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姗姗:从室内设计师到摩托车教官
摩托车运动对于女性而言有着特殊的意味,跨上铁骑,“飒”和“帅”都需要东西去支撑,这其中对女性挑战最大的便是绝对的力量——去控制,去平衡,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而就越野拉力赛来说,女骑手们更需要她们付出超强的耐力。在环塔拉力赛近20年的历史中,并不乏女性骑手,多数情况下,她们参与这项艰苦的比赛,并不是为了赢取奖杯,而是通过这一艰苦的过程来磨砺自己,发现和重新认识自己,这恰恰契合了长距离越野赛的特性和本质。

2023年环塔拉力赛有三名女性骑手(16号李艺斐、17号钟盛真、19号王姗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比赛已经过去了2个月,回到各自生活中的她们,谈起环塔中的自己,话里话外除了90后女孩率真的感性,又有对现实生活多维度的理解。


王姗姗是土生土长的新疆阿克苏人,小时候家里在国道边开了一个小卖部,有一天,一个骑着摩托车的人路过,来买水,车上还插着盖满了印章的旗子,王姗姗很感兴趣,那个人对她说:“中国很大,应该出去看看。”这句话让她记忆犹新,“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年,我九岁,如果那个人现在还骑摩托车,我想早晚会再遇见的。”
🏍🏍🏍🚩🚩🚩
可能是从那时起,“骑摩托车去看世界”——这个小小的火苗就在她心里燃烧。成长在公安局大院的她,从小就像男孩子一样,喜欢跟着爸爸去修车的地方,对机械非常感兴趣,加上新疆地域辽阔,13岁时,爸爸就教会了她骑摩托,还经常带着她去沙漠、戈壁追野兔。
很快到了上大学的年纪,王姗姗成为那一年阿克苏当地唯一的艺考生,去了成都念环境艺术专业。“我参加艺考不是因为成绩不好,纯粹是自己喜欢。”王姗姗喜欢骑摩托也喜欢画画,但在专业的选择上,家人明显会更支持学艺术,“哪个家长会愿意让一个女孩子去学修车,学机械。”

大学毕业她顺利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师,但是对摩托车、对机械的热爱从未褪去。直到2016年,她才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台摩托车。那时她在苏州,每天白天上班做着文艺的白领,到了晚上,哪怕加班到九十点钟,她也会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车绕着太湖骑上一圈儿,回到家已是凌晨一两点。“骑一圈太湖要260公里,我就一直骑一直骑,慢慢的发现自己的速度也变快了。”
2021年,她遇到了自己的恩师——猪狩圭助教练,猪狩圭助先生18岁就来到了中国,在复旦大学上学期间,就参加摩托车比赛,也拿了很多全国冠军,在摩托车界是颇有名气的一位日本友人。“他对车的理解,以及为人做事都有自己的标准,很低调,这个对我来说挺重要的,对我影响很大。”猪狩圭助教练也让王姗姗的人生在骑摩托车这件事上,找到了新的开悟。”

也是在2021年,王姗姗辞去了室内设计师的工作,转行做了摩托车教官。这样的身份转变在他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但在王姗姗看来是顺理成章,因为这么多年,她一直没有停止对摩托车的热爱,也一直在默默的练习,技术技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2023年环塔拉力赛来到了新疆阿克苏,作为一个在阿克苏长大的孩子,王姗姗报名参加了,这也是她第一次正式参加的全国性/国际性比赛。赛前因为改装的一辆踏板摩托车没有达到中汽联要求,没有通过车检,她险些没能参赛,还好阿克苏的朋友帮助她短时间内借到了一辆赛车,才过了车检。


那个儿时曾经在小卖部前,被一辆摩托车深深吸引的小女孩儿,现在终于跨越了重重阻碍,实现了自己的小小梦想。
而她的教练猪狩圭助先生也作为车队技师,来支援她跑环塔。因为是借的赛车,没有配件,所有比赛过程中要保证车不能坏。即便如此,车队里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对待这次环塔的比赛,每天晚上开会总结,并制定第二天的“作战方案”。第一次参加环塔,王姗姗也放平了心态,“今年主要就是把比赛的流程搞清楚,之前都太神秘了,不太懂。今年跑一遍下来,就通了。明年还会来!”


从一名小白车友到摩托车教官,再到赛场,王姗姗说自己会一直骑摩托,“我会一直跑,一直跑,跑到我儿子能参加环塔了,我还能做他的车队经理。”王姗姗笑着说。如今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她,非常鼓励儿子骑摩托车。“在中国,大概也就是我们这代开始,才会有父母觉得,摩托车是可以学、可以练的一个项目,以前大多数家长都是反对的。”
自己对摩托车的热爱,也让儿女耳濡目染。“他们看到妈妈为了参加环塔,天天跑步,锻炼身体,整个生活是积极向上的。“王姗姗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影响孩子,以身作则,让他们明白:“坚持做一件事,为了喜欢的事去努力,生活就会变得简单,幸福感会更高。”连她的小女儿现在也会做全麦三明治,还明确不要油炸,“对生活的改变都是很好的。“王姗姗满足地说道。
现在王姗姗已经开始酝酿明年参加环塔的车队架构,她一直相信,专注做一件事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是豁达的,永远不落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