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天堂得地狱——重温经典有感
求天堂得地狱
——重温经典有感
王照伦
1导言
这几天时间比较充裕。于是,随手把书桌上柏拉图的《理想国》拿在手里打开准备看一看是不是能在里面重新读出古希腊先知的一些新观点。同时,转过头去看着书架上的诸子百家想起了书脊里面的一些篇章中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于是就有了把先秦圣贤的主张和古希腊思想家的先见之明作个对比的冲动。然后,抬头看看屏幕上关于俄乌战争那些让人不忍卒视的血淋淋的画面以及画面下的撕裂的评论和中外对待侵略战争迥然不同的态度,不禁感慨万千生出一种今夕何夕的慨叹。

苏格拉底(图片来自网络)
是什么让很多中国人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或者说是什么阻止了很多中国人从来走不进现代文明之中?为什么一些中国人似乎像条件反射一样本能地拒绝普世价值?有些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能够让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究竟在哪里?想着想着头都大了。于是,合上《理想国》,尝试写一篇短文梳理一下思绪。只能是梳理,因为这4个问题也可以说是这4个课题(把每一个说清楚都要写一本大书)均能成为一篇博士论文的论点,显然一篇短文力有不逮。

孔子(图片来自网络)
2为什么会把天堂建成地狱
如果仔细想一想就不难看到,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事与愿违的事情在不断的重复发生,而许多人不以为意不认为是重复而认为是新生的东西无以复加的向往之,这一现象叫人十分费解。健忘,或者说健忘症,或许能从某种程度上解释这一匪夷所思的人类社会中的心理现象。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好了疮疤忘了痛。而许多人是疮疤还没有好就把痛给忽略掉了好像从来没有生过疮一样,如同刚刚吃了几天饱饭就把饥饿的滋味抛到了九霄云外让人看上去他好像从来没有挨过饿一样,致使许许多多灾难和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重复上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按照天堂的蓝图在地上去建设,建成之后却发现所建设的是一座地狱!

柏拉图(图片来自网络)
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 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借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德语:Sokrates,公元前469年一说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9年,希腊语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口说出了他理想之中的社会图景——充满正义的“理想国”。怎么才能建成让正义光顾每一个人的理想的国家或者说是理想的社会呢?柏拉图给出的答案是必须由哲学王做统治者——最高水平的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有可能是理想的国家。柏拉图认为,哲学王的统治是实现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的统治正义的实现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变成空中楼阁到头来是篮子打水一场空。他设定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充分必要条件,哲学王统治的合法性不在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与否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的统治具有自然正当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容置疑。最后柏拉图指出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要根据理想的模型来改造(注意,是“改造”!这个词人们特别是中国人太熟悉了——不仅是改造社会也改造人甚至是改造人的灵魂!)现实的城邦将之建设成为一个正义的国家——乌托邦(基于正义或自由概念而建构的理想社群形式)。

《理想国》柏拉图著(图片来自网络)
柏拉图没有考虑到或者根本不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如果哲学王犯了错误怎么办,也许在柏拉图的脑子里具有崇高智慧的哲学王是绝对不会犯错误的,在这里柏拉图把哲学王等同于上帝。而事实恰恰相反,古今中外的所有的哲学王都是罪恶滔天无恶不作的独裁者。不仅柏拉图在现实社会里没有找到他心目中的哲学王,相反,被柏拉图认为是哲学王或者说可能成为哲学王的独裁者3次差点杀死他。注意,是3次,谁说人不会犯两次相同的错误!有先知级智慧的柏拉图能3次犯同样的错误这一信息告诉世界的是人太聪明还是太愚蠢?
公元前387年约40岁的柏拉图接受僭主狄奥尼修斯一世的邀请,急匆匆赶赴远方的小城叙拉古。第一次的叙拉古之行柏拉图犹如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般口无遮拦口若悬河在僭主面前大肆鞭挞僭主政治制度的种种数不尽的弊端并抨击这种政治制度罄竹难书的罪恶。知识分子不识时务的天性冒犯了君主的王者天威导致龙颜大怒,因畏惧柏拉图如日中天的名声和柏拉图在人们心目中崇高的威望没有敢贸然杀死这位哲学家愤而将其驱逐出境。这是北辕适楚第一次。
狄奥尼修斯二世的姻兄仰慕柏拉图已久是柏拉图的铁杆“粉丝”,他主动为狄奥尼修斯二世和柏拉图牵线搭桥,写信告诉柏拉图狄奥尼修斯二世乐于接受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也迫切需要学习哲学非柏拉图不能执此教鞭,恳请柏拉图来叙拉古把狄奥尼修斯二世塑造成为哲学家和政治家合二而一的哲学王,用狄奥尼修斯二世之手将叙拉古建设成“理想国”。忘记前不久的死亡风险欣然前往旧地的柏拉图不仅没有把狄奥尼修斯二世变成人间的上帝更别说让他把叙拉古建成“理想国”了,狄奥尼修斯二世反而以莫须有的罪名差一点让柏拉图丢掉性命,一场突如其来的叙拉古内战让狄奥尼修斯二世没有来得及惩处柏拉图才让柏拉图匆忙逃离这块伤心之地躲过一劫。这是北辕适楚第二次。
公元前361年白发苍苍的老年柏拉图再一次像飞蛾扑火一样去叙拉古,他怀着什么样的心情重新走进这个两次差点要了他的命且注定会再次会让他失败的城邦人们不得而知。这次狄奥尼修斯二世全然没有了当年做学生时的顾忌对柏拉图肆无忌惮的进行傲慢无礼的羞辱和虐待,跟柏拉图学习了哲学之后不但没有让他贤明起来反而让他朝着最坏僭主的方向走得更远更加独断专制和无耻。狄奥尼修斯二世报答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方式竟然是丧心病狂的把柏拉图当作奴隶买给他人!在一个肮脏的港口柏拉图被他的另一个学生斐多用几个金币赎身,才使古希腊避免出现一个宽额头的奴隶少一个伟大的哲人这样的荒唐的闹剧上演。这是北辕适楚第三次。
先知般的柏拉图尚且如此,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芸芸众生苦苦盼望救世主并希望救世主赐予自己幸福美满的新生活的社会心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是,人们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望眼欲穿的期盼没有盼来什么救世主盼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活阎王!可怜的人类穷其毕生满怀希望建设的天堂变成地狱,循环往复似乎没有尽头。
3最优还是次优
翻开经典人们会看到,许许多多从十分良好的愿望出发沿着设计得似乎严丝合缝的路径走到尽头得到的却是最坏的结果,而以看上去并不完美无缺的逻辑为起点走下去到头来却得到了一个似乎是最不坏(不是最好)的结果。这样的悖论,不知道是上帝故意和人类开的玩笑还是人的欲望让事情走向了它的反面。
先说个在山东省平邑县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在一座山的一个比较偏僻幽暗的地方有个十分不起眼的从石头缝里冒出来的小泉子,每年从泉眼里会流出一调羹的金沙,每到夏天有个男子都会到泉边喝几口泉水顺便把金沙取走。有这一调羹金沙,加上其他的劳作收入,这个男子的日子过得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也相当滋润。几十年过后这个男子变成了耄耋老人再也无力来取金沙了,于是就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在山上放羊的一个青年人。这个青年人的日子因此大有起色,但他感觉这一调羹金沙似乎少了点,于是就用凿子把泉口凿大,此后这个泉再也没有金沙流出了。
人们看到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于是就设想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有的方案看上去十分美好而有的方案看着不够完美,实施美好的方案得到了很坏的结果,而实施并不完美的方案却得到了很不坏的结果。

墨翟(图片来自网络)
说说秦汉之后被官方和民间有意隐藏的而在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墨家,墨子的学说在当时是最显赫的学问之一,以致孟轲看着自己的被官方和民间冷落到几乎是无视程度的儒家学说感慨万千顾不上君子应该有的风度完全是气急败坏的破口大骂: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墨翟给出的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方案有兼爱等10个方面,而核心是《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和基督教博爱思想十分接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唯一的具有基督教文明韵味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彻底的平等思想和平民思想。但是,现实社会里的人们的想法千差万别,怎么才能让所有的人无差别的爱他人像爱自己一样呢?墨翟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尚同》。这也是墨子10大主张之一。什么是“尚同”呢?说白了就是统一思想!怎么统一思想呢?墨翟告诉人们:当一个家庭的思想不一致时要以家长的思想为家庭成员的思想任何家其他庭成员不能有异议,当一个村子的思想不一致时要以村长的思想为村民的思想任何其他村民不能有异议,当一个国家的思想不一致时要以国君的思想为国民的思想任何其他国民不能有异议,当天下人的思想不一致时要以天子的思想为天下人的思想任何其他天下人不能有异议。讲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了柏拉图理想国里哲学王的意味?你看,站在平民大众的立场上以平等为逻辑起点考虑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求来了一个独裁专制的可以控制一切并且拥有一切权力的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结果是让平民大众失去一切一无所有连大众自己也变成了王(天子)的财物和奴仆!
大家知道,儒家是讲等级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在这里,孔丘的君臣观和父子观并非要求后者对前者绝对臣服,而是更加强调君和父的责任及义务。君首先要像个君的样子臣才可以尽臣的本分,如果君没有君的样子臣也没有必要把君视为君: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臣怎么对待君完全取决于君如何对待臣。从上述原则中还可以推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下》:“国民是第一位的,国家是第二位的,国君是第三位的。”)”以及“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作君主的犯了很大的过错,作臣下的就要告诉君主,臣下告诉君主多次要改掉曾犯下的大过错,但是君主从来不听劝告,这样的话,作臣下的就可以让其他有贤明的人当君主。”这种思想颇有点现代民主宪政理念中的“弹劾”意味)之类的“民本思想”。先秦儒家由此发展出一套“仁政”学说——儒为帝王师、教君行仁政,君命来自“天意”,而“天意”非神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顺天应民”(《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之类的观点,强调的则是行政正义原则的重要性。如果历史进程不被打断,按原始儒家的这套民本思想自由发展下去,是不是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出一个与现代文明相容的政治思想文化体系亦未可知。
大家耳熟能详的在当代中国人心目中金光闪闪的法国大革命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于官方有意没有在中国的民众之中全面介绍法国大革命的方方面面致使许多中国人将其视之为灯塔而顶礼膜拜。高举自由平等博爱大旗的法国大革命随着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快就走向了它的反面让所谓的革命变成了一部巨大的绞肉机,大革命不停的将革命者吞噬,大革命变成了对自由平等博爱最大的剥夺和最大的破坏及最大的讽刺。法国大革命所暴露出来的十分血腥的狰狞面孔以及在法国大革命中所实施的极端恐怖的极权统治以及彻底的不人道反人类的本性,让人们见识了它的丑陋和阴暗及罪恶。但是,人类好像从来不长记性,在19世纪20世纪甚至21世纪里类似的所谓的大革命层出不穷一浪高过一浪人们像发了疯一样全身心地跳进这股毁灭自己的革命洪流之中而不能自拔。
4结语
不要试图代替上帝在地上建立天堂,因为天堂只能在天国里而在地上建立的所谓的天堂一定是人间地狱。
不要尝试在人世间寻找救世主或者明君及清官和圣人,要把自己的权力特别是那些不可渡让的权力和命运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上因为这是一个人之所以是人的充分必要条件。
不要把自己的灵魂交给别人即使这个别人在你看来长得十分像上帝的模样而实际上他恰恰是魔鬼,要在自然法的基础上按普世的蓝图搭建能够安顿自己心灵的家园。
不要为追求最优的完美无瑕的理想社会而去砸碎或者毁掉你眼中旧的并不完美的世界里的一切妄图在所谓的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按这幅图画建设一个崭新的世界,要想方设法融入世界主流社会成为世界文明的建设者不做毁灭者因为文明是一元的毁灭者只能毁灭毁灭者自己而世界文明则会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