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铁线的前世今生

近日,无论在弹幕或者是留言中,我发现很多铁行者以为东铁线是一条地铁线。诚然,东铁线的管理模式很地铁,班次很地铁,而且车型设计也很地铁;要是东铁线是一条货真价实的地铁的话,我harrycsk可以回去继续剪京九直特全程POV了....这篇科普不需要了。
然而,事实是——东铁线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铁路,是香港第二条铁路。
东铁线不是地铁!东铁线不是地铁!东铁线不是地铁!

在上个世纪,有鉴于香港和广州的交流变得频密,九广铁路的计划应运而生。这条铁路连接了广州大沙头和九龙(车站是今天文化中心的位置,目前只剩下钟楼),于1910年通车,并在罗湖桥分界:其南边为英段,北边为华段。九广铁路(英段)设7个车站,分别为九龙、红磡、油麻地、沙田、大埔、大埔墟和粉岭,而且为单线铁路(九广铁路,2020)。
九广铁路当时就是为城际客流而建造,且当年的新界还是乡村地区;当时在罗湖还没有边境检查,列车均可以直通广州,其最快记录由九广铁路的柴油列车「大埔淑女」和「广州淑女」创造,为2小时15分。根据九广铁路出版的《百载铁道情》(2007),这两辆柴油车是经过特别改造的,非常豪华。相反,最慢的列车需要5小时走完全程。
列车曾经受日军攻占而临时终止;1949年,罗湖设立边境检查,罗湖桥再没直通列车行走。自此,两段九广铁路的发展分道扬镳。在香港,列车止步于罗湖,乘客必须在这里下车过关。
在大陆,广九铁路(华段)成为了大家今日耳熟能详的广深铁路,后来成为了提(qiang)速(qian)的实验基地。这个就不用我讲了。

既然没了城际客流,九广铁路就变成一条近郊铁路,职能变成联络新界地区和市区的交通工具。50-60年代,九广铁路局向通用公司订购的G12型内燃机车开始运用,其最高速度为100km/h;而当时九广铁路还是机辆模式。在2020年的目前,51号机车被保存于香港铁路博物馆,另外还有少量偶尔在东铁线上遛轴(货运服务在2009年停止)。
虽然是近郊铁路,九广铁路的客运产品分为三个等级:头等、二等和三等。记得我父亲和母亲忆述,当时三等拥挤不堪,情况与我後來了解前高铁时期的内地绿皮车(不是被刷绿的25G/K/T)硬座相若。
到了7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新界开始发展新市镇;于是,九广铁路就有电气化计划。伴随而来的,就是双线化和近郊化,并采取封闭式管理。随着电气化,九广铁路引入3094 Stock(其近亲列车有Class 319),这就是为人熟悉的黄头列车,3辆1组,可以多编组重连,最高速度120km/h。
既然九广铁路当时还是近郊线,这批车一节车厢只有3对门,并设有厕所和头等车。但是,厕所也制造了不少问题,比如治安、卫生和逃票问题。随后,车站数量因为新市镇发展而增多,九广铁路遂以每个车站都设厕所来解决了乘客如厕问题,列车上的厕所也随之而撤去。目前,头等因为历史因素而保留下来。
到了90年代尾,为了应付更多的客流,这批车被翻新为今天所见的「乌蝇头」,统一为12节一组,车门数量从昔日的3对变成5对,以便乘客快速上下车。从此开始,九广铁路就变成一条通勤铁路。
到了2000年代,九广铁路大规模发展,为了区别不同路线,原九广铁路就被命名为东铁;到了2007年底,两铁合并为港铁,东铁按照前地铁公司命名法则变成东铁线。

虽然东铁线目前以通勤铁路服务为主,但东铁线今天仍然承担了城际铁路的重任:自80年代广九直通车重开并获得一致好评,后来逐步增加班次到最高峰的一天12对(2019年7月10日起降到9对,取消佛/肇九直通车)。直通车的角色是高级服务,为旅客省下通关排队之苦,点对点不停站的服务让时间更好的预算。随后,在回归之前,又开通京九直通车(AV77853552)和沪九直通车(AV18365041 及 AV37144466)并一直营运至今。

总结:东铁线自诞生开始就是城际铁路,在20世纪初提供一个便捷的交通工具往返广州。虽然香港段变为近郊铁路,又被通勤化改造得像地铁,但是直通车的重开延续了其作为城际铁路的角色。因为它的历史和服务有别于其他港铁路线,所以——东铁线不是地铁!东铁线不是地铁!东铁线不是地铁!重要的事情说6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