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怪诞谈
是227事件后一点对粉丝文化的个人感受和理性评论。
我有个KID图样的啤酒杯周边特别喜欢,所以一开始用来每天刷牙了(喜欢就用来做最亲密的事是个人习惯)就放在卫生间的桌子上,有天室友在卫生间把玻璃打碎了,她大声地喊了我名字,我吓哭了,以为玻璃杯碎了,然后她说不是,是补水凝露。
我:“你吓死我了,补水的啊,没事没事。神仙水都可以打,只要不是那个杯子就行”
室友:“…你真是骨骼清奇…”
(价格不是问题,问题是那可是最喜欢的周边啊!)
知道室友会觉得我也太奇葩,也许吧,对他们来说是这样,可是,这种心理在虚拟世界和饭圈这些亚文化的精神消费中都是很正常的。知道那些男生的手办展柜吗,有几次去几个朋友的家里,一面墙的柜子里,各种作品里的角色,晶晶亮亮每天拭灰养护。还有给他们的高达,腾出整个卧房大小的房间用来摆置。还在B站上看到一个关注的欧美圈的做字幕的小哥哥,他晒了堆仓库一般的高达模型数量,说是女朋友送的(这样的女朋友请来一打),更有无数人为了自己爱豆倾其所有。
其实喜欢什么有时不重要,这些爱好的背后是相通的。都是因为一个爱好聚集了不同质的各色人群,倒过来说,同样地,有这些亚文化爱好的宅男腐女/饭圈女孩也自在现实中混迹,根本不是一些人眼中那般样子,他们都有自己的爱情、职业、生活。他们经常是通过观察你也看不出是有这种亚文化爱好的人。
任何圈子都不光只有脱离现实的孩子和热衷搞事的网络喷子,褪去虚拟爱好的壳,都是既普通,也不普通的民众。所以不觉得口味和立场是网络关系的天花板,相反的,应该和现实一致,个人性格和人品才是。任何标签都概括不来同一个群体的总体特点,不会因为同一个爱好就多喜欢一个人一点,也不会因为立场不同就多讨厌一个人一点,不会。
对待同好如此,对待喜欢的真人也是,如果发现他错了,绝不欺骗自己继续喜欢他。可是如果他没错,无论他多惨多销声匿迹了都不会离开他的。三观和爱好,永远是需要分开的。
有时候会突然梦见小时候奔跑在路上,下着雨没带伞,怕手里的专辑光碟淋湿了,使劲捂着跑得这么快,只是校园外的报刊亭出了新的讲了他的杂志就可以那么开心。那情感比爱情还真,比爱情还让人勇敢,我被利用了,我们都被利用了,被那虚幻的泡影一样的粉丝文化,可是自己又没利用它们填补了自己的心灵吗?也利用了。
这般环境的形成,其实和每个曾以爱之名为一个人付出过金钱精力的人都息息相关。是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大家的精神生活逐渐向虚拟生活偏重,和资本发生化学反应的必然结果,一个粉丝群体的行为,是无数人群的行为的集中、放大和映照。
一些人掐架总喜欢引用乌合之众的句子,而谁又知道这本书,讲的尽是政治例子。那些被领导者编织的循循诱导的“故事”、“谎言”,那些轻而易举就跟着一起热血填膺,愤慨激昂的群众。这些事,看起来竟然是一模一样的。乌合之众里那些政治行为可以引发牢狱之灾,轻易摧毁生命,发动一场鲜血淋漓的战争,那精神文化世界的行为呢?再疯狂下去又会如何呢?
看到过二次元的重病患者给我爱豆在清明节立牌烧纸的,也看到了227的始末,如果不消除这种存同伐异,以为了他好为理由就能毁灭一切的心理,今天有一个xz,明天就有无数个。因为这样疯狂的一群人,需要的从来就不是xz,而是这样一个让自己能够肆无忌惮疯狂的借口罢了。
在这件事上,红方和黑方都是相对的,因为你总是在不同的群体之中,今天大家去讨伐一个群体,明天大家自己可能就在被讨伐的行列之中。虽然环境已然如此非一人一日之力能改变,但再微乎其微也不能无动于衷,所以这里有一点建议。
在为了他/他们好做这件事情之前,请褪去在争斗中获得的一时的满足感、快感,实事求是地问自己三类问题。
一:“我这个行为在道德和法律上是否出现了问题?是否会影响我在现实中的正常生活?”
二:“我这个行为是否波及到了和这件事并不相关的人?会对他们负面的影响吗?他们会因为这个讨厌我甚至讨厌我喜欢的人吗?”
三:“我这个行为真的对他好了吗?结局真的会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吗?他需要我来做这件事吗?是我自作多情、多管闲事了吗?”
希望深陷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在该从泡影中出来的时候果决地出来,身上带着碎裂的光芒,把其中的那些不求回报的、共同坚持一个目标的美好带入到现实中去,却把那些过度的疯狂作为年少冲动的幻想藏在自己的心里,不影响自己的人生一星半点。
因为在这爱中,自始自终,你喜欢的人都只是不会有任何反应的旁观者,这感动只是感动者的独家记忆。如果它不能让你走向本该行走的道路上,出了岔子,这感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全是欺骗自我的谎言,是毁了你为人的诱惑罢了,谁愿意让自己喜欢的人成为这样为众人所弃的祸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