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府·史籍整理《渤海国记》自叙,上篇·国统


pixiv ID: 56397826
最近画地图之余,也在整理一些史料,毕竟虽然现在我只画某小岛的地图,但也许以后也会尽可能涉猎其他方面,所以史料收集也不限于小岛,这篇民国黄维翰撰写的《渤海国记》,是我去年4月份左右用CCLUE 古文语言理解测评基准进行断句整理的,当时整理到中篇,后因电脑系统崩坏,故整理的文稿全部丢失,然而今天在吾同学Tsing Mei小姐姐的群文件里找到文稿,于是在今天对其中一些断句重新整理,并适当添加了一些注释(如公元纪年),发到专栏,供有需要者使用。

作者简介(摘编自百度,维基百科)
黄维翰(1867~1930),字申甫,号稼溪。江西省崇仁县连城乡舍头村人。清末、民国政治人物、学者。
清光绪二十年(1894)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候补直隶州知州。三十二(1906)年,随直隶总督袁世凯检阅北洋新军。三十三年,内阁协办大学士徐世昌总督东三省时,乃奏调黄维翰到沈阳,委为署(即署理,代理职务)陆军督练公所参议。不久,黑龙江巡抚又将其调任呼兰知府兼办呼兰税局。任职期间,黄维翰不顾个人安危,顶住压力,依法严惩肇事的沙俄,日本的侨民和教民,禁止国人出入日本浪人开设的赌馆, 毅然断绝鸦片,还有如拒洋人入境测量矿产、禁止外船在内河航行等,处理涉外事件不失国格人格,讲究策略,措施得当,“东北舆论,交相称许”,因政绩受到清廷嘉奖。
宣统二年(1910),调任署龙江府(府治在省城齐齐哈尔),兼省会警务公所总办。呼兰士民吁留不得,念其家境清贫,馈赠数千金,被他拒绝。离任时,送行者甚众,有的一直送到哈尔滨。到任后,他与民政司使赵渊通力合作,严厉打击赌博、吸食鸦片等劣行,措施有力,成果显著。时嫩江洪灾,他创办常平仓;饥民中流行鼠疫,他自任省城防疫会长,集中医务人员救治,使疫情及时得到控制。黄维翰再次受到清廷嘉奖。三年,他的房考师、顶头上司巡抚周树模的弟弟触犯警律,他依法给予惩处。周树模大怒,将他参劾罢官。
民国三年(1914年),应黑龙江督军朱子樵聘,黄维翰主持《黑龙江通志》纂修局务,纂修已停顿多年的《黑龙江通志》。不二年,修志因故又告中辍。黄复去北京,读书自遣。1919年,被聘为国史编纂处编纂主任。被礼制编纂会、国立编译馆和《东三省盐法新志》、《江西通志》、《吉林县志》诸局聘为编修。1929年,万福麟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重设黑龙江通志局,再聘他为纂修。黄维翰负责纂修《地理志》,仅成唐代的前部分,突而中风,延至次年6月,不治而殁。黄家家道窘困,无以成殓,龙江志局旧友涂子厚为之经理后事,并筹资送其家眷归里。
代表著作:《武昌起义纪事始末》1册,《黑水先民传》25卷,《蒙服志》1卷,《渤海国记》3卷,《呼兰府志》12卷,《吉林县志》目录1卷,《历代名人生年表》2卷,《稼溪诗草》4卷,《稼溪文存》2卷等。另有未完稿:《豫章姓系》、《江西历代地理志》、《江西疆域志》、《江西名人传略》、《豫章大事记》、《抚州先贤传略》等。
关于本书(摘自百度百科)
该书为作者晚年所撰,初稿完成于1929年。然修订尚未完成,作者已经离世,后由其友人鲍奉宽编辑成书。书中“再建国”一章有目无文。按原章已写就,后从黄氏之门生陈祗堂之言删去,而“别系其事迹于各篇下”,鲍奉宽辑书稿,仍存其目,并注明原委。据作者在该书自叙,有感于“东荒诸国”,“处僻陋有大国风,惟渤海耳”,乃撰《渤海国记》,“以示偏方霸国多历年所,盖亦有不拔之道云”。该书在征引史料方面,已较唐晏《渤海国志》广有增益,不唯中国史料,即如朝鲜史书、日本史书亦有征引,用黄氏自己的话,那就是“网罗群籍,旁及海外史”,故该书多有发明创见。如康王大嵩璘乃文王大钦茂之孙,即据日本史书得知,十四世王大玮瑎则从《唐会要》得知,凡此种种。另外,在“下篇”九章中首立“朝贡中国”、“交聘日本”、“比邻新罗”三章,界定并廓清了渤海国与中原唐王朝以及日本、新罗三者之间的关系,颇具见地。然而作者在引用朝鲜、日本史料等史料方面,却过多的引用了第二手资料,且未注重对原始资料的核对,所以导致了许多舛误。
目录
渤海國記自敘
渤海國記上篇
渤海國記中篇
渤海國記下篇
渤海國記跋
渤海國記校錄
以下全部公元纪年为本人所加,供读者参考。
此外,本书的最大特点为“网罗群籍,旁及海外史”(黄氏语),作者引用大量朝鲜史书,日本史书有关渤海资料,如海圆、黄义敦《朝鲜历史》,《日本史》(应为作者泛指自己所引用的日本史籍,根据索引内容,应包含日本的六国史,例如《续日本记》、《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等,以及江户时期的纪传体史书《日本史记》,特别是其中的《二百卅八列传第百六十五诸蕃七·渤海传》。必须说明的是,因作者在引用上述史料时,未注重对原始资料的核对,导致出现一些错误,特别是黄义敦《朝鲜历史》,“為朝鮮各學校之教本書”,(金毓黻语)(关于渤海国的一些记载颇不可信,例如关于渤海历代君主的称号(详见文末《渤海君主列表》)。关于本书错误的校正详见近代学者金毓黻《渤海國記校錄》。
《渤海国记》崇仁黄维翰申甫纂辑
渤海国记自叙
渤海位青、营二州间,汉于其西南陆置渤海郡,唐于其北陆建渤海国。海旁出为「勃」,作渤,非正文,然后世沿用之。渤海,唐东荒大国也,地方五千里,置五京,为府十五,为州六十,又二州各领县,数当倍蓰于州。始唐武后圣历二年己亥,讫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传世十五六,阅年二百二十有九。典章制度,规橅诸夏,何其蔚然文也。东荒诸国,魋结蛮夷,服土苴政教,不能变其国俗,自夫余以下皆然。处僻陋,有大国风,惟渤海耳。渤海宜有史,国既覆于契丹,史遂亡,契丹亦自安于夷者也。《唐志》太和中,幽州判官张建章有《渤海国记》三卷,王应麟《玉海》纪渤海事,转引祇一则,疑其书已亡。近世满洲震钧有《渤海国志》,朝鲜徐相雨有《渤海疆域考》。震氏取材隘,徐氏遗辽东地,各有得失焉。今网罗群籍,旁及海外史,为书三篇,仍名曰《渤海国记》,以示偏方霸国,多历年所,盖亦有不拔之道云。
己巳(1905年)夏五月,
崇仁黄维翰。
●渤海国记上篇(国统 种族 礼俗)
○国统
渤海者,肃慎之苗裔也。肃慎,唐虞旧国,北齐初犹与中国通,后乃更称靺鞨。肃慎朝贡中国,讫于北齐天保五年(552年)。癸癸:申未未:戌,靺鞨朝贡中国,始于北齐河清二年(563年),甲甲、癸戌、戌未,均见《册府元龟》。案:癸癸、甲未、未戌、甲甲、癸戌、戌未,相距凡九年。或曰肃慎、靺鞨,实一国,音转之讹也,《满洲源流考》。靺鞨部落凡数十,据有肃慎旧疆。隋、唐之际,复席卷那河南北地。粟末在那河南最强,有胜兵数千,数与高丽战争,后乃臣属之。唐高宗总章初,夷高丽为郡县,粟末内附。唐有高丽,粟末土地人民,而不能绥靖之也。阅三十年,而粟末勃兴,据高丽故地而王,号其国曰渤海。唐因授之。其传国世次,犹可考也。
震国公舍利乞乞仲象,《旧唐书》无,《新唐书》有。姓大氏,本粟末靺鞨。王溥《五代会要》:舍利官乞乞仲象,名震钧。《渤海国志》:舍利姓,至祚荣始称大氏。补注:宽按:震钧逊政后冠姓,更名唐晏。唐灭高丽,仲象内属,徙家营州。武后万岁通天年(696年),契丹降酋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妻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唐师北讨,仲象乃与靺鞨首领乞四比羽率高丽余众东走,分王高丽故地。武后封仲象为振国公,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俱赦其罪。比羽不受命。尽忠、万荣相继死,唐遣左玉钤卫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击斩乞四比羽。是时仲象已卒,子祚荣代领其众。徙营州,封振国公。二事旧书系之大祚荣,今从新书。振国:新书作「震国 」,今从《册府元龟》及旧书。分王高丽故地,从《五代会要》。李楷固东讨。《新书》未系年,旧书系之李尽忠死之下。案尽忠死于万岁通天年(696年)之十月,孙万荣破冀州、瀛州。明年(697年)三月,万荣又败清边道总管王孝杰十七万众于东峡石,进陷赵州。六月,万荣为其奴所杀。万荣未死时,幽、营道不通,楷固之兵无缘引而东。且楷固契丹将也,万荣死来降,狄仁杰请赦而用之。《新书·契丹传》:久视元年(700年),左玉钤卫将军李楷固讨契丹,破之,则其击斩乞四比羽,及为大祚荣所败,亦当在久视元年,决非万岁通天及神功圣历纪元时事,故系于尽忠、万荣相继死之后,而仍不敢系年,志慎也。
论曰:渤海以粟末部建国,粟末为靺鞨七部之一,其先则肃慎也,与高丽之出于夫余者,源异而流自别,五帝子孙,有降居大荒东北经者矣。罗泌《路史》:大庭氏之后有大氏,粟末,倘其苗裔欤?李尽忠之陷营州也,乞乞仲象、乞四比羽当预其谋,武后赦之,且爵以上公,欲离其交也。豪侠所居之国,辄为世轻重,与夫羁旅他邦,录录无所短长者异矣。
渤海太祖高王大祚荣,太祖之称,从海圆、黄义敦《朝鲜历史》。骁勇,善将兵,颇知书契。乞四比羽既死,祚荣引残痍遁去。唐将李楷固穷追,度天门岭以迫祚荣。祚荣因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楷固大败,脱身而还。时突厥骤强,数寇唐,奚及契丹咸附之。武后以渤海道远,未能讨。《五代会要》:圣历中称臣朝贡,新旧书未载,故不取。上距仲象东去营州仅五岁也。王之六年,唐中宗复辟(705年),遣侍御史张行岌来招慰,令遣子入侍。会契丹、突厥寇边,使不达。《册府元龟》卷一百七十一作「招慰靺鞨渤海郡王大祚荣」,疑是时高王已自称渤海王也。先是,唐于靺鞨地尝置渤海都督。十四年二月,唐先天二年(713年)二月也。玄宗遣郎将崔欣册王为渤海郡王,授左骁卫员外大将军,以所统州为忽汗州,领忽汗州都督。《五代会要》:唐中宗号渤海都曰忽汗州,封渤海郡王。疑中宗实有是命,使未达,故玄宗补加册命。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朝贡不绝。是年,遣王子入朝,二十年卒,时唐开元七年(719年)三月丁酉也。《旧书·玄宗纪》。六月丁卯,唐遣左监门率上柱国吴思谦摄鸿胪卿持节充使吊祭,赠王特进,赐物五百段。《册府元龟》:案:高王卒于开元七年三月丁酉,至六月丁卯,而唐遣使册立吊祭,相距四月,为日九十有余。凡后王册立于五月以前者,其嗣立均疑在前一年。国人谥曰高王。《新书》凡谥均据《新书》,《新书》无者则注所出。子武艺嗣。自高王以降,世袭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皆有唐诏册,其谥则国人为之,非唐命。
渤海武王大武艺,初封桂娄郡王,既嗣位,唐赐典册袭王,并所领如其父,又加左金吾卫大将军。《唐会要》、《日本史》均有此官,不审何年月所加。《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七又有九姓燕然都督一官。燕然,唐属朔方郡,今不取。改年仁安。《新书》。渤海新君嗣位,改年自武艺始。元年(720年),遣生徒六人入唐太学肄业。《玉海》。八月,唐册王嫡男大都利行为桂娄郡王。《旧书》。九月,唐遣左骁卫郎将、摄郎中张越来告讨奚及契丹,以背恩义也。六年(725年),使弟大昌勃价朝于唐。七年(726年),使嫡男大都利行朝,均留宿卫。八年,唐封大昌勃价襄平县开国男,遣归国,并降书劳王,赐彩练百匹。《册府元龟》。是年,遣宁远将军郎将高仁义聘于日本。《日本史》。九年(728年)四月,大都利行卒,唐以其丧来归。十年(729年),使弟大胡雅、大琳相继入朝,唐留宿卫。十一(730年)年,使弟大郎雅入唐贺正。五月,又遣使献海豹皮五、貂鼠皮三、马瑙杯一、马三十一匹。十二年(731年),两遣使朝。《册府元龟》。先是,唐置军府于黑水,靺鞨王怒黑水请唐官而不先告也,使母弟大门艺将兵击之。门艺谏,不听,惧祸奔唐。王请门艺于唐,使归即戮,不获,乃与唐绝。语具人物篇。十三年(732年)九月,大将张文休浮海攻唐登州、莱州,杀唐登州刺史韦俊。《册府元龟》作开元二十一年,今从新、旧书。进至马都山,唐将乌承玼窒要路,堑以大石,亘四百里,师不得进,乃还。《新书》乌承玼传系其事于武艺刺客入东都之下,无攻登、莱文。韩愈《乌氏庙碑》:渤海扰海上,为得其实。词从新书,叙次则从韩文。唐命左领军将军葛福顺,《旧书》本纪作「盖福顺」,今从《通鉴》。援登州。明年(733年),又遣大门艺发幽州兵,太常卿金思兰发新罗兵,分道击我。属山阻寒冻,雪深丈余,士卒死者过半,各引退。《旧书》未系年,今从《唐会要》。
十七年(736年),遣弟大蕃及李尽彦先后入朝。唐主玄宗敕曰:「卿于昆季之间,自相忿阋,门艺穷而归我,安得不容?然处之西陲,为卿之故,亦云不失,颇谓得所。何则?卿地虽海曲,常习华风,至如兄友弟悌,岂待训习?骨肉情深,自所不忍。门艺纵有过恶,亦合容其改修。卿遂请取东归,拟肆屠戮。朕教天下以孝友,岂复忍闻此事?诚惜卿名行,岂保护逃亡。卿不知国恩,遂尔背德,所恃者远,非能有他。朕比年含容,优恤中土,所未命将,事亦时有。卿能悔过输诚,转祸为福,言则似顺,意尚执迷,请杀门艺,然后归国,是何言也!观卿表状,亦有忠诚,可熟思之,不容易尔。今使内使往,宣谕朕意,一一并具口述。使人李尽彦,朕亦亲有处分,皆所知之。秋冷,卿及衙门首领百姓平安好,并遣崔寻挹同往。」书指不多,及集贤院学士张九龄之词也,《张曲江集》。 十八年(737年)八月,使大首领多蒙固朝,送还没蕃。唐人又尝请缚送突厥使者,以示忠诚,唐主俱报之以书。书具《朝贡中国篇》。是年薨,时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也。武王卒年,《旧书·玄宗纪》作开元二十六年,《渤海传》作二十五年,《册府元龟》作二十年,《通鉴》作二十六年八月辛巳。今从《旧书·渤海传》。谥武王,葬西京。震钧《渤海国志》:光绪中,有人于兴京发地得砖,乃渤海王大武艺墓砖。余曾得其拓本,系阳文隶书,有「渤海大兴某年字。武王,盖葬西京也。 」王好用兵,斥大土宇,东北诸夷具臣之。子钦茂嗣。
渤海文王大钦茂嗣位,唐遣内侍段守简如渤海,册王为渤海郡王,仍嗣其父为左骁卫大将军,一作左金吾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旧书》。敕曰:念卿亡父,素励诚节,与善无征,奄至殂谢,兴言求往,轸念良深。卿是长男,当袭父位,宜全忠孝,以继前踪。今故遣使持节册命,兼申吊祭。册命文曰:「于戏!王者宅中,守在海外,必立藩长,以宁遐荒。咨尔故渤海郡王嫡子大钦茂,代承绪业,早闻才干。昔在尔考,忠于国家,爰逮尔躬,当兹负荷。岂惟立嫡,亦乃择贤,休问可嘉,宠章宜及。是用命尔为渤海郡王。尔往钦哉!永为藩屏,长保忠信,效节本朝,作范《殊》俗,可不美欤!」《唐玄宗文集》。王拜命,大赦境内。改年大兴,遣使随唐册命使入朝,贡貂鼠皮千张、干文鱼百口。《册府元龟》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事在年闰八月。又遣使赴唐写《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唐会要》事在开元二十六年六月。自是数遣诸生入唐就学,并通好新罗《朝鲜历史》。日本入唐大使平群、广成自登州来,假道归国,王遣若忽州疑都督、忠武将军胥要德、云麾将军已珍蒙等护行,且聘焉,修旧好也。二年(739年),遣优福子入唐谢恩。唐授王特进、太子詹事,《唐会要》作天宝中,故系于此。日本使大伴犬养来报聘,寻遣内雄等来学,《日本史》作学问音声。三年(740年),唐以平卢节度使领押渤海、黑水两蕃使。《新书方镇表》
十八年(755年),徙都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忽汗河之东。《新书》作天宝末,故系于此。唐安禄山以范阳叛。十九年(756年),平卢留后徐归道遣果毅都尉行柳城县兼四府经略判官张元涧来乞师。王疑有奸,留元涧不遣。已而归道鸩杀节度使刘正臣于北平,叛附禄山。安东都护王玄志讨归道,斩之。唐授玄志平卢节度使。
二十一年(758年),玄志遣将军王进义来乞师,且告国事,始知肃宗还西京,迎太上皇于蜀,因遣使朝于唐。《日本史·唐传》。王玄志见《旧书》《侯希逸传》。刘正臣见新、旧书《刘悟传》。正臣,悟之大父也。《旧书》不言正臣之死,《新书》言袭范阳,不克死。合《日本史》观之,则正臣忠于唐,不附于禄山者也。日本使小野田守来聘。二十二年(759年),遣辅国将军、木底州刺史兵署少正杨承庆答之。二十三(760年)年,遣杨芳度入唐贺正,并送日本使高元度于唐,迎入唐大使藤原清河归国,《日本史》。二十五年(762年),唐以渤海为国,册王为渤海国王,进检校太尉。《唐会要》大历中累拜司空太尉,《新书》则系于进封国之下,今从之。二十八年(765年),唐以淄青节度押新罗、渤海两蕃使。《新书·方镇表》案:平卢军本治营州,自上元二年(675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引兵保青州,因号淄青平卢节度。安史之乱,平卢道不通,渤海朝贡皆道青州,与新罗同,故改置领蕃使。凡蕃使至青州以闻,敕许入京,乃遣官领以行。三十五年(772),遣青绶大夫壹万福聘于日本。三十六年(773),闰十一月,质唐王子,盗修龙衮。事觉,辞曰:「慕中华文物。唐代宗矜而舍之。」《册府元龟》卷四十一。三十九年(776),遣献可大夫、司宾少令、开国男史都蒙贺日本王登基,并吊王妃之丧。《日本史》日本光仁帝即位七年矣,渤海两遣使通好,至此乃贺登极,理不可晓。日本废后井上内亲王以先一年卒。王妃之丧,疑指废后言。四十年正月,献日本舞女十一人及方物于唐《旧书》。四十二年(779)正月,唐德宗即位。闰五月,诏罢我国及新罗岁贡鹰鹞,既至者,所在放之。《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八,四十九(786)年,东南徙都东京。《新书》:贞元时,《朝鲜上世史》:贞元二年(786)。五十四年(791),遣使大常靖朝,又遣王子大贞翰入宿卫。五十七(794)年,王子大清允朝。王事唐谨,频遣使朝献,或闲岁一往,或岁二三往《旧书》。是年三月四日薨。《新书》叙钦茂事,至贞元时徙东京止,《旧书》叙至贞元十年(794)正月王子大清允来朝止。卒之月日俱未详。今从《日本史·大嵩璘·遗日皇书》。时唐德宗贞元十年也。谥曰文王。王偃武修文,国境太平,人民讴歌之,《朝鲜历史》。嫡子宏临早死,族弟元义立《新书》。
论曰:渤海建国,高王荒之,武王疆之,疑至文王钦茂始康之也。先时朝于唐者,有拂涅、越喜、铁利、靺鞨诸称,钦茂之世无之,则府州之制立也。先时朝于唐者称首领,或称大首领,钦茂之世则称使,或署官,则秩官之制立也。王者之制,莫大于体国经野,设官分职。钦茂享国历年,多能法诸夏以新其国,国人谥之曰:「文,其以此夫。」渤海王大元义,《旧书》、《册府元龟》均无,《新书》有。以文王钦茂族弟继立,猜虐,国人弑之,推文王之孙华玙为王。《新书》:元羲,羲义立一岁,被弑。《朝鲜历史·渤海王统表》作国人废之,不言立一岁。渤海成王大华玙,《旧书》、《册府元龟》均无。《新书》有。文王钦茂之孙,父宏临早死,既嗣位,复还都上京,改年中兴,数月薨,谥曰成王。弟嵩璘嗣。《新书》华玙在位久暂无文,今从《朝鲜历史·渤海王统表》。
论曰:文王丧嫡子,诸孙华玙、嵩璘具在,元义以族弟主国,何欤?文王薨于甲戌岁三月,唐以乙亥岁二月册嵩璘为王。嵩璘嗣立之岁,即文王薨之岁,乃中间有元义、华玙二代,华玙复徙上京,又何其多故而举嬴也?且嵩璘贻日皇书,既称缓告而未质言之,可疑滋甚。故存元义、华玙之名,而刊其年,以俟后之君子考正焉。
渤海康王大嵩璘,文王钦茂孙也。嵩璘,《新书》作「嵩邻」,《旧书·德宗纪》作「嵩」,本传作「嵩璘」,今从《旧书》本传暨《册府元龟》、《日本史》作「钦茂孙」,《旧书》作「钦茂子」,《新书》作「钦茂少子」,《日本史》嵩璘启称文王为祖,大行大王,自称孤孙,文义甚明,故从之。既嗣立,改元正历。元年(794)乙亥,二月乙卯,唐遣内常侍殷志瞻册王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旧书·德宗纪》、《玉海》引《唐实录》作贞元十一年二月乙丑册命。案:乙卯在二月中旬,乙丑在二月下旬。《新书》作右骁卫大将军。遣廷谏大夫、工部郎中吕定琳聘于日本。告丧,告即位也。凡国王之丧,嗣王遣使告哀,告嗣位于天子及邻国,礼也。王以祖钦茂,唐宝应初进封渤海国王,而已所授仍为郡王,遣使叙理。四年(797)三月,唐册命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进封渤海国王。案:钦茂开元中袭父位为郡王,宝应元年(762),进封国王。及嵩璘袭位,但授郡王、将军而已。嵩璘遣使叙理,重在郡王、国王之别,再加册命者,进之为国王也。而新、旧书与《唐会要》均作进封渤海郡王,仍为郡王,不得言进封。今从《册府元龟》。日本遣使来聘,并敕能登国建客院,礼接渤海使《日本史》。十一(804)年五月,唐加王金紫光禄大夫、捡校司徒,加金紫光禄大夫,从旧书本传。加捡校司徒,从《旧书·顺宗纪》及《册府元龟》。明年(805)十月,进王检校太尉。《旧书》。王承文王之后,文弱不自振,谨职贡于中国,亦善事日本。十三三:四年薨,时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也。按《册府元龟》继袭门元和四年嵩璘卒,封册门又云:「元和四年正月,以嵩璘男元瑜为渤海国王」,与旧书同,今从其同者,故作「薨于元和三年」谥康王。子元瑜嗣。
渤海定王大元瑜嗣立,改年永德元年(809)正月,唐遣中官元文正为吊祭册立使,授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依前渤海国王。《唐会要》,元瑜册命在元和元年(806),今从《旧书》及《册府元龟》。秋七月,日本使林东人来。使高才南朝于唐,二年,又使王子大延真朝,四年薨,时元和七年(812)也。谥定王。弟言义立。
渤海僖王大言义,定王长弟也。定王薨,权知国务,改年朱雀元年(813)正月庚午,唐遣内侍李重旻册为渤海国王,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领忽汗州都督。《旧书·宪宗纪》。使王子朝。二年(814),使高进礼朝,进金银佛像各一。高进礼以元和九年正月至唐,当为客岁所遗,故系于王之二年。三年(815)再朝,四年薨,时元和十一(816)年也。《新书》有言义弟明忠一代,故系言义之薨于是年。谥僖王。弟明忠嗣。
渤海简王大明忠《旧书》、《册府元龟》均无。《新书》有。改年太始,立一岁薨。《朝鲜历史》立半年卒,今从《新书》。谥简王。从父仁秀知国务,《新书》。
渤海宣王大仁秀,高王祚荣弟野勃之四世孙也。明忠薨,以权知国务嗣立,遣使李继常等朝于唐,且告哀。《旧书》渤海告哀于唐始此。前后各王无文,史略之。蕃王卒,遣使告哀天子,天子遣使吊祭,而册立其嗣王,礼也。改年建兴。元年(818)戊戌。五月辛丑,唐授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册为渤海国王。《册府元龟》:册命在元和十三年四月,今从《旧书·宪宗纪》作十三年五月。二年(819),使李承英聘于日本,《日本史》。三年闰正月,唐加王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七月,唐分淄、青、齐、登、莱五州为平卢军,以平卢节度,仍押新罗、渤海两蕃使。《旧书·穆宗纪》及《薛嵩传》。六(823)年,遣大聪睿五十人入唐,备宿卫。王在位,朝贡于唐者十,聘日本者六。自康王大嵩璘以来,狃于文治,国势衰弱。王南畧新罗,北讨海北诸国,开拓境宇,号称中兴。《唐书》:仁秀讨伐海北萧国,开大境宇。《辽史 地理志》:唐元和中,渤海大仁秀南定新罗,北畧诸部,开置郡县。黄义敦《朝鲜历史》:大仁秀南畧新罗边境,北灭越喜、虞娄、铁利、率宾、拂涅诸国,又逾黑水,埽平海北诸部,国势中兴。今约三书文意为之。十三(830)年庚戌薨,时唐文宗太和四年也《新书》。谥宣王,孙彝震嗣。
渤海王大彝震,宣王大仁秀孙也。父德新,蚤死。宣王薨,王以权知国务嗣位,改年咸和。渤海新君未逾年,改年自彝震始也。《新书》:彝震立,改年咸和。明年,加册命。二年(831)正月己丑,唐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册为渤海国王,《旧书》。王改建宫阙,拟唐制,《辽史·地理志》。三年(832),遣王子大明俊朝唐。唐使内养王宗禹归国,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旧书·文宗纪》,案:王宗禹当即册命使也。四年(833)正月,同中书右平章事高宝英朝唐,谢册命,并遣学生入学。先遣学生,事业稍成,请准递乘归本国。唐帝从之。《册府元龟》。寻遣王子大昌辉等朝于唐,年无考。文宗与王书曰:「敕渤海王大彝震、王子大昌辉等,自省表陈贺,并进奉事。具悉。卿代袭忠贞,器资仁厚,遵礼义而封部仁乐,持法度而渤海晏宁。远慕华风,聿修诚节。梯航万里,任土之贡献俱来,夙夜一心,朝天之礼仪克备。龙庭必会,鳀域何遥。言念嘉猷,岂忘寤叹。勉弘教义,常奉恩荣。今因王子大昌辉等回国,赐卿及信物,至宜领之。妃及副王、长史、平章事各有赐物,具如别录。」《封敖集》。十一(840)年,遣使如唐,贡火玉三斗及松风石,寻又贡马瑙樻、紫瓷盆,皆珍物也。具物产篇。火玉、松风石,武宗会昌元年贡,贡马瑙樻、紫瓷盆,亦武宗时事。新、旧书、册府元龟皆逸之,今从苏鹗杜阳杂编。惟原文。火玉、松风石俱夫余国所贡,并注云:夫余,见汉东夷传。夫余是时寔属渤海也,故改作渤海。二十八年(857)丁丑薨,时唐玄玄:宣 宗大中十一年(857)也,谥无考。弟虔晃嗣立。
渤海王大虔晃,《册府元龟》无。《旧书本传》无。《宣宗纪》有。《新书本传》有。以王彝震弟权知国务嗣立,改年未详。元年(857)二月,唐授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册为渤海国王。《旧书宣宗纪》。王于咸通中三朝献,《新书》有咸通中三朝献之文,不言虔晃也。又再通使日本,十二年(871)卒,《朝鲜史·年表》。时懿宗咸通十年也。谥无考。
渤海景王大玄锡,《旧书》、《册府元龟》无,《新书》、《日本史》、《朝鲜历史》有景王谥,从《朝鲜历史·年表》。继王虔晃嗣立,疑虔晃孙也。《日本史》,玄锡启有继先祖遗烈语。改年未详。《朝鲜史年表》:元年(871)庚寅。二年(872)遣政堂省左允杨成规聘于日本。四年,入唐贺平徐州使崔宗佐自日本放还。《日本史》。案,《通鉴》:唐庞勋据徐州叛,咸通十年己丑八月平之。渤海贺使癸巳岁漂至日本,上距平徐州四年矣。十三(883)年,壬寅,遣文籍院少监裴颋聘于日本。颋高才有风仪,日皇礼敬之,异于他使。具人物篇。二十二年(891),新罗弓裔叛,略北原东部十余郡县。自是渤海东南边事日棘,王之所以固其圉者,史无明文也。卒年未详,谥景王,《朝鲜史·年表》在位三十一年庚申,则为唐昭宗光化三年(900)也。
(注:因大諲撰时期关于渤海的史事记载语焉不详,网友“窝窝乡蛮大人”的《东亚年号纪年表》初版亦未载大虔晃以后渤海纪年,以下本人添加公元纪年也许存在冲突,以阿保机926年灭渤海为准。)
渤海哀王大諲撰,新旧书均无。《册府元龟》、《五代会要》、《辽史》、《日本史》有。继大玮瑎嗣王,未审玮瑎亲疏属改年未详。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始见,《册府元龟》。《朝鲜史·年表》谓嗣立于唐昭宗改元天复之岁,则是元年(907)太岁辛酉也。王庸暗,统御失宜,不能理其国。初嗣位,遣使如新罗修好,《五代会要》。契丹夷离厪、辖底挈其二子来奔,寻复亡去。《辽史》。于时阿保机为契丹大迭烈府夷离厪专征讨,数侵我西南边。《辽史·天祚纪》:太祖攻东京,力战二十余年,乃得之。王寂《辽东行部志》:契丹与渤海血战数十年,乃灭其国。大諲撰嗣位时即被兵,故系于此。四年(904),新罗弓裔称帝。五年,弓裔攻我南鄙,边将尹喧以鹘岩城附之。王怒,使将军达姑狄盛兵攻新罗、登州,大败,丧其师。边将高子罗复叛,《朝鲜历史》。自是失鸭渌江以南地。七年(907),阿保机称帝,陷我铁利府及东平寨。《辽史·食货志》作神册初,以长城之役证之,为阿保机称帝初年事也,故系于此。改东平寨曰镇东军。《辽史·地理志》。四月,唐朱温建国号曰梁,改元开平。八年(905),契丹筑长城于镇东海口。《辽史·太祖纪》。王遣使聘于梁。十八(918)年,遣使聘于契丹。契丹陷我显德、东平二府,改显德为辽阳府,东平为辽州。《辽史·地理志》:太祖伐渤海,先破东平府。《本纪》:神册三年,幸辽阳故城,故均系于是年。
十九年(919),契丹修辽阳府以逼我。二十三(923)年十月,晋王李存勖灭梁,建国号曰唐。二十四(924),遣王子大禹谟、王侄大元让相继聘于唐,袭杀契丹辽州刺史张秀实。二十五年(925),契丹攻我辽东,无功而还。二十六(926)年闰十二月,契丹主阿保机大举入寇,围我扶余府城。二十七年(926)丁亥正月二日庚申,扶余城陷,守将死之。王使老相赴援,途遇契丹安端、萧阿古只先锋,骑兵败绩,上京被围。明日,契丹主驻军城南,王素服稾索牵牛,率僚属三百人出降。阿保机优礼释之。寻遣近侍康末怛十三人入城索兵器,为逻卒所戕。阿保机复攻城,城陷,王请罪马前,阿保机以兵卫王及族属以出,更渤海为东丹国,忽汗城曰天福城。册其长子倍为人皇王镇之。渤海诸府州有拒命者,次第平定。秋七月,遂迁王族于临潢,筑城居之。赐王名曰乌鲁古,王之妃曰阿里只。《辽史·太祖纪》。乌鲁古阿里只者,阿保机与后述律氏受王降时所乘二马名也,因以为王夫妇名。《辽史·语解》。卒年无考,谥哀王。《朝鲜史年表》。
论曰:渤海世次,新旧《唐书》、《册府元龟》异文。大玮瑎一世,惟见《唐会要》,他书俱阙。自乞乞仲象迄大諲撰,盖传十有六世矣。唐代诸蕃,莫强于突厥、回鹘、吐蕃,历年久远,莫过于契丹。然世次湮灭,多内乱,分崩离析。渤海国于忽汗海,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未闻有冒顿、五单于纂弑争立已事。虽夷狄也,吾欲进之于中国矣。
附录:
本人依据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整理合并的渤海君主表。
渤海君主谥号仅为“X王”,无帝号。其中的“庙号”,“谥号”均系伪书《桓檀古记·大震国本纪》依据《太白逸史》杜撰,置于表内仅供使用者参考,辩误。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就点个关注吧,不定时更新古籍数字化整理以及本人所绘地图。

致谢
感谢吾同学@在下星影哒,封面的AI图为ta提供。
感谢吾同学Tsing Mei,因为ta的群,我才得以保存这篇文章的草稿。
感谢吾好友@无影TEL,他大概不知道,封面图的渤海南界是我描的他的图。(心虚)
感谢坤舆府,就是标题上那个神秘组织。
感谢二小姐芙兰朵露·斯卡蕾特,因为她真的非常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