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在AHO奥斯陆学服务设计,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服务设计解读

2020-09-14 19:31 作者:UXD尤克斯国际艺术中心  | 我要投稿


此次讲座为主要大家分享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的就读体验。讲座中会介绍学校的项目设置概况,学校风格,课程就读体验,如何申请,以及申请硕士项目时的一些建议。其中会着重介绍在AHO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的授课内容,同时也会为大家分析在小众设计院校学习的优势,帮助大家在择校时做一个参考比较。

01 关于学校

我是18年开始在AHO学习服务设计硕士课程,19年在米兰理工进行一学期的交换,19年还在国内某互联网大厂进行实习积累经验。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学校的情况。

[学校概况]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The 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一下简称AHO) 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建成于1961年,是挪威三所建筑学院之一。AHO是一所非常小的设计学院,整个学校不会超过700人,是挪威一所专门提供建筑、设计类专业的学校,从本科到博士都有授课点。AHO共有三个专业:建筑,景观和设计。由于是国家公立院校,所以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免学费。学校里的师生比非常高:1:6。

02 项目优势&特色

第一,英语环境好:除了学校里英语环境好之外,学校之外整个北欧的英语普及率也是很高的。所以,在北欧学习不用担心语言问题。另外,相对于英国美国等其他留学比较热门的国家来讲,AHO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比较少,每年大约录取5个中国学生,分散在不同的设计班级。国际学生占1/4。

第二,采取Studio制度教学:小班教学,每个班有10-20人在一个工作室里,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位置。

第三,学校项目资源丰富:学校倡导以实践为主,有些学校设计类硕士课程可能是以学术为主,但我们主要以项目实践为主。所有的课程以项目方式往前推进,一般每个学期会由几个项目的实践组成。每个studio都与业内公司和学术机构有非常紧密的合作。

第四,交换项目机会多:由于学校人数少,以我所就读的这届举例,整个年级设计类的学生加起来一共30多人,但可选的交流项目很多,而且大部分的挪威学生在本科已经有过交换经历,所以很多不会选择研究生阶段再次交换,所以基本都是国际生申请交换项目。申请的学生基本都可以去。就服务设计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会申请阿尔托、米兰理工大学交换,交互设计的学生很多去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或是于默奥大学之类。

第五,实习机会多:与当地行业情况有关,AHO每年会有Internship & Career Day活动,有20-30家公司或是设计部门到学校来宣讲和招人。但事实上,设计每年毕业的学生基本也就20-30位,机会充足。

03 专业设置

AHO不像其它学校把Design专业分得非常细,我们直接统称Master in Design,是一个两年的项目,共有四个方向可供选择:Industrial Design(工业设计),Interaction Design(交互设计),Service Design(服务设计),Systems Oriented Design(系统集成设计)。

可以看到下面这张图,是学校针对我们这个项目的概况图。在挪威,如果本科就开始就读于AHO,其实是一个五年的课程,三年Bachelor的Foundation课程学习完后再决定是往Service Design 、Industrial Design或是Interaction Design方向走。再往外面包一层褐色的是硕士二年级系统设计的课程,简单来讲,它更像是服务设计的一个进阶版,需要有更Holistic的思维。在这个课程里会介绍一些独特性的方法和工具,比如Design Mapping的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

AHO的Design硕士课程里有很多track可以选。学校采取T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可以在学校内自由选课,并有不同的培养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Specialized:专精于某一类科目,继续往下深度学习和研究。比如,选择服务设计,可能的track就是服务设计1到服务设计2,最后到系统集成设计,或是在第三学期的第三studio里面选择一个跟服务设计相关的课程。总之就是一直坚持学习这一个类别的。

第二种方案是Hybrid:混合类型选课,是一个比较扁的T型,也就是横向发展。比如,在第一第二学期选择了服务设计,在第三学期还是可以返回去选到交互设计或是工业设计的课程。这样的话,个人技能会比较宽,但可能不像上一种方式探索的广度比较大、深度比较高。

04 服务设计课程

在服务设计专业,第一学期我们会有基础课程Service Design 1 Methods & tools。下图是我从学校官网对learning outcome的截图。课程会介绍一些methods和tools,通过实践的方法教学,不会像其它学校是上课以及之后做项目。

我们其实进学校的第一天就有见客户并拿到一个项目,lectures、workshop也都是贯穿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比如做research的时候,中间就会穿插一些相关的workshop或是lecture补充进来。而且这个东西是非常自由的,那学期我们的studio只有15个人,在进程当中出现什么问题,老师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过来讲一个相关的lecture,可以及时学以致用,老师课上讲到的东西可以马上用到我们的项目中,基本上通过实践也学会了怎么运用这些方法和工具。其实感觉是非常贴合项目进程的。

第一学期还会有企业合作的项目。前面提到,去的第一天就已经有一个brief有一个客户了。在我们那个学期有两个客户,一个是Arena Oslo,一个是Nor Shipping。他们带来3个brief,分给班上15个同学,基本是5个人一组,在前期做调研。

我们小组分到的是Ocean Solution Festival的brief。Nor Shipping是挪威一家船业公司,前年他们有一个计划是在奥斯陆举办Ocean Solution Festival,在节日上会提供一些workshop让人们参与进来解决一些海洋相关的问题。他们当时遇到一个困境是想把更多的年轻人招募进来,积极参与到这个节日当中。另外一个Arena Oslo是与旅游相关的东西。

第一学期企业合作的大项目会在8-10周的长度,基本上算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项目。当时根据这个brief,我们是有客户的,中间也会穿插很多跟客户的一些co-design和meeting,感觉还是蛮像工作时做的项目。最后,我们给Ocean Solution Festival的产出是一套完整的Brand Experience,以及deliver了一个Experience Design Manual,告诉他们怎样去执行,把festival的体验做到最好,相对来讲是比较偏后端的产出。

除了上述大的企业合作项目之外,还会有一个4周左右的小项目。这个小项目每年的主题都不太一样,我们那届是用学校老师研究的一个理论给我们布置了一个brief,去实践这套理论。我们实践的叫Service Ritual Design,就是做一个比较有仪式感的设计运用到服务设计中创造一个有意义Service Encounter。

针对这个项目,开始我们会做一个Cultural Mapping。什么是Cultural Mapping?说简单一点,比如要做一个service,会有target user,针对设计群体比如是90后,那么这群人肯定有一些Shared Symbols,他们都能共感或是能代表他们的这样一些symbols。比如提到90后,随便举个例子,你可能会想到辣条、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等,而这些东西都是关于90后记忆里和身份的一些Shared Symbols。除此之外,关于这个群体他们的想法、价值观等,都可以map到这个Cultural Mapping里。通过这样的Cultural Mapping,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再通过Cultural Mapping导入到下一步Myth Making。Myth的意思是神话,你要创造这样一个故事,你的service打包成一个核心的故事,和Shared Symbols结合到一起。同时,Shared Symbols里的一些东西可以拿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图上的箭头,它就会plot你的整个旅程上、贯穿在不同的阶段,就可以创造出比较有意义的Service Encounter。

当时我们项目的主题是与饮食相关的,但每个人抽到的人群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前期的Cultural Mapping了解人群,通过Myth Making创造一些品牌故事,然后利用Shared Symbols跟故事结合创造一段service experience。基本是这样的,是一个很小的练习项目。

除了一个大项目和一个小项目之外,还有一个为期一周的Excursion Week,有点像study trip,去其它地方做一些小项目。我们那届去了哥本哈根,在哥本哈根的一个Sustainable Lab Innovation Lab做了一个展厅的设计,是比较偏向空间体验的设计。

在短短一周时间里,主要是通过这个小的实践项目体验服务设计的理论和工具。比如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实践了很多次work through,跟client一起work through很多次桌面模型。同时学会了非常非常快速的prototype,很快地跟client进行co-design。每届Excursion Week的选题和地点是不同的,也算是比较放松的时期穿插在一个学期比较紧张的学习当中,但是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可以算一段非常好的经验,因为它也是一个实际的有客户的项目。

第二学期在AHO可以选择一个交换项目进行学习,也可以继续选择Service Design 2,这个课程虽然我没有上过,但是可以给大家讲一下它大概包含了哪些项目。在这学期中,Service Design 2课程会和两个研究机构紧密合作:一个是Center for Service Innovation,会有比较创新型、关于未来设计的项目。比如,有一届他们的题目是和Adidas合作去探讨2040年跑步的体验。

另一个项目合作方是Center for Connected Care合作。因为没有上过这个课,我去官网看了他们合作最新的Task:Prototype and reflect on new participatory service system design approaches to craft alternative services and structures in the community that better support family caregivers and informal networks. 会有一个比较偏研究类型的设计项目,也是跟医疗相关的。

第三学期作为一个service design的学生可以选择一门叫做Digital Service Experience的课程,这是AHO在19年新开设的课程。如果选择这个课程,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必须要完成过Interaction或者Service Design方向的课程。这个课程主要由3-5个module组成,涵盖不同领域的项目,比如:有的是展览类,有的是空间体验类或是UX等等。

我们那年有四个项目,上图展示的是其中一个项目——KMD Futures,探讨了挪威到2040年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有一个公司叫DOGA,他们定义好了挪威在2040年可能会有4种未来。我们组接到的brief是挪威到那时会fall behind,就是整个社会处于低的信任度,不会做很大的改变,维持系统的现状。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挪威的社会在2040年会是什么样子?虽然只是一个预测和brief,但并没有非常visualize,所以我们通过展览中展示不同的touch points,构建不同的scenarios,然后让展览者直观地感受到未来可能会是这样一个情景。相当于把DOGA定义的未来通过体验的方式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

在这个课程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企业合作的项目,比如在studio课程里面有跟Huddly合作,Huddly是挪威一家做摄像头和远程会议、硬件软件都做的公司。我们去探讨如何可以empowered 到remote collaboration,也就是在远程合作时如何让合作更加顺畅。

这个学期的合作项目会有不同的合作商,作为学生自己可以挑选不同的brief,我们小组挑选了Huddly,但我们还是有其他的。比如,当时还有一个建筑类的公司叫Space Maker,他们过来想让学生帮忙做一个提升UI的体验的设计。

第三学期除了上述课程外,还有其它课程可以选。第三学期会开设一门Design Studio,这个studio里有不同的track类型供学生选择。拿2019年举例,如上图这些track,比如,第一个是比较偏向于医疗方面,那个studio会有自己的主题、brief和合作商。这一个学期都会专注在这一个项目里面去实践。还会有Adidas的项目。也会有关于urban development方面的,比如Nordic Digital Cities,探讨挪威在未来城市发展,以及数字化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学校还会有Ocean Industries的一个专门的studio,他们的工作室专门做海洋方面的设计探索,其中涵盖了比如海洋的产品、船舶的设计,比如航海过程中船舶的操作仪、仪盘的UX Design。还有一个叫DesignBrics,基本上是Design Studio每年都会有的一个track,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每一年会去不同的国家,但基本上都是来中国,且连续两年都是来中国,去做一个实地考察最后产出一个项目。

总的来说,这学期更像是经过第一第二学期系统学习完一个系统类别的设计后,比较深入地探索其它领域并且做真正的实践。比如,Design Studio下每个track都已经是非常完整的一个跟别人合作的项目,跟工作的时候是非常相似的。

第四学期是毕业设计。

05 学习体验&感受

首先,前面也提到过AHO是以studio为base的课程模式,每个studio里的人非常少,最少的像design studio去年有一个Design Brics的studio,整个studio只有一个学生,等于说是两个老师一个学生。

基本上正常一点的话,像我们普通的service design课程每年在10-15个左右,氛围非常像一个设计公司,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客户。做项目的过程与在设计咨询公司工作非常相似。不仅仅学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同时还会学到在工作当中如何发商务邮件、如何与客户安排会议、如何主持workshop工作等,跳脱于普通学生项目。当然我知道有很多学校也有这样企业合作项目,但因为人数多的原因,或是好几个小组都在做同一个公司的brief,这样就还是不太像工作时候的感觉。但是在这里,我们从service design 1的时候就非常像是一个自己team,然后做一个完整的项目给客户。

其次,学生项目虽然还是一个在学校里做的学生项目,但相比较于其它的更成熟一点。因为刚我也提到过很多次,大部分都是有客户的,所以项目对于落地可行性的蛮高,不同的brief有不同的项目落地要求。

前面提到的我们第一学期接触的Nor Shipping项目,它其实对落地性要求就非常高。我们前期也会有一些天马行空,作为一个学生的时候想着觉得这个听起来非常棒、项目很吸引人,当拿给客户看的时候,客户会觉得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目前没有资源,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尽管你觉得很简单可以实现,但客户会认为不太实际,因为有非常多的限制因素。比如,funding,他们可以有效协调到的资源等等因素限制。所以我们最后给客户产出的是一个非常符合对方马上可以执行的方案,deliver了一套brand experience guideline,他们可以直接用到他们的brand上面。还定义出了品牌的experience guideline,就是在workshop的时候他们的员工该如何跟user进行互动,怎样通过这样的interaction去满足他们想达到的

tone of voice、想表现出来的core values。我们非常直观地跟他们说可以这样、这样去执行,所以最后整个项目成熟度还是非常高的。

06 师资介绍

AHO的Service Design专业有三位核心导师,他们不仅是服务设计领域的专家,同时有跨专业跨学科背景,也会教授交互设计、工业设计甚至建筑学专业的课程。

07 申请心得体会

[申请信息]

AHO可以直接在网站上进行申请,没有申请费用。我们的deadline相对于其它的美国英国学校也是比较晚的,3月1日截止申请,录取的公布时间在4月25日。中国地区可能会稍微早一点,因为会有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地区的面试,基本上面试几天后就会出结果。

申请材料包含成绩单、简历、动机信、英语成绩、作品集。其中关于英语成绩,北欧大部分的学校要求在申请时就提交满足要求的成绩,都是不能补交的,也没有语言课班可以选择。所以想申请北欧学校,语言成绩需要提前准备好。最重要的是作品集。关于申请,大家如果有任何细致的问题,可以去AHO的官网搜索meet our international students,可以看到不同专业学生的联系方式,基本上发邮件他们都会答复。因为他们是学校成立的学生小组专门回应international students的一些问题,这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从2018年开始,AHO在中国地区招生有面试,以Workshop + Interview的形式。由于这之前招生时,录取学生作品集看起来都不错,但入学后实际的表现有落差,AHO后来则选择现场面试现场做题的方式来更直接地了解学生情况。我们当时是在湖南大学进行了两天的面试,去年那届也是在湖南大学,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具体面试情况我还不太清楚。

面试共两天,第一天会布置design brief,上午让你简单地画一些东西。并没有限制必须要去做快题那种东西,只是给一个brief或一个题目,你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我们那届我印象中给我们的题目是:描述一下你自己从家里今天早上出发,到现在坐在考场上的一个experience。上午这个题目画完后,下午会发一些材料,比如硬纸板、橡皮泥等各种东西,根据上午画的经验当中发现出来的机会点做一个prototype。并没有说对画得过程中的美观度或是prototype的精致度并有什么要求,更多看得是你在很快地接收到一个task后,自己个人对设计题目的敏感度,脑子转得快不快,以及更多的是设计思维方面的东西,想看你的想法,而并不是想看你在非常短的时间做出一个非常完美的方案,因为这个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天的面试,基本是专注于你第一天做出的prototype和方案简单地聊一聊。会要求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并问一些问题。除此之外,也会根据你的个人情况,CV和作品集中反应出来的一些信息进行简单的提问。

我们面试时,AHO会来三个老师,湖南大学也会出一位老师,轮流问问题。如果是在面试时候大家也不用太紧张,因为基本上还都是蛮基础的问题,只要诚实回答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我想讲的是,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中国地区有了Workshop + Interview后之后,这个Workshop + Interview还是蛮重要的,它有可能比你的作品集还重要一些。我们那届会发现,大部分被录取的学生都是在Workshop表现比较好的。当然不是说作品集可以准备地不好,而是说现场的workshop是非常重要的一关。如果接到workshop面试的邀请后,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虽然也没有什么固定的题目,每年也不一样,但是大家可以稍微训练一下自己这方面的思维,知道自己在短时间内拿到一个题目一个设计任务后需要进行怎样的思考,最后想到达什么样的目的。提前可以稍微想一想。

08 作品集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讲对于作品集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从我个人以前做作品集的经历经验、以及我在硕士阶段学习过程中感悟出来的一些东西。

第一,不要过分刻意贴合院校的口味。没有任何适合AHO院校的风格,好的作品是没有标准的。确实有些学校会有他们偏好的研究领域或是做得比较多的项目类型,比如AHO是一所很北欧风格的学校,AHO非常喜欢探讨可持续的问题,所以每年可以在AHO看到很多可持续的项目,如上图下方的DYPP是一个毕业设计项目,主要是研究海藻,怎么样将海藻应用到设计中,最后产出是做了一个包装,用海藻做成一种新材料,deliver了一套服务。如上图右上角,是医疗相关的Reframe Sexual House服务设计项目。就是说,AHO可能会有可持续、医疗的项目,但并不是说你做这样的项目就有更高的几率进AHO。

第二,不要滥用、刻意使用设计工具。以前有一个做作品集很大的误区就是在作品集的项目里,一定要用的customer journey、persona等等工具。我觉得使用设计工具是对的,但它最大的目的是给你提供思考的框架和思路,更好地服务于设计决策。所以我觉得在做作品集的过程当中不是说必须要把某个工具用到这个项目,而是要选适合的真正有用的工具,而不是为了工具而去用工具。

第三,注重设计过程不等于内容堆砌。在做作品集过程中会注重过程,这是一件好的事情,你也要展示自己的设计过程,让老师或是评审官看到你的design process,但这并不等于把所做的东西堆砌在一起。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上图,我们很明显看到上面是做了一个persona,有三个不同的角色。做这个persona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下一页只是仅仅说做完persona后做user journey,那这个persona其实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就是我们要思考做这个persona的意义是什么?为了做一个用户分层,在底下的user journey里也展示出来有这几类不同的用户,他们的用户旅程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痛点?做persona是为了有更好的链接和展示,并在后面要用到这些persona,这样做persona才是有意义的东西。在使用设计工具时,更应该思考的东西是:为什么要用它?用了这个工具后会对我的项目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对我的设计设计结果有怎样的推动过程?这些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在设计的作品集里展现出来的东西。

第四,讲好一个好故事。在做作品集过程当中很可能会发现,你做了非常大量的工作,最后想展示所有的东西其实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的老师曾讲过,你做项目的过程很像一个冰山,你能展现给大家的是露出海面的10%,而底下90%的东西都是别人看不见的你背后的工作和努力。从我的角度来讲,你在作品集当中讲一个项目,如果只是为了全面地说你做了很多东西并讲得非常完整,我觉得这可能也不是一个好的展示方式。因为作为独立于作品集的人来看,第一个是太多了,同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如果你的作品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线,讲得也很清楚,即便内容少一点,大家读起来体验也是更加顺畅的。所以做作品集时,不一定要追求一个完整,更重要的是讲好一个故事。哪怕中间有非常多的设计过程、你觉得做得非常棒,但这个过程是不太符合故事逻辑或是这个项目的讲述逻辑,那我认为可以把它删掉。你要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重要的、有助于你构建项目故事线的。

第五,快速地做测试做迭代。就是不用去在乎好不好看,美不美观。上图是之前的一个项目,当时想做一个大型装置。在城市里面会有一些大型装置,人们通过远近的距离看到不同的效果,想表达的是社会里人和人直接越来越冷漠、产生距离感的主题。不赘述项目,但在项目里面不一定说真的要求做一个户外的试验或是真的把东西做出来,可以通过一个非常小的测试,比如上图右下方的装置,我当时用了attuner加了冰糖裹在外面,用一个非常小的装置模拟出来我想要的结果去做一些测试,展现一下这个scenario是什么样子。有时候快速的低成本的迭代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不需要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追求特别完美。

第六,不要过分包装和修饰项目。很多时候,你的项目最后的user testing是失败了,或是这个项目从本身逻辑来讲就是不成立的项目,但你还是要把它变成一个各方面都有、看起来很成功的项目,其实这是不太好的。有时候,有的失败项目也可能会变成一个好的项目,要比较诚实的展示项目结果。也许项目失败了,但是可以做reflection,把反思写在作品集里,比如,为什么它失败了?如果重新做一遍你会怎么做?把这些思考的东西展示出来,其实也是一个好的方式。同时想讲的一点是,之前我在面试时,不仅面试AHO,还有其它学校。面试过程中,老师会对你的项目产出的成果产生质疑,觉得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对的东西,老师就会问你这样的问题,同时也会问你如果让你再来做一遍这个项目你会怎么做。所以,不管你的项目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做反思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最好都有一个反思在里面。

第七,不要局限于最后设计产出的形式。现在一些本科生在做服务设计作品集的时候会有认识上的偏差,很多人认为做服务设计的作品集,就是非常传统的做一个线上的App加一些线下的东西,或者是做了一个digital service,总之,最后产出都归到了App上面。我想跟大家说的一点是,可以稍微把思维拓宽一点,就像做交互设计作品集时,也不总是局限于做一个App,而是可以做一个装置类的、硬件类的交互,思路更广一些。在做的过程当中,可能并不知道最后的产出是什么。举个例子,上图右上方,我们第一学期的一个项目,最后给客户deliver了一个 experience design manual,一本guidebook;上图下方是一些templates表格,他们都是服务设计可以产出的产物。

不要总是局限于最终要产出一套digital service,并且,拿到一个设计任务,最后产出是一套digital service,你还要考虑到它的运行问题。举个例子,有的学生作品做了一个meditation冥想的电子服务,但是这个服务提供商是谁呢?可能连一个service provider都找不到。这种还不如更实际的去想一下,你可以做一个什么样合理的产出。也许对于meditation,digital service不是最好的,也许你可以去找一个正在开设meditation课程的人做线下workshop、线下活动,会是更好的方向。

第八,不要忽视项目的可行性。

大家也知道,学生时代的项目很多都是自拟的,是在一个没有客户的状态下,往往更注重于满足目标客户的渴望度,忽视甚至没有考虑过可行性,有的服务甚至连一个service provider都找不出来。

09 择校建议

很多人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会更加注重QS排名。当然注重排名是有原因的,更好的学校带来的项目资源和人脉资源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的是,排名好不一定代表就也好,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更多应该了解这个专业里具体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体验是什么样的,你能从中获得到什么样的东西。因为在就业的时候,更多要看的还是你的个人能力和项目作品,这两点就直接关系到你在这个学校的program里能会接触到什么类型的作品,可能会有怎样的技能增长。所以在择校时,不是说只是看学校,而是看学校的项目。

举个例子,很多学交互的人,包括我当时身边很多朋友也是,想学交互就去了UAL下LCC的交互设计,但其实它是更偏向于画廊的比较艺术的互动装置风格,也就是说和大家想象中是有偏差的。拿着这样的项目出来的作品去找一些,比如互联网公司的UX这类工作,可能并不是那么契合。所以大家在择校时,更多要去了解这个项目在做什么,最好找直系的学长学姐问一问,也可以去LinkedIn上看看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出来的学长都在从事什么工作。尽可能了解是否符合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再进行选择。

10 课外提高

这里给大家讲一下怎样去补充知识、看好的设计案例、提高眼界。

首先,可以看好的设计咨询公司,我列出了一些。比如,Designit咨询公司,可以去官网看一下他们有不同的项目,看他们是怎么做项目的。DOGA,挪威比较大的一个设计和建筑公司,也会有非常多不同的设计类型,也会有他们自己的理论研究,大家都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获取新的知识。Making Waves做的商业项目比较多。Creuna是挪威的公司,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项目是奥斯陆市政厅rebrand,算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

其次,国内互联网大厂的公众号,比如Alibaba Design,淘宝设计,腾讯ISUX,腾讯CDC体验设计之类的。基本上大厂每个厂都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可以去看他们的项目总结,从前期的思考到最后的项目执行,大部分还是比较完整的,都会写出来。

再次,可以通过LinkedIn搜索,比如Google,Facebook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会在LinkedIn上放自己的个人网站,可以去看和学习。

最后,可以多关注一些设计比赛。比如之前提到过core77,大部分获奖学生的项目我看到旁边都会有一些PDF,或是非常完整的设计文档,这些大家都可以参阅学习。

11 申请所需材料

项目介绍:

Service Design

服务设计

Service Designers use digital platforms, personne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when designing new services. The purpose is to transfer value from the supplier to the user – from the hospital to the patient, from business to the customer – in an efficient, comprehensive and attractive way. To achieve this, systematic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find users’ needs and generate new ideas for communication materials, websites, touch points, work practices and cooperative partners.

Deadline

语言要求:

TOEFL 80

IELTS 6.5

申请材料:

https://aho.no/en/students/prospectivestudents

https://aho.no/en/studies/master-design/admission-design-2

  • 成绩单

  • 申请表

  • Portfolio 作品集

  • Motivation Letter

  • CV

  • Interviews

联系方式:

Maridalsveien 29

0175 Oslo

Tel: +47 22 99 70 00

postmottak@aho.no

更多在读体验以及其他海外留学的资讯可以关注UXD交互工业产品设计分享或者添加小助手,还可获取讲座直播哦~

|福利大放送 | WELFARE

对于设计初学者,完成从0开始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学习过程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样。有了大量的积累,才能在脑海里建立素材库,这些素材库能帮助同学们完成最初的设计想法积累,基于这样的基础再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最终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作品集。全球院校最新作品集免费拿!添加小助手即可获取:

UXD交互工业产品设计学院是尤克斯国际旗下的一家专注于交互、服务、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顶级设计学院。除了一对一设计课、基础技能课程、小组课题、设计评图、联合教学外,我们提供不定主题的公开课和内部小组课,教学计划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基础软件技能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讲座、申请必备知识解析等。

本文版权归UXD尤克斯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我在AHO奥斯陆学服务设计,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服务设计解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