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播客谈起

2023-04-02 23:26 作者:遂昌  | 我要投稿

发现播客这东西的契机已经记不清了,但听得第一个节目记得很清楚,《跳岛》,然后从后往前把每期都补完。

之后出一期听一期,直到现在,成了例行公事。

那时候的我正逐渐厌恶《得到》,对那种从标题就直白的知识贩售满心嫌弃,发现播客,仿佛发现了一片空气清新的新大陆。

我感觉每一个声音都悦耳动听且富有特点,无论男女,所言所论又具备思考、角度独特、含有深度,更是让我感到精神愉悦,以至于对个别尤为偏好的女男主播,会在脑海里侧写一个不合实际的形象,颜值舒心,富有智识的光晕。

那时候利用上下班通勤等一切时间听播客的我,大概料想不到我如今会给播客下这样一个个人的定义:一种被动获取智识生活的低成本手段,如同一场价格适宜的精神SPA。

说它被动,是相对阅读而言。阅读是主动的,文字会经由个人的理解在脑海里变成一种声音。而播客把这个声音直接给你了,而且往往还不止一人,更热闹些,也更不需思考些。

说它低成本,是相对视频形式。听播客的时候,眼睛是解放的,身体是可以移动的,你可以去做其他不用听的事情,于是时间这个对任何人来讲都是最珍贵的成本,得以复用。

这种认识无疑是一种偏见,基于我的个人体验。

我很少听那种音乐类播客,这种节目听上去,要么只是单纯的背景音,要么和电台广播里不知为何总带有某种港台情调的音乐节目别无二致。

我听得最多的是那种泛文化类的播客,无论是天南地北的综合类,还是专注于图书、电影、动漫、历史、旅游等某个垂直领域的专精类。

听那些主播一个人谈,两个人谈,一群人谈。

这种谈话是我日常生活所不具备的,谈及的那些宏大议题、社会理论、观察思考,是我不会与日常生活里他人所交流的。

简言之,是我所没有的。

节目听多了,就会去甄别,这其中固然要考虑水平的高低,更多的则是出于对节目气质的考量。

对于那些进入“收藏”的节目,我最初有一股雄心,要和第一个节目一样,听完它的每一期。

这种愿望很就被证明不切实际,在第二个节目的时候我就选择了放弃。

现在回想,内容太多听不完并非真实原因,因为听的速度无论如何是比出节目的速度快的。

最直接的原因是一种被追赶的焦虑,过多时间和精力被投入其中,影响到了我的平常生活。

而这种追赶的背后,是对主播及播客所呈现的、充沛智识生活的向往。

我所没有的,我想要有,这才是根本原因。

可听再多的播客,也无法获得那种智识生活,就好像做再多次的SPA,也无法得到健康的保证。这是我如今得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我而言,相当于对播客进行了一次祛魅。

大多数的播客说到底是一种独异性商品,贩卖的就是由文艺活动、社科问题、对谈形式、主播面貌等杂糅成的智识体验,与那些贩卖旅途美好的vlog别无二致。

主播们或多或少有文化产业的背景,是“现在出书比以前容易多了的”一群人,智识生活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天然一部分,我的日常与他们截然不同,至少现在是这样。

播客是截取他们这一部分日常所制作的节目,经过了剪辑和包装,并不是这个主播的全部面貌。因此,并不存在一种完全只有智识体验的生活。

想明白了这些,现在我听播客的态度十分平和。会在开车或者骑车的通勤路上听,作为一种调剂,但不去花时间去追哪个节目、想象哪个主播。

而对智识生活的向往变得更加强烈了些,需要更多行动力来支撑。要投入更多成本,尤其是时间,主动去思考和创作。

确实,与其一味让别人给你做SPA,不如自己多运动。

从播客谈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