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小学语文《摔跤》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摔跤》,(p1)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预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p2)一、说教材 1、课文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摔跤》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这一单元编者还选编了《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刷子李》三篇课文,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在于:一是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二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摔跤》作为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如果能够借助它让学生掌握阅读和表达方法,实现教材的编写目的,将会为以后三篇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示范的作用。 (p3)2、课文内容分析 《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一篇课文,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题目为编者所加。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塑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儿童形象。片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兼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 (p4)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等。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p5)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单元训练重点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三个维度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揣摩小嘎子的性格特点。 3学习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揣摩小嘎子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p6)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依据新课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原则,设计如下教法: 1、情境创设法:借助课外资料的引入、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的情景,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 2、以读代讲法: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由此可见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学法: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如下学法: 1、读悟结合法: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悟升情。 2、自主探究法: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p7)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促使他们深入地去感受。因此,此环节我设计了情境导思,初识“嘎”; 问题探究,再识“嘎”;交流点拨,丰富“嘎”;巩固发展,升华“嘎”四个板块。 (p8)(一)情境导思初识“嘎” 1、学生交流资料,课前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徐光耀及《小兵张嘎》的相关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完善,然后全班交流。 2、“嘎”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脾气不好,一种是调皮淘气,根据对课文的了解,你们觉得哪种解释合适,对,那种活泼、淘气,但又不让人讨厌的小男孩,北方话就叫做小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本文的小嘎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儿呢? (p9)(二)自主探究再识“嘎” 让学生首先自主探究,思考:小嘎子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儿?从哪儿读出来的?画出相关语句并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心得。 自主探究使学生能独立思考,探究问题有主见,能总结提炼学习所得。而小组合作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体会会愈加深刻,愈加完善,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 (p10)(三)交流点拨,丰富“嘎”一教学过程,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一环。虽然经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合作学习,但仍需教师精准的点拨,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入。因此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小嘎子的动作,感悟小嘎子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如交流嘎子的机灵敏捷 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鹞架似地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 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两个人走马灯似地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 先让学生朗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猴儿似的蹦来蹦去、使巧招、下冷绊子”等词语感受到嘎子的机灵敏捷,抓住走马灯似的转体会嘎子富有心计。再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然后请两位同学到前面表演,当表演嘎子的孩子蹦去蹦去时,问他:“小嘎子,你蹦来蹦去的心里在想什么?”这个问题就将学生带入了人物的内心,学生纷纷表达当时嘎子的鬼心眼,还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了很多下冷绊子的方法,嘎子机灵聪明的形象一下子立起来了。 (p11)再比如交流嘎子的争强好胜 在学生朗读后,引导抓住嘎子的六个连续动作谈体会:推、拉、拽、顶、扳、钩,从六个连续转换的动作可以看出嘎子争强好胜,使出浑身解数,可招招失灵。 接着追问:胖墩的动作有哪些?就两个,一别,一推。对比这些动词,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动作符合不同人物的性格,对比着再读,体会小嘎子争强好胜的特点。 继而小结:整个摔跤的片段不过200多字,徐光耀爷爷就用了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二十多个动词,细化分解摔跤过程,既不重复又非常准确,别具一格,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 然后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虎势儿一站,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走马灯似的转了两三圈,公鸡掐架似的”动作前面加上这些运用动物的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还很有画面感。 (p12)(四)巩固拓展升华“嘎” 1、出示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原因:小嘎子有一个木制手枪,胖墩有一挂鞭炮,得胜者可以得到这两样东西。嘎子现在输了,他会服气吗? 2、大家猜对了,在原著里他们确实又摔了一个回合,教师播放第二回合摔跤视频,提醒学生留意人物的动作,教师适当地做分解式旁白,提示学生运用“细化分解式”的动作描写方法,进行练笔。 3、当学生完成练笔并交流后,引导:想知道原著当中怎么描写他们第二次摔跤的吗?结果到底谁胜谁负呢?自己到《小兵张嘎》这本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p13)六、教学效果预测: 这节课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语言文字,感悟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的情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真实、朴实、扎实,将是我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 来源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