师 ,梵语转写, 中心思想】
富兰那迦叶 Pūraṇa Kāśyapa
无作论者,认为此世人所造作种种善、恶的业行不能带来未来任何的果报,因而否定造作善恶的因缘。又认为不须要实行道德的善法就可获得解脱,因此被认为是道德虚无论者。
末伽梨拘舍梨子 Maskarī Gośālīputra
正命论(英语:Ājīvika)者,裸形托钵教派的始祖,持宿命论观点,认为苦乐都是定数,愚者和智者,都经历八万四千大劫后而解脱。
删阇夜毗罗胝子 Saṃjaya Vairāṣṭrikaputra
矫乱论者,对于超验事物持不可知论态度,即不说:是这样,是那样,是其他的,不是,非不是。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 Keśakambala
断灭论者,是顺世论及后世的遮卢婆迦的先驱。认为善行与恶行都没有可来生再受的果报,人间世界的四大构成元素是地、水、火、风,生命以色身为主体,人死亡之后,身体便逐渐败坏,终究消散无余,因此被认为是唯物论者。
迦罗鸠驮迦旃延 Kakuda Kātyāyana
原子论(aṇu vāda)者,提出七元素说(地、水、火、风、苦、乐、命)。
尼乾陀若提子 Nirgrantha Jñatiputra
非一边论(英语:Anekāntavāda)者,耆那教的祖师,以盲人摸象为喻,进而发展为对事物的判断采用七值逻辑(英语:Jaina seven-valued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