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外科-神经外科-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
概述:
直接损伤:
暴力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
加速性损伤-相对静止的头部突然遭受外力打击,如钝器击伤,损伤部位发生在着力部位;
减速性损伤-运动的头部突然撞于静止的物体,发生对冲伤;
挤压性损伤-不同方向的外力同时作用于头部;
间接损伤:
暴力作用于身体其他部位后传导到头部所造成的损伤;
高空坠地时外力沿脊柱传导到颅底,导致颅底骨折;
挥鞭伤为躯干突然运动,头颅由于惯性发生过屈或过伸,导致延髓脊髓交界处损伤;
创伤性窒息为胸部受到挤压,胸腔压力升高经上腔静脉传导,使脑组织发生弥散性点状出血;
常见损伤类型:
头皮损伤-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
颅骨骨折-颅盖骨折、颅底骨折;
闭合性颅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开放性颅脑损伤-火器伤、非火器伤;
继发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
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
皮下血肿-比较局限、无波动、周边较中心硬,像凹陷性骨折,可自行吸收;
帽状腱膜下血肿-不受颅缝的限制、范围大、较软、有波动感,血肿小者可加压包扎、较大者先穿刺抽吸再加压包扎,已经感染的血肿要切开引流;
骨膜下血肿-受到颅缝的限制、张力高、有波动感,处理原则同腱膜下血肿,但合并颅骨骨折时不能强力加压包扎;
头皮裂伤:
锐器造成者创缘整齐,颅骨完整;钝器造成者创缘不规则,有挫伤,常合并颅骨骨折、脑损伤;
即使伤后24h,只要无感染就可以一期清创缝合,明显挫裂污染的头皮要切除,术后予抗生素;
头皮撕脱伤:
大多将头皮自帽状腱膜下间隙全层撕脱,有时连有部分骨膜,失血多,容易发生休克;
颅骨骨折:
按照骨折形态分为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洞型骨折;
按照骨折部位分为颅盖骨折、颅底骨折;
按照创伤性质分为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
颅盖骨折:
临床表现:
线性骨折常伴有头皮挫伤、血肿,但本身靠触诊不能发现,诊断需X线;
较大的凹陷骨折触诊可扪及,小的凹陷骨折与头皮下血肿类似,需X线诊断;并发颅内血肿可致高颅压,凹陷的颅骨压迫脑和神经可致癫痫和定位体征;
治疗:
线形骨折可不需处理;
凹陷深度>1cm、位于功能区、骨折刺入脑内、导致癫痫、失语、瘫痪的凹陷性骨折应手术撬起骨折片、摘除碎骨后作颅骨成形;
颅底骨折:
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X线价值较小;
颅前窝骨折:
出血-可经鼻流出,进入眶内形成淤血斑(熊猫眼);
脑脊液鼻漏、颅内积气-见于脑膜撕裂者;
味觉异常-见于嗅神经损伤;
颅中窝损伤:
脑脊液和血液的鼻漏、耳漏;
颞骨岩部骨折导致面神经、听神经损伤,骨折线靠内还可累及海绵窦内的颅神经;
颅后窝骨折:
可在乳突、枕下部皮下淤血、咽后壁粘膜下淤血;
9-12颅神经损伤;
治疗:
如为闭合性颅底骨折无需治疗,出现并发症时按照相应原则处理;
脑损伤:
由于颅中窝和颅前窝凹凸不平,在减速运动中不论着力部位如何,损伤总见于额、颞叶前面和底部;
硬脑膜完整者属于闭合性脑损伤,硬膜破裂为开放性脑损伤;
脑振荡:
特点为伤后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多小于半小时,可伴有面色苍白、瞳孔改变、出冷汗、血压降低、脉弱、呼吸浅慢;
意识恢复后对受伤当时和伤前情况不能记忆,为逆行性遗忘;
可有暂时头晕、头痛、乏力、耳鸣等,但一般无神经体征;
无特殊治疗,卧床休息5-7天,多在2w内恢复正常;
脑挫裂伤: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最突出的症状,伤后立即发生,持续时间与损伤程度相关;
头痛、恶心、呕吐-头痛在伤后1-2w明显,以后逐渐缓解;
生命体征-严重挫裂伤导致颅高压时出现相应变化;
局部症状-伤后立即出现与损伤区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体征,病变位于静区时无定位体征;
辅助检查:
CT-局部脑组织内高低密度混杂影,点状高密度为出血、低密度为水肿;
治疗:
一般处理:
意识清除者可头高位利于颅内静脉回流,昏迷者侧卧位;
开始3-4日予静脉营养,待胃肠道恢复蠕动后可经胃管补充营养;
中枢性高热可用冬眠低温治疗;
控制脑水肿防止颅高压;
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额极或颞极切除、颞肌下减压、骨瓣切除减压;
弥漫性轴索损伤:
头部受到加速性旋转外力时,导致的脑内神经轴索肿胀、断裂;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伤后立即出现的长时间严重意识障碍;
眼部变化-单侧、双侧瞳孔扩大,双眼向健侧凝视、向下凝视;
辅助检查:
不能直接显示轴索损伤,只能以组织撕裂出血作为间接证据;
CT-胼胝体、脑干上端、内囊、基底节区小灶性高密度影,CT正常者不除外;
MRI-出血灶为T1高信号、T2低信号,非出血组织撕裂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
致死率、致残率高,治疗无良策;
原发性脑干损伤:
指受伤当时直接发生的脑干损伤,不是后来颅高压造成对脑干的压迫;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伤后立即出现、持续时间长;
瞳孔变化-双侧不等大、双侧缩小、双侧散大;
眼球运动-斜视、复视、运动障碍、协同障碍;
锥体束征和去大脑强直;
生命体征-伤后立即出现呼吸功能紊乱,伴有循环功能衰竭;
辅助检查:
CT-脑干点状高密度影为出血;
BAEP异常;
治疗:
属于脑挫裂伤的治疗,但预后差;
丘脑下部损伤:
单纯损伤极少见,多伴有脑挫裂伤和血肿;
临床表现:
丘脑下部为自主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体温调节障碍-高热、低温;
尿崩-视上核受损;
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
呼吸循环紊乱-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呼吸减慢;
治疗:
属于脑挫裂伤治疗,但对特殊症状有对症治疗;
尿崩可补充ADH,尿量控制后改用双氢;
消化道出血,预防为主,早期使用抑酸药物,出血后含肾上腺素的冰水洗胃;
颅内血肿:
最常见、严重的颅脑损伤继发病变;
硬膜外血肿:
血肿来自脑膜中动脉,主干和分支都可能由于骨折而撕破;主干撕裂导致的血肿多位于颞部,前支出血多位于额顶部,后支出血多在颞顶部;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进行性意识障碍,原发脑损伤轻时无原发昏迷,血肿形成后昏迷(清醒-昏迷);原发脑损伤略重,伤后一度昏迷,血肿形成后2次昏迷(昏迷-清醒-昏迷);原发脑损伤严重,伤后进行性昏迷;
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血压高、呼吸脉搏缓慢;
脑疝-瞳孔改变,由于颅压高导致脑疝,早期患侧动眼神经受压,单侧瞳孔扩大,后期动眼神经核受压2侧扩大;严重时对侧出现椎体束征;
辅助检查:
CT-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的双凸形、弓形高密度影;
治疗:
原则上一旦确诊就手术治疗,开颅清除血肿、妥善止血;
非手术治疗,无意识障碍、血肿<30ml、中线移位<1cm可保守治疗;
硬膜下血肿:
血肿来源主要是脑皮质血管,为脑挫裂伤的并发症,多见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慢性硬膜下血肿机制不清,多见于老年人;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持续性昏迷、昏迷进行性加重、可有中间清醒期;
颅内压增高、脑疝;
神经系统体征-伤后立即出现偏瘫为脑挫裂伤导致,逐渐出现者为血肿压迫导致的;
辅助检查:
CT-脑表面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混杂密度影,慢性者为低密度影;
治疗:
原则同硬膜外血肿,但着力部位和对冲部位都可能出现血肿;慢性者如有症状可钻孔置管引流;
脑内血肿:
浅部血肿多与硬膜下血肿同时存在,深部血肿很少见,为深部血管破裂;
临床表现:
类似伴有脑挫裂伤的硬膜下血肿;
辅助检查:
CT-白质内类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
治疗:
原则同硬膜下血肿,一般清除挫伤脑组织和硬膜下血肿后,脑内血肿即显露;
开放性颅脑损伤:
非火器伤: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锐器伤损害局限,多无意识障碍;钝器伤类似闭合伤,多有伤后立即出现的意识障碍;
局灶症状-多明显,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
生命体征-锐器伤者多无改变,钝器伤范围广者可有改变;
治疗:
防治休克-控制出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插入颅内的异物不能贸然拔出;
保护突出的脑组织;
清创手术争取于6-8小时内进行,无污染+抗身素时可延长到72h;
火器伤: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子弹所致者伤后意识丧失多见,弹片导致者较少;
生命体征-可有颅高压的相应表现,伤及脑干可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瞳孔-单侧改变考虑脑疝,双侧改变考虑脑干损伤;
局灶症状
治疗:
争取24h内情创,使用抗生素时可延长到72小时;
颅脑损伤并发症:
脑脊液鼻漏和耳漏:
颅底骨折伴有硬脑膜和蛛网膜撕裂,脑脊液通过损伤的鼻窦或岩骨经耳、鼻流出;容易发生颅内感染;
临床表现:
脑脊液漏-伤后立即出现的漏液多有血液,可自行停止,有的在伤后数月、数年才发生;耳漏多为一侧,鼻漏为一侧或二侧;
颅底骨折表现;
颅低压表现-头痛、头晕,坐位、立位时明显;
颅内感染-脑膜刺激征;
漏液含糖就是脑脊液;
治疗:
清醒者取头高位,借脑的重力压闭漏口,促进漏口粘连;
避免挫鼻、用力咳嗽、喷嚏;
手术-持续4w不愈合、迟发、复发脑脊液漏、有感染可能者要行修补术;
视神经损伤:
多发生于外力直接作用于前额部,伴颅前窝、颅中窝骨折;
临床表现:
直接损伤者伤后立即出现视力减退、失明,多见于一侧;如同侧动眼神经未受累则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存在;视交叉受累表现双颞侧偏盲;
伤后数小时、数日发生视力减退可能为继发性损害视神经;
治疗:
部分损伤或继发损伤可予神经营养药物、扩血管药物;
视神经减压术-争取在1w内进行;
去大脑强直是一种临床危重的现象。是由于病变损害,使大脑与中脑和脑桥间的联系中断,影响了上部脑干的功能所致。直表现症状为四肢强直伸展,颈后伸,甚至角弓反张,上臂内收、内旋,膝伸直,足尖向下,呼吸不均匀、全身抽搐或肌束颤动以及高热、出汗等。
去皮层状态(上肢内收屈曲,下肢过伸内旋)和去大脑强直(四肢过伸,上肢内旋,下肢内收)。前者说明损害在皮层或内囊;后者是中脑损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