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悟出此中道,天地乐逍遥,此中有真意,此中有大趣


有一个叫则阳的人,来到了楚国,想谋的一份差使。这个人可真是有点路子的,他到了楚国找的第一个人就是楚国的大臣夷节。看来和夷节的关系不一般,因为夷节马上就见了楚王,在楚王面前推荐了了夷节,但是楚王未置可否,没有表态。夷节回来告诉了则阳:大王虽然没有拒绝,但是也没有答应,我只好引开了话题,只有等等再看吧。
则阳又去找楚国大夫王果。王果说:“你让我去说,更是没有结果。夷节的智慧和品行,那是有口皆碑的,王公大臣都很认可这个人,都知道夷节乐于助人,雪中送炭,是个热心肠。在这方面,我还不如夷节。你让夷节去推荐你,是不会有什么差错的。我们的楚王威严如虎,一般人都说不到他心里去。夷节推荐你,楚王都没有表态,我若二次推荐,那就等于给楚王出难题,怪罪下来,可是吃不了兜着走啊。”
王果并不是假意推辞,只是是在权衡利弊,要周尽一体。《则阳》篇的主题就是要表达这层含义的。
王果同时给则阳出了个更为周全的主意。让则阳去找公阅休。公阅休是楚国的一位隐士,楚王想见他都要靠运气,要看公阅休愿不愿意来。一旦找到公阅休,那就相当于给则阳做了一个权威背书。所以王果建议去找公阅休。
公阅休冬天捉鳖于江,夏天,在山林中避暑休息。有人经过他的面前,会问他的家在哪里,他指一指天地说“这就是我的家”。

庄子的这则寓言故事,我们从字面意思来看,会觉得纳闷,怎么会称扬这些走关系找后门的人呢?并且还要去找这些得道之人?让人匪夷所思。
庄子开头交待则阳,云“则阳游于楚”。庄子文中能够用得上“游”字的人,均非等闲之辈。如“黄帝游于赤水之北、云将东游、天根游于殷阳......”这可都是心有天游者。“则阳游于楚”说明则阳也是得道之人。那这种得道之人为何要假于外求呢?不是不求自来吗?庄子曰: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能够做到内求的人,是圣人;能够加持一方的,是神人;能够无内无外的,才是至人。故则阳至少突破了圣人的境界。否则,何德何能能够打动夷节这样的圣贤呢?又何足以让一国大夫王果给他介绍公阅休呢?已经没有了内外界限,无所谓内求,亦无所谓外求,都是为了游心,是无心状态下的游,表现出来的是“求”而已。此谓“假道于仁,托宿以义,以游逍遥之虚。”
公阅休比夷节、王果、则阳的境界都要高。找到了公阅休就是找到了原点,这件事情才能算得“周尽一体”。找夷节,夷节不仅要请示楚王,还要找礼部尚书等相关人员去安排具体事宜。如此获得的职位需要几层关系来支撑,那就真的成了关系户了。即便谋得一份差使,将来牵扯的关系,也足够应付的。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亦若是而已也。找到公阅休则不然,就可以把所有的关系都简化到了“0”,便可依道而行,一以是终。

同样道理,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饭牛而牛肥。秦穆公忘其贱,而授予之政。秦穆公是怎么做的?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贪权者看到的是“五羊之皮”,却看不到百里奚和秦穆公是心心相印。相互打动的绝不是五羊之皮,而是以心听心,以无心听无心。百里奚者,爵禄都不放在心上了,又怎么可能被区区几张羊皮打动呢?
假道于仁,托宿于义,而“游”真是也。
牛之白颡者,猪之亢鼻者,人之有痔者。此三者不可以用来祭河。巫祝以为不详,而神人以为大祥。
只有目无全牛,目无全猪,目无全人者,方能悟得此中真意。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此中有真意,此中有大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