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风云:后金畏惧袁崇焕,但他们更害怕此人
若问后金最怕的敌人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袁崇焕,或者是是熊廷弼,其实,另有一人让后金政圌权更为畏惧,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孙承宗。
“帝师督辽”——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人,明末军事战略家,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而后替代王在晋为蓟辽督师,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
天启二年,鉴于辽东战局日趋糜烂,孙承宗自请督辽,天启帝亲送孙承宗出京城,孙承宗上任后,让江应诏制定军事编制,让袁崇焕建造营房,李秉诚训练火器装备,鹿善继、王则古处理军需物资。

另外,他还让沈棨、杜应芳维修甲仗,孙元化修筑炮台,宋献、程仑购圌买军马,万有孚采伐树木,祖大寿辅助金冠守觉华岛,陈谏助赵率教守前屯,鲁之甲拯救难民,杨应乾招募辽人编制成军队。
宁圌远 城修复,关外的守备器械也已建造完毕,孙承宗上圌书朱由校请求发军饷二十四万,这样就可以大举进攻了,但兵部和工部却横加阻挠,劝谏朱由校不能给钱,孙承宗上圌书催促无果,孙承宗大军因此没有出征。
在孙承宗坐镇辽东的四年中,与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在这样相对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战功来衡量,似乎孙承宗有些碌碌无为。

然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永光对孙承宗和袁可立积极防御的一番作为作过很中肯的评价:“兵家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孙阁老之所以打的都是小仗,是因为建奴知道他能打仗,再加上袁军门的水军牵制,后金不肯贸然来碰他的霉头。
所以,两年下来,孙阁老和袁军门一直没有发动大战役的机会,而发动战略总反攻把后金赶出去的机会又不成熟,但反过来说,孙阁老在无形中为朝廷省下了许多军费,确保了山海关安然无恙,使明朝有了更多的机会养精蓄锐,充分显示了天朝的不战之威。”
首辅孔贞运评价道:“公久历海上,凡地形险易,军储盈缩,将吏能否,虏情向背皆洞若烛照,故登莱终公之任销锋卧鼓。”见《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肯定了孙承宗和袁可立积极防御之功。

在天启五年这一年,给事中郭兴治请求朝中大臣讨论孙承宗的去留问题,很多人都弹劾孙承宗说他冒领军饷,而吏部尚书崔景荣支持孙承宗,朱由校于是下诏让孙承宗继续督师辽东,却让孙承宗精兵简将,减少军饷。
而孙承宗刚刚派遣诸将分别驻守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石屯等地,扩张二百里,将尤世禄、李秉诚等将罢圌免,裁剪军队一万七千人,节省开支六十八万,不久马世龙兵败,孙承宗被迫辞官,结束了自己第一次抗清的努力。
孙承宗在督师辽东四年,前后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招练兵马十一万,建立十二个车营、五个水营、两个火器营,八个前锋后劲营,制造甲胄、军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装备有几百万,开疆扩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顷,年收入十五万。

在崇祯即位后,是朱由检下诏仍以孙承宗原来的官职兼任兵部尚书去驻守通州,孙承宗入宫后,朱由检在平台召见,问孙承宗的退敌策略,孙承宗说:“我听说袁崇焕驻守蓟州,满桂驻守顺义,侯世禄驻守三河,这是防守的好策略。但又听说尤世威回昌平,侯世禄驻守通州,有些不合时宜。”
朱由检问:“你打算守三河是什么意思?”孙承宗说:“守三河可以阻止敌人西奔,遏制敌人南下。”朱由检觉得孙承宗的计策很好,又问:“那又要怎么保卫京都。”孙承宗说:“在危急的时刻,不能让守城人忍受饥饿寒冷,整备好军备,犒劳将士们,巩固人心。”
孙承宗的计策朱由检都觉得很好,于是对孙承宗说:“你可以不去通州,就在京城总督内外军务,运筹帷幄。”
于是,孙承宗让首辅韩爌修筑关防,又亲自到都城各处巡防,第二天半夜,朱由检突然传旨让孙承宗去守通州,孙承宗于是领二十七名骑兵出东便门,直奔通州,与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固圌守通州。
崇祯四年即一六三一年,孙承宗巡视松山、锦州等,上圌书朱由检关内外政事,朱由检全部采纳,又加孙承宗太傅,兼领尚书的封路,子孙世袭尚宝司丞,又赏赐蟒服钱币。

同年七月,大凌河兵败,孙承宗抱病督辽,却被言官弹劾丧师辱国,孙承宗于是以病请辞,孙承宗又上圌书边关政务共计十六件事,但朱由检见书后却不采纳,于是,孙承宗在高阳城居住了七年,朱由检屡次召用,孙承宗全都拒绝。
崇祯十一年即一六三八年,清军大举进攻,十一月,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人守城,城破被擒,清军多次劝降不得,多尔衮命令清兵把孙承宗绑在马尾巴上拖死,孙承宗举家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