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致兰花(下)—兰花的环境

2023-02-13 19:02 作者:大猫在吗  | 我要投稿

前言:阅读此篇文章需要先阅读上一篇文章《致兰花—认知体系》 


简述


兰花的认知体系和互联思维有一个共同缺点,受环境影响大。

认知体系会隔绝了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但是如果身处环境中存在太多不喜欢的事物时,就会不断产生焦虑的情绪。

互联思维的互联性,导致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会联想到更多不好的事,很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中。

兰花的自我调节能力虽然强,但是需要“爱”;体系的保护机制虽然有效,但是会封闭自己。

所以兰花出现各类心理疾病(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的原因,并不是自身出了问题,而是身处的环境出了问题。



一、兰花的爱

引言:任何类型的「爱」 ,它们都不是一种机械的理念,而是一种基于尊重的理解。

「爱」的方式是什么?有人说那是一种本能。也有人说,那是一种复杂而精密的“技巧”.....无论那种说法都存在一定的偏颇,但可以确认的是:“爱”也是可以学来的。

每个人都在学习爱的方式,而学习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们参照的对象越多,最后的结果,反而会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种。换言之,那些一成不变的「爱」,反而是一种危险的自我满足。

很多时候他们说的有多爱你,其实只是感动了他们自己罢了。

这正是我们精神困顿的原因:无理解,无支持,大多数时候甚至无尊重。


(一)、爱自己


1、现实与理想

兰花蒲公英的痛苦在于外界压力,而兰花的痛苦不仅在于外界压力还有来自内部的压力,会常常反思自己,即「内耗」。也就是说蒲公英的问题是外部世界的生存,兰花却要先接受自己再去接受外部世界,才能获得“安心”。

当各种事件长期积压在心中,得不到排解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认知体系的“我”和自我对立的状态。这种状态会演变为两个我,一个是理想面的“我”,一个是现实面的我。

理想面的“我”,不需要社交,喜欢思考,每天都在思考较为深刻的东西。例如,哲学思想、事物的本质、人生目标...等。


现实面的我,需要社交,喜欢平和,擅长处理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


但理想面的“我”思考得来的产物,没有实践的话,只会停留在理论。


而理论又是空虚的,也就是说,这种理想很容易出现,无法连接现实的情况。


2、停滞状态和失控状态


这种无法连接现实的感觉会导致自己不断质疑自己的意义,从而进入「停滞状态」或「失控状态」。


所谓「停滞状态」的概念就是一个人的理性压倒了感性,导致了两者失衡。

具体表现为:思考困难、封闭自我、重复之前的事,逃避之后的事.....


所谓「失控状态」的概念就是一个人的感性压倒了理性,导致了两者失衡。

具体表现为:每天都在情绪决堤、几乎全是悲伤的情绪、无法与外界产生联系.....

这种状态对于自己来说是很痛苦的,这是一种“清醒的挣扎”,无能为力最容易迷失徘徊。

这时候就需要感受内心深处的真实——


当你们快乐时,看看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让你快乐的事,在过去也令你忧伤。

当你们忧伤时,再看看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让你忧伤的事,在过去也令你快乐。

它们一同进入你的生活——当其中之一单独与你平坐时,另一个正在你的床上浅眠。


无论忧伤与快乐,都是你人生中的片段,所有的片段汇聚在一起,才积淀出现在独一无二的自己,所以请接收自己的全部吧,去爱自己。


3、恢复方法


认知体系内的理性和感性是通常是处于平衡的状态,「掌控感」是维持这种平衡的关键。

而个体陷入「停滞状态」或是「失控状态」中之后就失去了这种「掌控感」。

所以失衡之后,可以通过恢复掌控感的方式来走出「停滞状态」或「失控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将「理想」投射进现实,即实现自己的想法。与现实产生连接之后就会发现事态实际上是可控的,就能从这种“无能为力”中走出来。


(二)、缺爱

兰花个体认知体系的需求与自我能力之间的不协调导致了个体无限内耗。


走出这种内耗的最关键的是「认同自己」。


在心情愉快的时候认同自己是件很简单的事,但在陷入困境的时候认同自己是件很困难的事。


每当兰花的认知体系与现实的产生冲突时,就会自省,也就是无法认同自己。


当自己无法认同自己时,就迫切需要在他人身上获得对自己的认同。


这种行为就像是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爱」,但其实个体是渴望别人理解自己的同时认同自己的行为,获得“安全感”,从而做到认同自己。


而生活中往往缺少能理解并认同自己的人,导致了自己会不断自省。


这种「缺爱」的状态,本质是缺少能量。


这种能量是精神层面上所需要的,所以尽可能填满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有效的补充能量。


例如: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在独处中获得能量......


(三)、幸福感

当兰花不爱自己的时候就会渴望有一个把自己当成唯一的人,很想被偏爱。

既然没有办法从自己得到爱,所以希望从外界得到。

但是很容易察觉到外界「爱」里夹带的“杂质”,感觉好多爱都不是纯粹的爱,总是带有“希望被爱者因此而做出某些特定回馈行为”的目的。

这反而会加重个体的焦虑。

所以兰花真正需要是「幸福感」。

幸福等于自我被容纳。

幸福感很大程度是来自亲密关系,别人容纳自己,自己也容纳别人。

从而互相信任,互相爱戴,这便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二、兰花的主要问题


(一)、认知体系的问题


引言:理性思维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运算和记忆,消耗太多能量。

因为理性思维是一种高耗能的思维模式,人的理性思维时间越长,就越容易疲惫,疲惫之后意志力就会下降,意志力下降之后就会误判。

感性是高效节能的运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返回结果。

感性可以大幅节省脑力。


兰花的内耗主要来源于:认知体系的需求与自我能力之间的不协调

举例子来说就是,你想要成为更好的(1),不想让别人失望(2)。但是在现实中会因为各种原因做不到(3),总是半途而废(4)。


(1)、“想要成为更好的”的想法是「理性」的表现,这种「理性」会导致一种「强迫思维」。

这种强迫思维的概念,即是需要你不断的完成自己设立的目标。完成目标的指令是“强迫的”,是不可更改的,但是目标是可以增加的。

实现的目标的过程就像是爬楼梯。如果你的目标是三楼,而你现在处于一楼。

那么三楼这个目标,不但不会加大你的信心,提升你的能力,还可能会狠狠地打击你的信心,让你自我否定。

你可以在目标三楼的前面再加上一个二楼的目标,因为只有你完成当前的目标后才会进行下一个目标。

所以说,你甚至可以再加上一个一楼半的目标、一个二楼半的目标....等。


(2)、“不想让别人失望”的想法是「感性」的表现,这种「感性」会导致「共情」过高。

有人讨厌自己的高共情,她觉得正是因为赐予了她这样的性格,才让她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她更封闭自己了,而且性格越来越冷漠。

有人喜欢自己的高/共情,她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共情,才让她能了解到很多的人,她大脑里的计算机非常需要那些样本记录。而且她很喜欢情感流动,失败和跌倒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种成长,磨难使我越来越强。她会觉得,她的经历就像在玩游戏打副本一样,不断提升经验,获得并强化装备,通关了之后还会有奖励,会掉落物品。所以她并不怕苦难。

高共情也被称为高敏感,这是一种先天的特征。总之高共情是柄双刃剑。提高自我认同,可以减轻高共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你也可以告诉自己,不用去回应别人不必要的期待,自己的快乐是最重要的。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3)、“做不到”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有下次,没有下次的话,你还有别的机会。而机会是可以“创造”的。


(4)、“半途而废”没什么大不了的。说明目前的你不适合做这件事,那就去做跟适合自己的事情。做自己擅长的事,每个兰花都有自己的天赋,发现天赋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学会利用的自己的天赋,你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提供给你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注意力问题


互联思维导致了集中注意力困难,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亢奋愉悦的感觉),而且还可以改善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通过运动让大脑分泌更多多巴胺,提高幸福感。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控制行为、行动的动机、认知密切相关,通过运动能够提高体内白介素的水平,可以提高免疫力。另外,运动能够更好的促进大脑中多巴胺水平的分泌,辅助提高睡眠质量。

多巴胺水平增加后,感觉非常幸福、有动力、非常愉悦。有些像甜食、游戏、性行为都会轻易地提高大脑当中的多巴胺,但不花钱的健康运动是提高体内多巴胺最好的方式。


(三)、群体的问题


社会生活就是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利益交换的过程,个体与群体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人们会选择融入群体,这对于蒲公英来说这是必须的。而兰花的认知体系需要「确定感」(个体以外的都会有不确定感),个体会怀疑群体的正确性,所以兰花不喜欢融入群体。

所以蒲公英加入一个群体(圈子)后,总会想着去融入这个群体(圈子)。

而兰花加入一个群体(圈子)后,总会想着在这个群体(圈子)得到什么。

蒲公英与兰花的差异性导致了一种社会现象。

蒲公英会为了合群,无意识的欺负排斥“非群体人士”

而兰花通常以旁观者的状态在群体中,有时会不自觉的独立出群体。

这样很容易就会被蒲公英认为是“非群体人士”,并表现出“驱逐”行为,如:孤立,冷暴力等......


(四)、自我伤害的问题


引言:当个体没有完成认知体系设立的目标或是违反了认知体系设立的规则(认知体系会不允许犯错),就会“惩罚”自我,这种惩罚或轻或重,轻则警示几句,重则伤害自己。

兰花自我伤害的方式有两种,精神伤害和身体伤害。

精神伤害受体系保护,很容易恢复。而身体伤害是永久的损伤,会造成更多的痛苦。


1、精神上的自我伤害


精神自残倾向于“杀死”自己,这是极端化的表现,要么就完整的活,要么就死的彻底。

这是正常现象,属于认知体系的负面影响。这种想法不可怕,重要的是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就要想办法恢复正常。

这时可以强制着自己去做一些事,什么事都行,用实践去改变意识。

人生有无数种走向,正等待着你去体验呢。


2、身体上的自我伤害


身体自残倾向于寻求“快感”,这是不自爱的表现,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刺激自己,暂时抽离自省的状态,但是当你下次再陷入这种状态时,就会下意识选择过往的方式,也就是再次自残,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自残的本质是一种发泄方式,而发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找人一股脑的倾诉出去、做让自己开心愉悦的事、适当的哭一场、进行剧烈的运动......等。

物质决定意识,身体决定精神。只有身体健康,精神状态才会好。

身体是让自己走向希望的,请不要伤害身体使自己一步步走向绝望。


三、兰花的遗传与创新


(一)、兰花的遗传性

体系和互联思维是一种先天性的特质,个体的特质存在不小的差别,特质越多的兰花,天赋也就越强。

但凡事都有代价,这种天赋会有很强的“副作用”,在临床医学中被认为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包括:阿斯伯格综合征AS、孤独症/自闭症、非特异性广泛性发育障碍)和注意力缺陷涣散障碍ADHD/多动症(包括:ADD),而且这两者是常见的并发症,这种“病”都被临床医学证实是遗传的。

综上所述,兰花的特质是具有遗传性的,那么就可以说兰花是遗传的。

目前的已知的数据结果显示,近亲大概率遗传,隔代小概率遗传。


(二)、兰花的创新性


将军,你的坦克很强大,它可以摧毁森林,碾碎成百上千的人。但它有一个缺点:它需要一个驾驶员。

将军,你的飞机很强大,它飞得比暴风还快,驼得比大象还多。但它有一个缺点:它需要一个修理工。

将军,人是很有用,他会飞,他会杀人,但它有一个缺点:他会思考。

世界上万物乃至人都有优缺点,蒲公英和兰花同样也是如此

蒲公英很强大,他们会接受文化的传承,可以很快的融入社会环境;他们的群体观念重,群体的力量是强大。但他们有一个缺点:没有创新

兰花很强大,他们会设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们渴望成长,求知欲重,可以做出很多创新。但他们有一个缺点:经常内耗

所谓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要通过「消失」来印证「存在」的某物。

过去终究只是一座仓库、一面镜子。

只有「未来」才能够战胜「现在」。

当我们把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放大,这个道理其实再明显不过——

主动锁国的人们,无法理解工业革命的日新月异;英勇的祖鲁战士,也终究无法战胜机枪的无情火舌。

当文明定格在某一刻时,它就会失去战胜未来的力量。


文化就是这种「定格」化的产物,人们习惯性的享受着这种重复带来的“安全感”。因为这会让他/她们感觉到「希望」是可以循环的。

而对兰花来说,他/她们有着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认知体系。他们习惯性的享受着认知体系成长带来的“满足感”。


因为这会让他/她们感觉到「希望」是可以创造的。

既然不喜欢现在的「环境」,那就去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



尾言


兰花理论至此结束了,兰花大概总人口的三成以上,且还在不断的增长中,因为兰花的体系和互联思维是遗传的。


兰花理论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认同自己,其次便是理解周围的兰花。


把人分为蒲公英和兰花的主要原因是,兰花和蒲公英之间很难理解对方,兰花和兰花之间容易理解对方。



(一)、兰花理论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可以得知兰花的本质是拥有一棵“天赋树”。


那么试想一下,树立这棵“天赋树”的目的是什么?


翻阅一下历史上的那些名人传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身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兰花特征。


通过上文中兰花天赋中的“副作用”,我们可以知道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兰花可以通过她/他是否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和注意力缺陷涣散障碍ADHD/多动症的特质来判断。


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特质的名人有:坦普·葛兰汀、爱因斯坦、莫扎特、比尔·盖茨、梵高、毕加索、托尔斯泰·列夫、牛顿、乔布斯.......等。


托尔斯泰·列夫。他是俄国一个著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伟大的道德思想家和社会改革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林娜》享誉全世界。但是他却因为考试不及格而被迫从大学退学。他的组织性特差,并且很难在一个主题上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  


坦普·葛兰汀:动物学家,身为知名的自闭症患者,她致力于宣导自闭症、并发明了Hug machine给过度敏感的人。她出生不久,母亲发现她的行为跟别的小孩不一样。后来得知她患有自闭症。


爱因斯坦:4岁还不能说话,9岁还没学会阅读。老师对他的评语:智力迟钝、社交能力差,永远沉浸在自己的白日梦中。


莫扎特:行为冲动,易分心,情绪容易失控,但是精力旺盛,富有创新精神。


还有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美国商界巨子卡什、法国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巴斯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爱德华哈利维尔、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天才发明家爱迪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等,都被后来的医生认为小时候患有不同程度多动症。


(二)、关于兰花社群


兰花倾向于一对一交流,对于群体或是团体有一定的疏理感。


起初我对兰花的“社群”只是抱着试试看看的态度,但随着社群内人数逐渐增多,我逐渐意识到了兰花的“拥抱同类”是种本能。


我们兰花社群宗旨是为:提出问题的人解决困难。同样我希望更多的是传递一种信念,我们没有错!


目前兰花社群为了维持良好的氛围,暂不公开。


近年来抑郁、社恐、敏感、等兰花有关特质的词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同时意味着兰花的问题日益突出,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兰花。

注释版在知乎的文章《致兰花》。


致兰花(下)—兰花的环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