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最正确”,不接受意见,但接受其他自我说明

有些事情,我们第一次做的时候,是我们能做得最好的一次,往后的时光里,我们会怀念那光辉的第一次,因为我们再怎么做,都已经回不去了。
而有些事情,并不是一两次就能成功的,那需要勇气、耐心和大量的尝试,以及智慧与毅力。在经历过很多次之后,我们才能做得很好。
爱情,亦或是梦想,事业,是其上的哪一种,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三观,而每个人,也都会希望自己是最正确的。但这一点,会使我们忽视别人别人的感受,对我们而言,我们只是阐述事实、发表评论,但是,对于别人而言,这或许更会像是一种伤害、一种挑衅——我们错了,却冥冥中不自知,我们都为了自己的正确而去伤害别人。
“最正确”,需要的是能接受并思考与自己意识相反的观点,而不是全盘否定、讽刺、打压。接受多元化,但也要要求共识、相互体谅,以及相互让步。公共事业、公共信任,都建立于此。人与人的信任以及相互帮扶、真诚的做派与态度,也都得益于这种纽带,如果一方付出过多,另一方或许就会变得自得自满,反而不考虑另一方的感受;如果两方都极度自私自利,难以信任、难以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也就极其脆弱,不堪重用。社会风气变得功利、充满竞争性,弱肉强食,那么,即便有人今天是志得意满的狮子,保不齐明日便会被狼群吞食,没有人的后背是安全的······社会运行的效率底下,相互间所说的话,夹带着各式各样的意义,每个人都相互试探,夹针带线;每个人都不得不相互应酬、套近乎,灌酒,否则就无法安心······但其实每个人都该知道,只要开始了谎言,谎言就很难结束——而当人们直到实话所受的代价如此之大的时候,人们都会选择饮鸩止渴——把我们自己引向更深的深渊······
坏风气会相互传染,坏行为也会相互传染,每个人都觉得这样理所当然的时候,往往就上演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每个人都会追求更高的刺激,每个人都在追求拥有更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更聪明、更自私、并且拥有一副“体面”。
但那一切,不过是谎言,不过是相互间早已明白,却不得不默认的谎言,既然不能一起高尚,那就一起堕落——堕落可比追逐高尚容易得多了。
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杯子,里面有不同量的水,如果每一个富有者或不缺水的人,都分一些多余的水给一只公用的杯子,其余缺水的人再取其所必要的份额,这样自然可以其乐融融。对于不缺乏水的人而言,他们只是做了些好事,让自己的内心舒适可亲,对于需要水的人而言,自然可解燃眉之急,今日他人帮助了自己,明日也要把这份恩情回报给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整个社会的人都可以因此而团结起来,相互帮助,真正践行同胞之亲,同胞之爱。
但是,如果我们中有自私自利的人,又会怎么样?需要的人得不到水,捐赠了水的人感到不值,觉得被其他人无缘无故占了便宜······富有者觉得恶心,贫穷者觉得焦急,唯有窃利鼠辈志得意满,人们自然也都会变得更加自私——富有者想要守住自己的财富,保享富贵,防止自己突然失去一切,返贫;穷人不择手段,只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甚至会窃取、挤占其他人的水源;而自私自利者,投机取巧,见缝穿针,窃取他人的福利以为己用······公共的利益,本来是大家奉献出来,分担风险的福利,而当它们成为了肥私的工具时,人与人的信任,也就逐渐垮塌了。
每个人的三观各有不同,理解、坚持,也各有不同,看着好的,我便学习,想到自身还有问题,我便改正。善意,不是无条件的。最起码,相互之间要抱有基本的善意与沟通能力才能把对话进行下去。仁至义尽之后,各人也该有自己的一套处事方法,道德准则规范,是自我修身的工具,但要是被某些人变成了道德的束缚与攻击武器的话,大可摆脱这种束缚,不过,却也不是让人完全否定这种道德工具的作用,从而变得自暴自弃或是自甘堕落。
但很多概念与标准,都来源于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我们自己所拥有的偏见与短视,对待别人让自己所不喜的行为,最好直接说出来,相互沟通了解,以避免任何程度可能出现的误会,毕竟不曾充分了解背景环境与相关历史事实,我们很难真正了解、理解一个人。很多话都需要谨慎选择,否则口不择言中、在明知有误会和巧合的情况下,依然会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与摩擦,既会使人不快,也会造成一个难解的疙瘩。
有什么话,有什么前言,最好提前先说清楚,就像做生意要先签合同,要不然,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切也都乱了套了。故意让别人误会自己的意思也是,然后趁机占便宜,也是相当可耻的行为,各个人都该提高些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