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平县出土“宁寿令戟”考

2022-04-21 10:07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高平县出土“宁寿令戟”考

《文物季刊》 1992年04期 郭一峰 张广善(晋城市文化局)

一九八六年八月八日,高平县永录乡铺上村张胜保同志在村东南砖瓦窑取土时发现青铜戟一件。九月上旬,晋城市文物普查队在该县普查时得知这一情况,动员其捐献给高平县文博馆。戟为戈、矛分铸,保存甚好(图二),戈内一面刻有铭文十七字,极为珍贵(图二)。

该戈长援上翘,中部凸起,上下皆有刃,剖面呈令形,近阑处有长方形穿三个。内平直,端有刃,有梯形穿一。戈援刃及内刃均十分锋利。

戈援长17.5厘米,胡长9.5厘米,阑高14厘米,内长11匣米。戈内一面刻铭文十七字,镂刻刀痕极为清晰,释文为:“十六年宁寿令余恩,上库市(工币合文,工师)卓送、工固执齐”。矛身横断面呈菱形,一锋二刃,脊部起凸棱,形成矛身的血槽。髅佗直筒状,末端略粗,塾口呈椭圆形,矛全长为15.2厘米。

一、国别、年代及铸造地点初探

“十六年宁寿令戟”发现于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平县“长平之战古战场"范围之内(详情见后),从其出土地点和形制上可知其为战国兵器。从铭文内容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应定为赵国兵器(详情见后)。

查赵国地名,赵并无宁寿,仅见宁葭、灵寿,二地均在今河北石家庄西北方向,相距甚近。宁,上古音为泥母,耕部,灵,上古音为来母,耕部。宁、灵同韵,且声母相近,得图二宁寿令戟铭文通假。故"宁寿”应作“灵寿”。

灵寿原为中山国所辖。战国初年,中山武公曾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公元前406年被魏所灭。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夏国,迁都于灵寿。从此灵寿作为中山国的国都,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96年被赵所灭,在战国中期极为混乱的历史条件下,历时近百年。由此可见,赵灭中山后,在中山国原有的基础上在该地设立兵器冶造场所,是符合历史情况的。“十六年宁寿令戟”的铸造地点为赵之灵寿,当是可信的。

从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①,到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50年)长平之战结束,其间计35年,赵在位之王仅有惠文王、孝成王二世。赵惠文王在位三十三年,“十六年宁寿令戟"铸造时间应是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

二、关于中山国冶铸业情况的分析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的少数部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国家,其地理位置在今河北省西部高邑、宁晋、元氏、赵县,.石家.庄、灵寿、平山、行唐、曲阳、唐县、定寄一带,春秋时称鲜虞,原为白狄族。战国初年,魏文侯攻取中山,“封乐羊以灵寿”②,由于魏和中山之间隔着赵国,魏并不能强有力地控制中山,等到魏和周围各国混战的时候,中山便乘机复国了。战国初年,中山武公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公元前406年被魏所灭,公元前380年前后复国,中山桓公迁都于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三汲乡),那么桓公当是复国后的第一个国君。从近年出土的中山铜器可以看出,继桓公之后,尚有成公、善、蛰。但从出土遗物、遗迹来看,中山虽为少数部族政权,其文化到战国时代,’已基本上和中原各国相同③。

灵寿从中山复国起到公元前296年被愁,所灭,一直是中山国的国都。中山国作为唯一的少数部族政权能够在中原地区持续百余年的时间,可见其在政治、经济及军事上应有较强的实力。清同治十二年《灵寿县志》中记载,该县古迹中有赵王城,“在县西十五里,颓垣尚存,周十余里。土人每于雨后得铜刀、铜镰、古钱等物”。结合近年出土的大批中山铜器来分析,当时已有很高的、相当于中原文化的青铜冶铸技术。只有凭借中山国良好的青铜冶铸基础,赵才能在灭中山后短短的时间内,在灵寿设立行政长官——令,并建立冶铸机构——库,从事兵器及钱币冶铸,造出“十六年宁寿令戟"这样的兵器。

三、兵器.刻辞辞例的新发现

关于三晋兵器的断属问题,李学勤先生、黄盛璋先生巳进行过很好的总结。“十六年宁寿令戟"的发现,正是借助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才基本解决了它的断属问题。但在兵器刻辞辞例上,又有新的发现——兵器的直接制造者称工不称冶。

据黄盛璋先生考证,赵国兵器的制作地方监造者为令,主办者为工师、冶尹或左右校,直接制造者为冶。“十六年宁寿令戟”的刻辞中,地方监造者为宁寿令,主办者为工师,与黄先生的考证相同。其直接制造者称工,若非断定国别有误,在已发现前赵国兵器中当属孤例。分析此间原因,可解释为赵沿袭了中山国原有的惯例。

如前所述,中山国在混战的战国时期能够较长时间地与列国并立,位于其国都的灵寿已有其一定规模的兵器冶铸作坊,也具有一定的管理机构和固定的“物勒工名"管理制度,该作坊的器物直接制造者即为“工”O“十六年宁寿令戟”制作于赵灭中山后不久(计十三年时间),在中山国原有作坊的基础上从事兵器制作,在“物勒工名”制度上保留了中山国器物的直接制造者称工的原有名称。

由此可以说明的,是秦与中山两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同一历史时期中,兵器的直接制造者称工的是秦国。在文化交流非常发,达的战国时期,能够与中原列国相抗衡百余年的中山国,也必须从各国吸取先进的东西。兵器的直接制造者称工,可能是中山向秦学习的结果。秦与中山两国间的密切关系是有一定历史的,这一点在公元前?96年赵灭中山后迁中山于肤施(秦上郡的部址所在地,在今陕西榆林地区)可得到旁证。肤施当时并非赵的辖地,赵灭中山后迁中山于肤施,并非赵国能够主宰。将此解释为在此之前秦与中山两国就有密切的交往,中山被赵所灭后隔魏而归秦,才能合乎情理。

四、与长平之战相关的问题

“十六年宁寿令戟”的出土,是关于长平之战的一件重要实物例证的发现。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史籍中不乏记载,但具体到古战场的范围及有关专题性的研究,却很不足。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仅见张颔先生的《古长平战场资料研究》④。

古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县城西北十公里的长平村,“十六年宁寿令戟"出土于距县城西北五公里的铺上村,两地相距五公里。经张颔先生考证,长平之战古战场的范围西起马鞍壑、头颅山,东系鸿家沟、那村一带,宽约十余公里,北起丹朱岭,南至米山一带,长约三十公里,是当时秦、赵两军陈兵作战的主要地区。铺上村西临箭头村(因经常发现箭头而得名),位于古战场的中心部位,在此发现当时所用兵器,事属必然。

关于历代所出土的与长平之战相关的兵器,现存仅有箭头数枚。清乾隆三十九年所撰的《高平县志》中,虽有多处关于箭头、戈、矛的记载,现存实物却无戈、矛。记载中的情况有以下诸条:

1,“长平之坑戈头箭镰,耕人往往得之,戈头不得见,箭镰数枚,形三脊,皆铜为之,土花犹渍古血。……”

《高平县志•杂著》

2,刘基《长平戈头歌》:“长平战骨烟尘飘,岁久遗戈

金不销;野上耕地初拾得,土花渍出珊瑚色”

《高平县志•艺文》

3、 陶凯《长平戈头歌》:“长平野人凿地得古戈,上有款识字,岁久具灭磨。……”

《同上》

4、 王世禄《长平坑歌》:“土人往往坑边耕,拾得残戈及断镰。镰头长似寸,戈头长似尺。……”

《同上》

如上所述,“戈头长似寸”、“上有款识字”的情况,与出土的“十六年宁寿令戟"相吻合,这对长平之战历史事件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平县出土“宁寿令戟”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