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外教史有点乱?因为你没这样做!

同学们,大家好!
最近有同学反映自己学外国教育史比学中国教育史更困难,听了课程之后,也有时候会感觉一大片一大片的知识有些乱。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想做一期音频跟大家来谈一谈。
我在历年的教学过程当中都有这样一种感受,不预习的学生,学习起来会非常困难,会感觉比较乱。凡是预习的同学,就会感觉思路比较清晰。凡是只听课不结合宝典去看的同学,学习起来就会比较乱。只要是结合着宝典再来听课,其实感觉很轻松。
由此,我想给同学们给一些学习外国教育史的相关意见。在谈意见之前想先跟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学习外教史比学习中教史难了一个台阶?
原因特别简单:我们都是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多多少少是有一些了解的。即便我很不喜欢历史,平常我看了很多民国的电视剧,以及古装电视剧都有一些感受,这些就是我们的知识背景,有了这个知识背景,再来同化中教室的内容就会觉得轻松很多。
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的特点是:它涉及的时间长度比中教史还要长,它涉及的地域是针对全球的,它几乎对于每一个时间段上,地球当中最热闹的那块地方发生的事情全部做了介绍。它的地域广时间长,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我们学的外国教育史,比中国教育史将近要多50%乃至于到80%的内容。
外教史这么多的内容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该怎么学习会比较好?
基础班的时候,我是按照大纲一点一点讲下来的。同学们会有一种感觉,这样上课量会特别大,外教史怎么学都学不完,一眼望不到尽头。
如果时间宽裕的话,我们这样学习外国教育史是可以的。如果时间不宽裕的话,我们这样学外教史,这一个科目就会挤占我们学习剩下科目的时间。
由此我们在学习强化班的时候,凯程在教学上,就要改变方法和策略,那就让学生觉得学习外国教育史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多的东西,能整合的地方,要整合知识。
如果我们没有这一轮的整合,同学们可能会按照宝典或者大纲的顺序,一个又一个的学下去会非常费力。经过了整合,就会让外教使东西变得少起来。
可就是这一轮整合,使得第一次听课就听强化班的同学和新开始学习的同学会觉得比较困难。而只要听过基础班的或者二战的同学,只要曾经接触过1到2轮外史的,都觉得这样学习会比较轻松。
那么我就会对那些新学习外教史的学生有一些新的要求,或者说意见,你们来看一看是否更能方便你们的学习成效。
1
第一点: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预习真的太重要了。
就像我之前所讲的,我无数次都给同学们作比较,如果一个同学在上课之前没有预习,他在听课过程当中就会跟不上,就会觉得乱乱的。如果说同一个同学在下一节课前,他预习了再来听课,他就会感觉好很多。
实际上很多同学会告诉我,只要我预习了再来听课,听课之后,我再稍微补充一下笔记和看看宝典,就感觉自己没有问题了。那样几乎直接就可以进入到背书的环节,这就是预习的好处。
中教史的话不预习还能听懂,外教史不预习的话,你就感觉一直在翻、在找老师讲到哪里了。
因为为了把知识量变少、变轻松,我们把大纲当中所有近现代的法案放到一起来进行讲解。我们把跨各个章节凡是讲到思潮的地方放到一起来进行讲解。我们把每一个章节里面涉及到教育思想的地方抽离出来,按照考试的重难点分为三星级人物和五星级人物进行讲解。
所以说,这种变换一定会利于大家后期学习外国教育史。只是调整一下章节、顺序而已。如果有预习的话,就更能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学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同学们会问:“老师,我该预习什么文本?”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了。
2
第二点:请结合着宝典来预习和听课。
我们现在看教材着实是来不及了,尤其是7月份才开始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们,我们没有时间去看厚厚的教材了,但是我们有宝典,我们把宝典和解析发到诸位同学手中,就是配合强化班的,让大家可以有一个文本匹配着老师的讲课内容。
如果我们先预习相应的宝典内容,再来听相应章节的课程,这个时候你对学习就会信心大增。而且你听课的过程当中,也不会觉得老师的板书我看不懂,而是明显的就感觉到它就出现在我们的宝典上,老师的关键词就是摆在那里的。所以说希望同学们能够结合着宝典来看课程。
也有同学这么告诉我:“老师,我预习了,我也看课程了,我听课的时候感觉轻松了,听完课我的笔记也就几乎跟着你的板书做完了,做完之后我感觉我还可以再结合着宝典,再看一遍效果会更好,感觉背书很轻松。”
这一轮节就是预习、听课、再看宝典的过程。这个宝典根据每个人的需要来看,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我预习过了,我听课的时候再结合宝典看一下,是不需要专门拿出时间再看宝典的,这是可行的!
有同学认为我听完课程了,再看一下宝典,回顾一下,感觉效果更好,那么你就可以这么做,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总之,并不是说我们有了课程就不要宝典。
“老师,如果说我听课了,我也看宝典了,我背书是要背宝典吗?”不是。你听完了课程,看到老师的框架,包括一些缩略图,包括关键词,你只要把宝典读完,应该大脑当中就会指引你,其实只需要去被老师给予的框架和板书就可以了。
也有一些同学很会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他会把老师的板书稍作改动,变成自己更能理解的方式去背书,这样也完全是可以的。
这样自我建构的学生,我更要给他们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们不是完全把老师的东西拿来用,而是借助老师的东西在学习,所以这种情况会更好。
当同学们做好预习和结合宝典看课程后,几乎不会觉得听不懂课。
3
第三点,我们要说明的是一定要重视知识背景。
知识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同学听课,为了节约时间,跳过老师上课讲的知识背景,只听老师讲的知识点,看上去表面再节约时间,实则很浪费时间,因为你的背书会走向机械记忆。
我个人学习,包括我问的很多学生都说,“老师,我感觉我要是对古罗马的历史知道得更多,你罗列这些东西,我感觉五分钟就能背完。”这就说明强大的背景是我们学习很重要的基础。
这里面也就说明:很多同学之所以觉得外教是很难,因为太缺乏对外国历史的了解了,当我们又很缺乏背景知识的时候,听课还不愿意听背景知识的时候,学习就会很困难了。
4
第四点:学习是一个轮回、反复的过程。
那就是同学们当你听第一遍课程,觉得知识点比较多的时候,有点乱的时候就问自己,我听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乱吗?不乱,我就是把所有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就乱了。凡是这样的同学,你只需要把课程再听一遍,或者再看一遍宝典,立马就觉得好起来了。
学习是一个轮回的过程,不论是中考高考还是考研,乃至于未来考博,还是平常你看一本课外书,我们都可能需要一个轮回。
如果这一遍你觉得个从点上来看,每个知识点是清晰的,是片上来看比较迷茫的话,就告诉自己,我再听一遍两遍过去,你就会感觉外国教育史拨开云雾见明月了。这就是说明我们有必要的时候是可以重复一下课程的。
5
第五点:我想跟同学们说,请同学们不要把框架做得无穷大。
我在集训营见到这样的情况,有同学会把A4纸用透明胶带变成一张大纸,把老师讲的所有的知识,然后放在大纸上,变成一个更加复杂或者说超大的框架图。
当他们把这个框架图拿给我看的时候,做的过程可能会很开心,觉得这么庞大的一个知识体系被我绘制完毕了。
接下来背书的时候可能会不开心。因为我们发现这张图太大了,而且延伸的细节点越延伸就会写得越乱,就导致自己又不清晰了。
这就恰恰说明,过于庞大的知识框架会超出七加减二知识法则。还有如此庞大的一张纸摆在面前的时候,几条纸连在一起,实际上也会让我们记忆起来很迷茫。
所以,我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是放在一页纸上的,我是一页讲下来的,应该是第二页再放到第二页纸上,在讲的时候我是会翻页来讲的。因为我现在讲课用的软件是可以把一张纸无穷变大的。
“老师,你为什么不无穷变大这么来讲课”因为它会让学生感觉更乱,怎么办?
比如说我讲法案的时候,我就会把一个国家所有的法案名称,先按照整个表格框架框到一起,告诉自己,这个时间段在初等或者中等教育上,就这1到2个法案,让每一个时间段的每一个层级里面,涉及的法案内容非常少,让我觉得学习有信心。
然后当我学到公学的时候,它是可展开的大题,主观题我就会用另外一页纸来补充一个微观框架。当我们学到1944年或者1988年方案的时候,会有另外的纸张。
在我的头脑当中,框架就是嵌套似的,有一个总表把一个国家的所有内容引领起来,老师说要展开的为简答题的初等教育法的时候,我又可以在当中迅速翻页,翻成初等教育法的一页,一看觉得少有很清晰,背完就行了。
我其实觉得大脑只要有稍微有点嵌套的感觉,你就会感觉这样的框架用起来,其实更舒服、更方便。
当然同学们我还要说一下,知识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者们告诉我们的。
那么当老师讲的时候,会有很多时候,觉得老师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列表格,我想用那样的方式来列微观框架,我想用那样的方式做笔记,我认为这样的方式适合我的学习逻辑。
这个时候请同学们学会自我变通,你可以用自己变通的方式,在老师的这种引领课程之下,该改变的地方就改变,该重新建构的地方就建构,建构成你自己认为学起来轻松的方式就可以了。
我说这句话也很关键,因为我们不可能说所学的东西一定要跟老师一模一样,这样的学习也可能会存在问题。
当你觉得老师的这个表格很好,想直接拿来用,我能消化,那你直接拿去,当你觉得老师我的头脑当中知识是这样的,我该变化的时候,你是完全可以变化的,可以用自我建构的方式,加深你对外教史的理解。
最后,我特别想鼓励新学习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同学没有时间再去听外教史的基础班,只能直接听强化班。实际上,强化班我个人觉得我也讲得很详细。
大家千万不要被外教史知识量大,然后觉得有点混乱而被吓倒了,你要告诉自己,当我再来一遍的时候,如果我还愿意再听一遍外教史的时候,效果会更好。
那么这种可能需要听两遍的课程,另外一个就是教育心理学。我个人是感觉当我学到第三遍教育心理学的时候才通透起来,不然的话也依然觉得有点一锅粥。
我跟大家包括很多初学者一样,刚开始学习的困难度是一样的,不仅我是一样的,我觉得很多人都是一样的,但我一点都没有怀疑自己的能力。
我认为这是人们的记忆规律,人们必然会遗忘知识,这太正常了,所以我就会有极大的耐心去反复听课,以及反复敲打自己的笔记,这样的话,就会做得更好。
关于怎么能够让外教使更清晰的线索能更清晰起来。我想这个音频就在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也更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工作,再来听课,听课之后就能做好笔记,结合着宝典,看一看再进入背书的状态,这样的话会更好。
详细音频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徐影老师”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