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极拳最重要的是“松”、松的关键是“心气放松”

2023-01-17 09:39 作者:太极拳养生推手  | 我要投稿

松是功夫,两人对垒,谁松谁赢,一层松一层功,松无止境,功夫无止境。刘金印先生在其整理的《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中说“松是练太极拳最基本的功夫,只有松了,才能散、通、空,才能逐步掌握知己之功,增强内气,有利于养生;只有松了,才能得太极劲儿,把自己的神意气输送到对方体内,才能招术结合,以术胜人,有利于增长技击功夫。如果缺少松的功夫,无论练技击或养生,虽然练习多年,也难于提高”。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记载:杨澄甫每日必重复说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过来则说“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陈田良教弟子摸手说的最多的也是“松”“还不够松”“再放松点就更好了”“关键是心气放松”。许多太极拳宗师都传有松功。汪传杨式太极拳的知己之功概括为“松散通空”。

汪传杨式太极拳强调“发劲是一松,不是一紧。劲发出去后,什么都没有了,对方还击,没有着落,找不到着力点”“发劲儿,要放松,重要的是心气放松”。陈田良张海松编著的《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心法探秘》书中说“开合就是发劲,合是心中一紧,开是心中一松。自己身上关节一合,对正,向外一松,放出去。反过来劲合在身上,看着好像挺整,其实是憋在身上,出不去。”“练拳时要着意体会这个‘发劲是松出去的,不是丹田一紧’。丹田一较劲,如果对方的劲儿顶上,那就会伤了自己的”。

松是条件,只有做到了松、做到了散,才能达到通、才能达到空。为了达到松、达到通,汪传杨式太极拳在拳架姿势上要求五指漏风窝心掌,拳不要握紧,拳心要留有余隙,勾手指尖自然下垂捏拢,开胸阔背,松肩张肘,鼓腕不坐腕、平腕不折腕,松腰松胯,双脚平踏要如履薄冰,涌泉穴与地相吻,重心在二四点变化、脊椎和尾闾要在一条垂线上等等。强调心气要放松,全身各处关节和肌肉、皮肤、毛发都要放松,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师父陈田良老师,经常让我摸他的胳膊,有时感觉像一只挂在那的没有任何重量的干枯朽木,轻飘飘的,但老师一说有了,我马上就被发出去了。有时摸陈师胳膊,又沉甸甸抬不起来,陈老师说这是松。陈老师讲松有时拿淘气的小孩哭着要家长买糖葫芦,抱着大人胳膊不走打提溜做例子。据陈师说有一次他和人推手,全身放松,前脚虚提,把全身重量全松给了对方,对方一会便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2013年时,师姐汪冰冰曾教我松,抓着我的手像抖绳子一样抖我胳膊。无独有偶,在天坛公园,一位老师也像汪师姐一样抖我胳膊,抖了几下后,让我指他,果然劲就出去了。

师父陈田良老师反复强调的“心气放松”,我理解是找到一种松的状态和保持这种松的状态,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找这个松的状态的。这种状态就是一件紧张工作干完后,说一句“终于干完了”后的那种状态,是第一时间得知孩子被大学录取后“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的状态,保持这种状态就是“心气放松”。李雅轩说“未从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摈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应该也是说的心气放松。对于身体放松除按照汪传杨式太极拳的身形手势外,想象自己是一个串成一串的纸片,从下往上松时,想象自己身体像叠在一起的纸片被从上边掂起,一个一个的起来成为纸片串。从上往下放松时,想象纸片一个一个地又叠了回去。想象自己是一朵日开夜合的喇叭花,腰胯以上是喇叭花身,腰胯以下是为花输送营养的花梗。打拳时开则花开(开得很大),合则花合(合向中心),由于花是向上开放,花蒂在下面,容易做到气不上浮,达到松沉效果。

关于松的方法,汪永泉语录中有“全身放松”“要从上向下松,再从下向上松”“要全过程放松”等的松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本文不再赘述。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刘金印先生整理的《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和陈田良张海松编著《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心法探秘》两书。


太极拳最重要的是“松”、松的关键是“心气放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