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七之神(关于“首七”仪式上一些神明的思考)

首七之神(关于“首七”仪式上一些神明的研究和思考)
本文仅为兴趣所作,内容不一定准确,请见谅。
————————————————————————————————————
“首七”,亦或“头七”,在中国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风俗。一般来说,“首七”指人死后第七日,传说死者之魂魄在此日夜半会返回家中一次,故也被称为“回魂夜”。家人亲友要举行仪式,既要“接回”魂魄,又要“送走”死者。民间更有“烧七”之风俗,即七日一期,向死者献上贡品。通常,“首七”、“三七”、“五七”最为被人们看重,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在这个表达魂魄返家与送还的仪式上,通常都需要供上神明。我所观察的一场仪式,举行地点位于江苏省南部,也就是俗称的“苏南”一代。更确切地说,位于太湖沿岸苏州、无锡、常州“苏锡常”地带。在这里,首七仪式上供奉的神明,既有中国普遍信仰的作用,又带有显明的地方特色。本人试图对其进行记录和讲解,来探寻这个仪式供奉神明的意义。
我所录下的供奉的神明中,“太乙救苦天尊”居于主位,在其两侧,一左一右是“祠山大帝”与“东平忠靖王”。
————————————————————————————

也许有人一看到“太乙救苦天尊”,就会联想到“太乙真人”,以为他就是哪吒那个护短的师父。然而,须知“太乙真人”本身是《封神演义》中杜撰的神仙,实际并不存在此神。其实,“太乙救苦天尊”同样出现在了古典小说当中。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曾遭遇大妖怪“九灵元圣”,那是一只九头狮子,一晃脑袋就能将师徒们一网打尽,是《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中“最强妖怪”称号的有力候选人。这只大妖怪和《西游记》中许多妖怪类似,也是神明的坐骑,他的主人就是这位“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的神仙,在道教中“三清”至高无上,“四御”、“四极”居于高位,为实际治理世界之神。“太乙救苦天尊”与“四极”之一,“东极青华大帝”为同一神。另外,有些道教体系中在“四御”的基础上创造出“六御”的说法,把“东极青华大帝”也纳入其中。被奉为“六御”,意味着这尊神在道教里居有极高的地位,在不少道教科仪中,都会把“太乙救苦天尊”的神位供上,作为仪式的护法与镇守之神。
不过,这并非“太乙救苦天尊”的主要职能。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信仰中有着数目众多的“冥神”,从“泰山府君”到“酆都大帝”,再到“阎罗王”,我们国家的传统信仰给予了“死后世界”极高的关注。“太乙救苦天尊”同样被认为是一尊执掌冥界,超度死者的神明。不过,与其他冥神更加注重死者的“管理”不同,在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职能更接近于“度化”之神。他并非审判之神,而是宽恕罪恶、消除执念、度化灵魂之神。
我推测,“太乙救苦天尊”的出现,或许与佛教的传入有着莫大的关系。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最初的冥神并没有非常强烈的“赏善罚恶”职能,善与恶并不在冥神的掌控范围之内。中国古代的“死后世界”也很少有那种强烈的善恶二元区分,那里只是人死后魂魄的归处,而没有“天堂”与“地狱”之分,这一点与日本的“黄泉国”较为接近。而基督教、佛教这样的宗教则非常强调“罪”,佛教的“罪业观”认为人生前犯罪,死后轮回要因此堕入相对应的地方。佛教传入中国、传入日本,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于“死后世界”的看法。特别是对于死后的“罪”,一方面出现了套用佛教体系创造出来“十王”等,一方面则出现了新的创造,譬如出现了“太乙救苦天尊”这样,能直接宽恕罪业,度化罪人的存在,可以说是本土的一种改造。
佛教的影响还体现在很多地方。譬如说“太乙救苦天尊”的宝诰说:“东极长乐界”。“长乐界”这个词,专指“太乙救苦天尊”所居住的“净土”。很显然,这是对于佛教净土思想的一种模仿,把佛教净土本土化为了道教净土;“太乙救苦天尊”足踏“莲台”,所到之处“血海化为莲池”,这显然又是受到佛教影响。佛教视莲花为神圣之物,代表“清净、纯洁”,因此佛、菩萨足下都要踏莲台,“太乙救苦天尊”作为一个道教神仙,却踏着佛教的莲台,可见这尊神身上对于佛教的借鉴之深。
在“首七”仪式上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位,一方面他是执掌冥府之神,一方面又因为他是度化亡魂、消解罪恶之神。保佑死者之魂魄平安返家,又平安离去,在“太乙救苦天尊”的接引下往生净土,这大概是这尊神出现的理由吧。
————————————————

我们接下来说“祠山大帝”。如果单看名字,是很难理解这是一尊怎样的神明的,也许有人会望文生义,以为这是一位山神,但其实并非如此。
“祠山大帝”是一尊带有地方性质的神祗,主要在皖苏浙三省,也就是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受到信仰。放在古代,是一尊江南地区的地方神。据说“祠山大帝”本名张渤,有建造运河的“治水”事迹。在安徽广德,传说他试图修筑从富春江到青戈江的运河,未成身死,死后受到尊奉为神;在江苏无锡,传说他疏通蠡湖、太湖附近的河道,因此受到供奉为神,甚至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渤公岛”。所谓“祠山”,实为他死后所葬之“横山”,受封为建祠祭祀之所。
“祠山大帝”的传说各有不同,但也有共性。譬如说治水,譬如说驱使阴兵开河道,譬如说“化豨(豕)”。宋代《祠山广德王事迹》:“王讳渤,清河张氏也……炳山岳之灵,抱神龙之德,始于本郡长兴县顺灵乡发迹,役阴兵导通流,东自长兴荆溪,疏凿圣渎,长十五里,岸高七丈,至广德界青林塘……夫人遂诣兴工之所,见一大豨役阴兵开凿渎河。王见夫人变形未及,从此耻之,遂不与夫人相见,圣渎之功息矣,遁于广德县西五里横山之顶”而在无锡的地方传说中,他化身为“猪龙”,吞吃了河中水怪,用浑身蛮力拱开水道。正因为他的这些事迹,“祠山大帝”的主要职能实为治水之神。
其实看到这些故事,隐约就能感受到了,“祠山大帝”的事迹其实另有源头。治水、驱鬼、化豨(豕),这不正是那个古老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么?《淮南子》:“禹通轩辕,涂山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忽至,见禹为熊,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这里说大禹在治水中化身为熊,他的夫人涂山氏前来送饭,看见大禹一副熊的样子,大惊失色,化为石头。这与上述的故事非常之接近,亦或者说,“祠山大帝”的一些事迹是参照大禹治水等古代传说而创作的可能性并不低。古人希望抵御水患,因此对于治水之人加以英雄化、神化。张渤或许真有其人,或许真的曾主持开凿河道,参与水利工程,不过后人以其他传说为模板,为他创作出了新的传说。
“祠山大帝”驱使阴兵开凿运河的传说,或许影响了人们对于他的看法。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水神,而变成了冥神。实际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水”与“死后世界”都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黄泉”、“三途河”、“阿刻戎冥河”等等等等。在中国,这或许是因为人们把深井下、地下水下视为“死后世界”有关。“祠山大帝”这位治水之神,自然也可能成为治冥之神,为了保佑魂魄顺利往返世间而受到崇拜。
——————————————————————————

最后是“东平忠靖王”,这尊神与“祠山大帝”类似,同样是死者封神,但又有所不同。传说“忠靖王”本名张忭、亦有说本名张巡,在唐代安史之乱中对抗叛军,在睢阳之战中战死。民间为了纪念他,对其进行供奉祭祀。到宋代,正式册封为“忠靖王”。到元代进一步封为“护国忠靖威显景祐真君”。道教将其吸纳成为“东平忠靖威烈元帅”,成为护法神。
将名臣名将、忠烈之士供奉为神,这是我国民间信仰常见的做法。比较有名的,譬如说关羽,就成为了“关圣帝君”,在民间又是武神,又是护法神,又是水神,又是财神。再比如说包拯,在民间信仰中成为了“阎罗天子”,成为了在冥界裁决善恶的“十王”之一。“东平忠靖王”很可能也在这一列中,作为古代的武将受到人们的供奉,在祭祀的过程中逐渐与最初的意义脱离,变成居有其他职能的神明。
宋代洪迈《夷坚支志》:“郑超梦至东岳第八司,主者升殿,语超曰:‘吾乃东平忠靖王,管人间生死案,正真无私。汝还世与人说不妨。’”可见在宋代,“东平忠靖王”已经开始演化为掌管死后世界的冥神。“东岳”即泰山,在古人的思想中,山岳是魂灵之归所,泰山实乃魂魄聚集之处,泰山之神亦是掌管冥府之神,“泰山府君”、“东王公”等神祗都与这一观念息息相关。“东平忠靖王”本为将领,但正如尉迟恭和秦琼成为守门之神那样,“东平忠靖王”此时成为了护法武神,成为了泰山之神的部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冥界之守护神。这尊神出现在“首七”仪式上,我想大概为驱散邪恶、护佑灵魂顺利完成旅途。
————————————————————
结语:
三尊神明,反映了三类不同的信仰来源。有受到佛教影响,为了应对而转变自身的道教神祗;有造福于民,在古老治水神话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信仰;有从人变神,在民间一步步转变职能的护法武将。这样三尊神明被放在一起,共同为魂灵返家保驾护航,里面反映的是中国人独特的信仰体系。“宗教信仰”、“地方传说”、“人物崇拜”,它们一起组成了这三尊神明的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