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真体验-我在金匠学服务设计,Goldsmiths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服务设计全面解读

2020-09-14 19:27 作者:UXD尤克斯国际艺术中心  | 我要投稿



Duan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创新&服务设计硕士,本科为工科背景,跨专业成功申请工业设计和服务设计。对于非设计背景如何申请设计专业有丰富的心得和经验,擅长产品设计及服务设计,尤其是服务设计的设计思维及设计工具,是“ANTI-UPGRADING CULTURE”的发起人,主要研究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

01 关于学校

[学校概况]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以下简称Goldsmiths)又译金匠学院,是以工艺和娱乐学院(Goldsmiths' Technical and Recreative Institute)之名于1891年成立,后于1904年并入伦敦大学,更名为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Goldsmiths是伦敦大学联盟的一份子,专攻传播媒体与文化创意、艺术课程。Goldsmiths的美术系更是英国首屈一指,孕育了许多YBA青年艺术家。自1990年以来,来自Goldsmiths的毕业生已经获得了超过30次的透纳奖提名并产生了9位得主。学校的学术风格:追求创新。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Goldsmiths的艺术设计排名全球第11,全英第3。

Goldsmiths地理位置比较好,这也是我选择这个学校的一个原因。Goldsmiths位于艺术氛围最好的伦敦,地处伦敦二区New Cross,租房子等生活成本相较伦敦市中心低一些,但交通还是很方便的。设计专业的学生会在两个校区上课:主校区&Deptford校区,Deptford是学校为Design的学生专门租的一幢楼,两个校区间步行距离约15分钟。它是一个对跨专业很友好的学院,我自己有学商课之类本科背景与设计完全不相关的同学。

学校整体的学术倾向偏理论、很意识流的一所学校,注重思想的传递,不管在Goldsmiths学习哪个专业,学校都会一些哲学知识。这一点因人而异,有些人会觉得这样很好,有些人则觉得没有用。我个人觉得哲学方面的知识学习不仅会促进专业学习,对于平常生活和未来发展也很有帮助。

02 院校专业设置

不同于UAL有很多学院很多专业,Goldsmiths设计下只有一个专业,但是会分为5个不同的studio,每个studio有自己不同的方向,在入学之前就需要确定好方向。除了我就读的Innovation & Service(偏创新服务设计)外,其它还有Communication & Experience(偏视觉和平面设计);Interaction & Engagement(偏交互设计)Fashion & Embodiment(偏时尚设计);Space & Participation(偏空间和活动设计)。大家需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或是倾向选择studio。 

03 课程设置

Goldsmiths的设计研究生专业有15个月,不同于其它很多学校的12个月。其中多出的3个月是Studio Term,这个term是不计学分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段时间熟悉英国的环境、学校的环境和专业的环境,比如对一些转专业学生对服务设计不熟悉,这个学期就会教授很多理论知识、设计方法、设计工具等基础知识。其它学期也会有理论课程,但更多以实践项目为主,包括与其它方向studio的学生合作项目等。

第一和第二学期是Transfocality Term。第一学期也是项目制,但合作完成项目的成员是本studio的人,比如我是service的,那第一学期的项目都是与service的同学合作的,做出来的东西就会非常service。第二学期需要自己选择project,学校在上一学期快结束前将4-5个projects的内容发给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入。

这个project是Design下面5个studio的同学混合在一起的,与其它studio的同学共同完成的,项目产出可能就不是一个纯service或是纯interaction,而是解决一个设计问题,具体要看小组成员沟通情况和组员的背景。

第四学期Extended study其实是在暑假期间。不是暑假就只是纯玩儿,而是在假期前就需要和导师报备暑假计划:可以为Final的项目做调研;可以去上夏校,学校会发送相关邮件,有些夏校免费又刚好与Final项目相关,学生就可以报名;或者可以去实习,学校会推实习资讯或是上届学生实习情况参考,但不会直接给学生安排实习,需要自己努力争取。

Service学生会比较了解IDEO或是Frog这样的企业,如果想去这些企业实习,在Extended study学期开始之前、就是第三个项目在做时就要开始做简历、作品集方面准备了,这样在夏季时候才有机会在这样的公司实习。如果临到跟前再去申请,就会有点晚。

最后是Final Project阶段,每个studio着手开始提前做调研、选定题目等准备的时间不同。在我所就读的这一届,我们service design studio同学是最早开始的,我们几乎在第一个Transfocality Term的项目时,导师就告诉我们可以开始想想Final Project要做什么,他希望我们在两个Transfocality项目的时候就为Final做起准备。

在导师看来,虽然每个学期的项目不同,但是用到的方法或是让项目发展的方向最好和Final Project有一定关系。这样对Final是有帮助的,能提供更多的research help,在之前做更多的实践使得final非常有说服力。

我们的课程设置较满,基本每天都有课。周一在Deptford校区上自己studio的课,老师会讲与自己studio方向相关的课程。周二和周四做project,第一学期就是做第一学期的project,后两个学期要去主校区,Transfocality的项目都是在主校区完成。有时可能需要外出,这些项目不在伦敦发生,在伦敦周边的城市或是在其它城市,就需要去其它城市实地调研。周三是Design Writing课程,有专门老师讲设计写作,尤其是中国同学可能写作不是非常好,可以在门课上实践和锻炼,对最后final也会有帮助,因为在Final时每个人都要交一份publication,相当于设计论文。周五则是所有Studio的同学一起在Deptford校区上Lecture,Design下各个导师交叉轮流给学生讲与设计哲学相关的东西。

04 Studio介绍

Innovation & Service Studio

[授课方式]

下面讲解一下我们studio的授课方式。以studio term为例,基本每天从早上10点开始,上到下午5-6点。10点老师开始讲一些设计方法等内容,11点有半小时左右break。讲了一个设计方法后,学生需要理解这个方法或是工具,在11点半左右,老师会把内容打印出来发给每人一张纸,学生开始与小组成员合作,结合这个学期的项目实践老师讲解的方法和工具,促进消化和吸收。

午饭过后,下午时间是做tutorials,每个小组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项目中怎么用这个工具,填写的内容有哪些,或是有什么疑问。有时是全班的tutorial,有时是个人的tutorial。总而言之,我们是以lecture(讲课)+practice(课上讲的方法工具应用并进行实践)+tutorial(结合project、personal concern对课上所讲的方法工具进行答疑)的模式授课。


Tate Modern是我们对于课上工具实践的一个例子。有的时候我们对工具掌握得好不好,不是说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或是填写某个表格就能明白的。我们讲过一个设计工具如何去观察、如何去观察用户、如何去找到痛点后,比如有个主题是让我们真正实地去Tate Modern(泰特现代艺术馆)并应用这些工具,这种才算是实地实践,才能直到是否掌握和真正能用好这些工具,然后再和导师进行tutorial。

Exhibition Learning是在Transfocality项目时,老师会要求我们去伦敦的各种展览,有时候一天去到2-3个。真真正正看到那个展,看到展览是如何布置的,流程是什么样子,主题是什么,这些算作课外实践。

再比如,我们有一个项目在Tilbury,在做research时需要去实地实践,而不是坐在studio里凭空想象或是在网上做一些调查就够了的。有没有掌握这个工具或是方法,都是需要真正去实践的。

[Service Studio优劣势]

Service Studio的优势是:教学内容涵盖设计哲学到实际的设计工具,系统的讲解了创新与服务设计,尤其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推荐很多相关书籍去阅读,不仅仅是关于设计,还有人文社科、心理学、自然科学、技术等等。相对的劣势是:studio term理论课占比时间长,缺乏更多的实践。实践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前面提到,课上我们讲到一个工具,并会学习应用这个工具,下午有tutorial,但其实我觉得这个时间还不是很充足。

跨专业合作项目方面的优势是:充分与其他专业背景的学术学生合作,与实际工作更相似,提高了我们的沟通能力。相对的劣势是:实践本专业知识的时间相应减少,缺乏多个完整的service项目实践。除了第一个学期studio term,后面两个学期的项目都是跨专业合作的项目,虽然说服务设计是一种设计思维,但是这两个学期的项目坦白讲不像是服务设计的项目。这个项目实践的意思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而不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还是很充足的,后面两学期跨专业项目都是需要外出做实地实践的项目,都有落地,但不是商业项目。

Tutorial项目方向把控方面的优势是:氛围自由,非常尊重学生想法,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很清晰的想法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导师还会给学生很多帮助,比如给一些建议或是学术上的支持,除非想法真的很偏或是有非常大的逻辑漏洞导师可能会阻止你。对应的劣势是:对项目方向的把控较宽松,容易偏离传统的service形式,项目整体不够商业化,未来找工作时作品集可能会受影响。

老师非常支持学生做一些项目,但英国的氛围不是那么商业,当你和老师tutorial时,如果真的是为了商业做项目时,老师一般会觉得这样不好。在讨论过程中就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呢、你这个真的有用吗之类的问题,他是从你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到底有没有真正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角度,而不是这个项目有多么商业。这就导致我们的项目做出来是比较学院风的,如果要找工作的话,这个项目可能就不是非常实际。这点自己要去进行平衡。如果说你不需要研究生的作品集帮你找工作或是看得比较开,你就可以在做项目的时候去做自己真真正正想做的项目、想做的主题。如果是考虑很多毕业之后的事情,那在Goldsmiths学习时自己就要有一个把控,而不是指望tutor帮你把控这个方向。


05 师资介绍

我们service主要有两位导师。一位导师比较偏理论,讲设计哲学比较多,是我们主要的导师。另外一位导师比较实践,他其实是在别的公司上班的一个Service Designer,平常有时候会来给我讲课,讲解的内容非常实际。

一位导师会给我们分享理论和工具比较多,介绍相关的方法论和书籍。他会讲解一些特定的问题,诸如:在复杂的环境中如何做决定?我们如何定义特定的问题?什么是复杂的系统?不同程度系统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怎样?这些都是一些比较哲学的问题,但是和我们设计是息息相关的,也是课上会学到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些帮助我们对问题有了新的思考,设计到很多人文社科类的知识从而全面扩充知识面,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思维方式的改变。有一个难点是,有些词汇比较生僻,部分内容较为晦涩,对我们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一节课下来可能有一半的东西都听不懂,这时候可以去问老师或是课下重新回顾PPT。

另一位导师,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看:在发现问题阶段,我们要搞清楚为谁设计、设计目的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做作品集或服务设计师时思考问题的思路。自己可以把这些问题解答出来的话,设计相对来讲就会比较完整。在解决问题阶段,会用到很多工具来把控项目设计的方向,Goldsmiths会教一些之前我不熟悉的工具,比如: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服务蓝图、future cone(一个对设计方向把控的工具)、water fall、Trello(一个帮做项目管理的非常实用的app,尤其在小组项目中)等等。

可以看出两个导师负责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这个导师注重实际和商业,经常会在讲课过程中给我们分享他在真正做商业项目时的经验。上图是他分享给我们的内容之一:设计是设计给谁的?设计的范围有多大?你有没有对自己的设计的一个想象或是愿景,五年十年后你的设计会是什么样子?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工具future cone。如果按照这样的范围,我们也许会走向一个非常有可能的未来,或是走向一个有可能的未来,或是有概率性的未来,这些词在中文里有些难解释,但英文大家都懂。用这些工具时,帮助我们把控设计的方向。图中手电筒射向的中间部分,就是在进行整个项目时做的一些关键决定,面临选择时就会想一下做每个决定就会把自己的设计作品引向哪个未来。

上图也是这位导师分享的服务设计的方法和工具的案例:英国的一个健康系统和美国的一个健康系统。其中,图中左边是他所在公司为NHS做的服务设计,是他真正实际的商业案例。他还会分享一些如何建立与客户的关系、怎样利用服务设计让企业获益等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服务设计在国内大的方向主要用于公共社会创新服务和企业创新服务。在公共社会创新服务中,我们就要考虑更多的是用户的体验等;对于商业就需要有更多的商业意识,而不是一个纯学术的项目。

这些都是我们上课有可能的形式,比如填表格。表格的形式如上图:我们要调研什么样的人之类的,要根据自己的项目填这些表格。把表格填好后,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项目变得比较清晰了。右边是导师给我们的假设性的情景,看到这些情景要去那个地方实地做调研,去发现这样一个服务体系可能存在的痛点或是改进方向。


06 案例分享

下面和大家分享我们第一学期的一个项目。图中是我们在Deptford校区studio的样子。每届的studio term项目主题是不一样的,我们这届的主题是:NO,NO,NO,就是拒绝,你要拒绝某项东西。经过讨论后,我们小组决定拒绝hyper-connectivity,反映的是一种现象:现在大家都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花费了太多时间在心理的链接,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链接,因此我们做了这个项目。

上图是我们中期的结果,基本上全部是调研的成果,这个时候还没有任何outcome。在调研部分,首先是问题理解,木板上贴的纸是老师给我们的设计工具,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未来的状况。在考虑状况时,还要想问题是被什么因素影响。你会想到在过去这些可能是科技影响的,比如最近来讲,5G出现了,5G也成为一个我们更加沉溺于hyper-connectivity现象的因素。这些因素都要考虑进去,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理解情景。包括上面我有写为什么要说No hyper-connectivity,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要有充足的research去支持这些问答,而这些research都帮助更好地理解问题。理解了你的问题,你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有没有为这个问题做设计的必要,或者说这个问题它真的是个问题吗。

中间部分的背景分析,我们用到归类的方法,比如对于YouTube或是Tinder等不同的软件进行归类,也是帮助了解情景。大家熟知的Persona帮助我们了解对象,我们的用户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讨论和调研中找到的一个方向是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定好这个方向后,我们要去想如何为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如何改变用户的行为需要参考心理学一些资料。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都有导师给我们做tutorial,会给一些建议。当时在改变用户行为这部分,他会推荐给相关的书籍供我们研究。

这是我们当时的outcome,做了一个lab。从最左边来看,左上角是一个情景化,当时做了一个video,是一个人日常生活的行为。根据这个video是想让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到自己好像也是这样一个hyper-connectivity的人了。左下角的数据化这部分区域是当时做的一个小游戏,通过screen time(上网时间) 和年纪去计算未来你真正线下的生命,这些数据会给你冲击力。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贴像日记本一样东西,,是我们小组成员真真正正去戒网,比如戒网三天中个人旅程的变化:每天都做了什么,在什么上花费了多少时间等,都是有很多数据支持我们的。旁边的盒子是我们为大家提供的,里面放进去十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半小时可以做什么事情的记录,大家就可以知道如果闲下来不去上网了,那这段时间可以做什么,继而发现原来我的时间可以做这么多事情。

中间部分是另外一个区域:情景。我们当时有考虑到一个线下的餐厅,就餐情景下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主题是flip,意思是翻转,手机带有手电筒功能,把手机放在台子上,翻转过来它会变成一个灯。我们有考虑到奖励激励政策,都是在behavior里需要去做的点。下方区域是对未来的展望,有想象性质的,比如未来我们去问候的方式会不会是像哈利波特里面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猫头鹰敲敲玻璃帮你送信,你也可以抱抱它。

右上角是第二部分数据化区域的全貌,让大家有一个情感代入,与右下角可视化(冲击性)是一个区域的。大家计算了自己的生命后写上自己的年纪,就去剪这个红色生命线,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当时没有想到真实的反应比我们想象地更好。有可能你会发现我的tutor已经三四十岁了,但他剩余的线下生命比我还长。这是一个简单的互动。


07毕业设计

给大家分享几页当时我们同学的毕业设计。左上角是一个游戏纸牌,讲关于经济类的游戏,2040年大家的生活和经济。他是服务设计的学生,但做了一个比较文创的作品。左下角也是服务设计同学做的,关于英国狐狸的生活,为狐狸做了一套服务。

中间是交互设计学生的作品,做了关于女性生殖问题的一个批判性设计。右下角是服务设计同学作品,关于交通系统的设计。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不是像我们想象中完完全全的一套传统的服务设计, Goldsmiths对于毕业设计不完全限制service学生只能做service,interaction只能做interaction,自由度非常大。


08 Goldsmiths适合什么样的学生

Goldsmiths的氛围很学术,首先,对于那些完成硕士学习想要攻读博士的学生还是很合适的。我们的导师也有在带博士生,同届的学生也有好几个在读博士。Goldsmiths的硕士学业完成,博士还是比较好申的,老师会给你很多帮助。其次,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收获到很多知识。

最后,Goldsmiths所做的是对学生长久思维方式的改变,而不仅限于设计思维。这是我觉得Goldsmiths和别的学校最大的区别。当然别的学校可能是我通过和朋友或是看展的理解,不是说别的学校不好,而是Goldsmiths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特别的。通过学术和哲学的东西教你如何进行思维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对你设计作品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首先在发现问题的部分就会有很多内容需要思考。比如,当你发现一个问题,他就会问你:这个问题真的是问题吗?这个问题是什么导致的?它是受科技水平发展而影响,还是由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导致的,这个问题本身就会延伸出很多问题。导师有说过一句话:我们已经有很多很多设计了,所以我们不需要你们去做一些没有用的设计。对于真正要去做的设计,做之前思考的部分就要非常完善。


09 申请建议

分享一些申请小tips:

首先,我自己本身是跨专业申请,而且我的作品集不是一个纯service项目。根据我的了解,很多同学也不是完全做了一个服务设计的项目。如果要申请Goldsmiths的service,作品集并不需要完全做服务设计的项目,但最好在设计中运用到一定的服务设计工具。比如,如果是一心想做service,可以做一个service的项目;如果是想申产品和服务,那么完全可以做产品的项目,但在做产品时运用到服务设计的知识,让导师看到你对服务设计有一定了解以及看到你的潜力。

第二,作品需要有批判性(critical)、社会参与性(social engagement)。这点是我在Goldsmiths上学后做的一个总结,因为每次我们对项目进行评价的时候,都需要看你的项目是否有批判性、是否有足够的社会激励,跟用户、群体、公众有足够的互动,有足够的激励给到他们让大家有参与感。

第三,在做项目选择的时候,要说明为什么这样选择,一定要有理有据。而不是说我有几个选择,所以我决定选这个,不能跳过做选择的根据这一步,这是在做作品集申请学校时要考虑的问题,一定要有理由。

第四,作品主题的确定可以商业,但要考虑到英国整体的氛围并不商业,尤其是Goldsmiths的氛围是不商业的。另外要考虑到面试官,Goldsmiths的服务设计老师可以说是比较反科技的,希望作品更注重作品的人文关怀、文化等方面因素。这是对申请学校的作品集方面我个人的建议,大家也可以听听别人的建议。

第五,作品集主题选择时不要太大,或是做一些过于无形的东西。老师当时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不知道为什么每一届都有学生想要去做跟气味有关的东西,比如:根据气味去怎样、香水是令人愉悦的气味等等,这些东西非常无形,而且可能也是受限于现在的科技,这些东西很难去把它讲得非常有逻辑,产出也比较容易做失败。在做这类选题时,需要慎重。还是尽可能做一些实际的项目,比如:最近比较结合实际的是,服务设计如何发力于疫情下。这个选题是一个当下的且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具有人文关怀。

第六,调研很重要,充足的调研是支持作品的重要依据。做一个项目绝不是信口拈来,一定要有数据支撑。尤其是服务设计,需要有很多的数据,还有问卷、访谈等调研支撑。

第七,关于排版,把作品集本身当成一个作品、甚至是自己最后的作品,把面试官当作自己的用户来设计作品集,要知道对方想看到什么,并在细节上考虑用户体验。包括作品集页面版式的设计、导出的大小、如果做特别长的版式上面有些字可能看不清楚等,这些小细节都需要考虑到。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当时申请学校的作品,分享这一页的原因就是刚才提到的,要呈现出做选择的原因。比如,我当时有两个方案,选择第二个方案的原因是考虑到大规模生产时,三角形的盒子会有组装上的问题。总之,在做选择时要进行分析,为什么做这个决定,不可以是随便设计的。

这个是我做产品设计时其中的一页。做产品设计也是可以的,但是可以用到一些服务设计的方法,让审阅者感受到你对服务设计也是有兴趣的、有一定了解的。并且,把服务设计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对于申请产品设计也是有帮助的。


10 其他方面

建议:工作和学业的平衡,对内容的把控,这些是自己在Goldsmiths学习时需要注意的。考虑清楚读这个硕士课程目的是什么。纯粹是为了学习或是对设计的享受,就不需要考虑那么多毕业之后的事情。作为一个过来,如果是要有比较现实的考虑,在做作品集做项目时就要有一定项目方向的把控,方便之后申请工作,毕竟时间是很宝贵的,不可以花了一个学期做下来但申请工作时项目不能用。

导师风格:上面也提到一些,我们的导师有些反科技,认为科技没有那么地值得信赖,尤其在做作品时或是tutorial时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另外,导师不是很喜欢做App,做服务设计或是交互设计不是做App的,在做这些东西的时候应该去想的是如何真真正正解决某个设计问题,而不是把所有的产出都用于做App。做App可能也是由于国内的现状,找工作时大家都会想要看一下你有没有做过App,有没有做过交互界面,而这并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如果做App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可以做App;如果它不是呢?

This Is A Service Design:给大家分享This Is A Service Design这本书,可能大家也有看过。这是一本非常基础的服务设计的入门工具书,也不完全是工具书。这本书非常系统地讲解了服务设计方法。


11 申请所需材料

项目介绍:

MA Design: Expanded Practice

设计:扩展实践


This course is a radical post-disciplinary program for practitioners who want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what design can be and do. During this MA we work with you. By challenging the role and norms of traditional design towards an emerging type of ‘advanced design’, unshackled from the history of specialisms and entrenched methods, you will become part of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You will be encouraged to actively contribute to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ow design is set to address and affect change within contemporary society.


Deadline

语言要求:

IELTS:6.5 (写作不低于6.5,其它单项不低于6)


申请材料:

https://www.gold.ac.uk/pg/ma-design-expanded-practice/

  • 成绩单

  • Portfolio作品集

  • 申请表

  • Personal statement

  •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 CV

  • Interviews

联系方式: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New Cross

London

SE14 6NW

admissions@gold.ac.uk


更多在读体验以及其他海外留学的资讯可以关注UXD交互工业产品设计分享或者添加小助手,还可获取讲座直播哦~

|福利大放送 | WELFARE 
对于设计初学者,完成从0开始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学习过程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样。有了大量的积累,才能在脑海里建立素材库,这些素材库能帮助同学们完成最初的设计想法积累,基于这样的基础再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最终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作品集。全球院校最新作品集免费拿!添加小助手即可获取:

▲  顶级名校作品集参考

UXD交互工业产品设计学院是尤克斯国际旗下的一家专注于交互、服务、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顶级设计学院。除了一对一设计课、基础技能课程、小组课题、设计评图、联合教学外,我们提供不定主题的公开课和内部小组课,教学计划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基础软件技能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讲座、申请必备知识解析等。

本文版权归UXD尤克斯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真体验-我在金匠学服务设计,Goldsmiths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服务设计全面解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