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孟浩然其人

2020-10-18 11:00 作者:春日之酒  | 我要投稿

孟浩然早年求隐:

1.因为他自己本来的性格是比较喜欢放旷的。

2.他的故乡——襄阳山水很美,隐逸的风气很盛。(《夜归鹿门歌》)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赏析】万山是襄阳附近的一座山。他说我登上万山向北望去,看见的是对面的山峦在茫茫白云中若隐若现,此番景象令我们这些隐居的人自然而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愉悦之情。我看到山这么美于是就想爬上去;当我在爬山地时候我的心仿佛也随着那雁一齐在天上飞翔。暮色降临,我的愁绪也不由随之而来,这感发是秋天引起的。有时我看见在村外劳动的人回来了,他们走累了就在渡头上歇一歇。我因为站得高远,所以天边的树在我的视野中矮小得就像荠菜一样,江边的河州就好像圆圆的月亮。最后对张五说,你什么时候带着酒来啊,这样到了重阳节我们就可以在这美好的自然之景中一醉方休了。

所以,从他早年写的诗中可以看到他有一种悠然的情趣,所以他选择隐居生活,更与他放旷自然的天性有关。

【他人的评价】

王士源是这样叙写孟浩然的:

骨貌淑清,风神散朗

骨:人的风骨精神,是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一个人整体上的风度

貌:外在的形象

淑:美善的意思,不仅是形体之美,而是一种品格之美表现出来的美好,是美与善的结合

清:清秀而不落尘俗的样子

散:不受拘束、潇洒自然的样子

朗:光明磊落

从这两句评价可以看出,孟浩然不管是内在的骨还是外在的貌,都给人一种潇洒自然,不落尘俗的印象。

为文: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故或迟。

写文章不是为了追求仕途,而是有感而发,不是写诗很多很快的那类人。

交游: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故常贫

孟浩然交朋友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任凭自己天性的自然,所以他游来游去,越来越穷。


李白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说我真的特别欣赏孟夫子(李白比孟浩然小),为什么呢?因为“风流”。中国古人所说的“风流”是“风行水流”之意。像风吹过去、水流下去一样,自然潇洒,这就是“风流”。孟夫子的自然潇洒是天下闻名的,他年纪轻轻就看清了世间的功名利禄,不出来追求仕途;等他年老了头发都花白了,依然在山中隐居,整日与白云青松为伴。

在古代,人们把酒分为两等:一种是滤过的酒,称之为“清酒”;一种是刚刚酿好还没过滤,酒上还有浮沫的,称之为“浊酒”。诗人们喜欢喝酒,把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贤人。所以人喝醉了叫“中酒”,那么“中圣”就是喝清酒喝醉了。所以这一联是说,孟浩然常常饮酒赏月,以至于频频醉酒。最后李白赞美孟浩然就像一座高山一样,称自己难以达到那样的高度,也就只好站在下面徒然地敬仰他美好的品德了。

3.政治上的原因:武后称帝,中宗时韦后弄权,朝廷内党派纷争等等。(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晚年求仕:

1.对生命落空的恐惧

2.生活贫穷的逼迫

3.政治上的变革、开元盛世的出现等等


孟浩然本来一直隐居在鹿门山,可突然有一天他警觉到自己的生命将要落空的时候,忽然间产生了一种急于求用的感情。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能完成什么的话,那他这一生一世就很难完成什么了。再加上他“家贫亲老”,且这时玄宗继位,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所以孟浩然在四十岁的时候游京师,开始了追求仕途的旅程,但这个旅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尽管他在长安凭借自己的风流文采获得了很多人的赏识,但他却在考试中不幸落榜。后来他回到长安又做了第二次努力,但他诗中没有找到一个做官的机会。

关于孟浩然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一日,孟浩然前往省中拜访王维,正赶上玄宗来视察工作。这是办公的地方怎么能接待外人呢?王维就赶紧让孟浩然躲起来了。后来王维想着这里藏了个人不上报的话可能是个欺君之罪,所以就干脆向玄宗说明了实情。玄宗也曾听说过孟浩然的文名,就说那就叫出来见一见吧。这甫一见面,玄宗就让孟浩然念首诗听听,孟浩然就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问题就出现了。这首诗里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一听就不高兴了。是你自己没出来做官,没参加科举考试,怎么能说是我抛弃你了呢?所以孟浩然也一直没能得到一个做官的机会,他的第二次长安求仕就又失败了。

本来很满足于隐居生活的孟浩然,不得已出来求仕,这样便破坏了原来求隐的那一份修养,从此便不能安于隐居生活了。他曾写下的“朱绂恩虽重,沧州趣每怀”,他说虽然我求仕的心很重,但同时我那种隐居的兴趣也很浓,隐居生活还是令我十分怀念的。结果,他放弃了自己原来一向持守的隐,而去追求另外一种仕的完成,最终仕隐两空,什么都没有得到。

最后在这种贫苦不幸、仕隐两空的折磨中,孟浩然在故乡襄阳度过了自己的残年。所谓祸不单行,他的背上长了毒疮,生了这样的病是不能食用海鲜之类的食物的。后来他和王昌龄相聚时吃了一些海鲜,导致毒疮重新发作,不久便死去了。终年六十二岁。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孟浩然其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