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第七章至第十二章

2023-04-24 13:34 作者:素锦之年流光飞舞  | 我要投稿


第七章 选举

1.选举是和世袭对立的。
2.有学识的人,固然未必就能办事,然办事需用学识的地方,究竟很多。

3.“人必先知其所事者为何事,然后有欲善其事之心”,所以学识和道德,亦有相当的关系。

4.入学校应科举的人,其意既在于利禄,则学问仅系工具,利禄才是目的。目的的达到,是愈速愈好的。

第八章 赋税

1.汉代的田税,古人称之为税,亦即后世所谓田赋。

2.古代的田制有两种:一种是平正之地,可用正方形式分划,是为井田。一种是崎岖之地,面积大小,要用算法掉算的,是为畦田(即圭田)。

3.赋所出的,是人徒、车、辇、车、马等,以供军用。

4.《疏》说七尺是二十岁,六尺是十五岁。六尺是未成年之称,其说大约是对的。

5.不论在政治上、社会上,制度的改变,总是由事实逼迫出来的多,在理论指导之下发明的少。这亦是政治家的一种耻辱。

第九章 兵制

1.兵之精强,在于训练。

2.治天下不可以有私心。

3.在中国,受世界交通影响最早的是南部。和旧文化关系最浅的,亦是南部,受旧文化的影响较浅,正是迎受新文化的一个预备条件。所以近代改革的原动力,全出于南方;南方始终代表着一个开明的势力。

第十章 刑法

1.社会的习惯,是人人所知,所以无待于教。若有国有家的人所要求于人民的,人民初无所知,则自非明白晓谕不可。

2.人,本来是不分人我,不分群已的。然到后来,社会的组织复杂了,矛盾渐渐深刻,人我群已的利害,渐渐发生冲突,人就有破坏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以自利的。欲救此弊,非把社会队级彻底铲除不可。古人不知此义,总想以教化来挽回世风。教化之力不足,则辅之以刑罪。所以其用法,完全注重于人的动机。

3.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经》。

第十一章 实业

1.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

2.近代的新式工业,是以机制品为主的。

3.在私产制度之下,人人的损益都是要自己打算的。各人尽量寻求自己的利益。

第十二章 货币

1.交换是现社会重要的经济机构,货币则是交换所藉之以行的。

2.古代的开化,东方本早于西方。齐国在东方,经济最称发达。较整齐的货币制度,似乎就是起于齐国的。

3.主币可以用纸,辅币则必须用金属。因其授受繁,纸易敝坏,殊不经济。所以以铜钱与纸币并行,实最合于理想。


《中国通史》第七章至第十二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