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萤锐评(202306)】吴谢宇弑母案的几个根源探讨
一、原生家庭的原罪 每一个生在不幸原生家庭的人,都被打上了原罪的烙印,并不得不长久地艰苦地进行自我救赎,也许他们需要一生的时间来治愈,也许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原生家庭的情感缺失,他们的父母无休止的冲突与争吵甚至走向决裂,他们的童年也许阴暗缺少陪伴关爱,或者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性格存在缺陷,性情暴躁、喜怒无常,等等。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深处就缺乏安全感,不懂也不会关爱他人,心智情感发育不完善。要么懦弱自卑,要么冷酷粗暴,要么虚荣自负,容易走向极端。他们渴望却又不会表达爱,没有自信又很难信任别人,不会自爱更不用说接纳别人,自私狭隘,狷介自持。家庭的幸福或者不幸都会通过家庭教育,像基因一样,一代一代人的传递下去。 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中提出了“后代斯德哥尔摩效应”这个概念,借指遭受虐待的孩子,对父母产生的那种强烈的认同感、依赖感,如同“人质”与“绑匪”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虐待”是指父母对孩子长期性、经常性的精神虐待、对精神或身体的忽视、身体虐待、体罚或者性虐待等等。 结构性的家庭情感冲突包括:一些是家庭生活和事业的分离造成的距离型的情感缺失;一些是父母“在岗不在职”形成的疏离型情感缺失;还有的是父母关系冲突,替父母情绪投射的替罪型情感缺失。一个人的情感模式决定了家庭氛围,一个家庭氛围决定了生存和发展方式。进而决定了家庭成员的社交方式。一个家庭的发展图谱和基质模型基本就诞生了。他影响的将是至少三代人。父母的婚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情感模式,也关系到子女一生的幸福。孩子最初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价值观的形成,基本上是来自于父母,是父母在生活各方面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孩子在亲密关系中的相处模式,很大概率会循环父母的模式。 吴谢宇之所以会走上一条不归路,不光光是其个体的不幸,也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案中,吴谢宇母亲有精神洁癖,不善于与人交际来往,她对周围人有着高度的警惕,防御心很强,她高度自尊,从不祈求他人,而吴父温和委婉,回避与妻子产生冲突,与母亲的单纯内向截然不同,但是也有他的劣根问题。吴谢宇父母称不上是和谐融洽互相了解,也就必然会影响吴谢宇的情感模式。 二、功利教育的畸形 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一个重要因子。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教育的本真是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是关注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功利化的教育却重智育,轻德体;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培养出来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高分低能的文弱书生。在教育行为上,背离教育规律,重结果,轻过程。首先,忽视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人,无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正常社会交往需要和人生体验。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成了唯一,分数成了命根子,文凭成了终极目的。 同时,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严重缺位,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宗春山“宗爸”便是如此认为。宗春山认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谁都代替不了,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这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好的家长,好的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生命,要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要让孩子明白,考上大学不是终身目的,自我实现才是。因为当你有着正确生命观的时候,你一定能明白人生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条件下,什么才是真正宝贵的东西。不然其就会以纯粹的遵循并不稳定的所谓符合人性的欲望,以短期的欲望满足追求来作为家庭生活的目的,漠视了生命的价值。不知生,焉知死?如果不知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没有处理孩子与认识生命死亡的关系,没有解决好孩子与对他重要的人的分离问题,这可能会让孩子痛苦和遗憾一辈子。通过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认识生命与自身、他人、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本案中,吴谢宇也许是从为了解脱母亲的痛苦角度出发选择结束母亲的生命,但是如果他剥夺了母亲生的权利,又何谈解脱与救赎呢?只能陷入更深的烦恼与痛苦,陷入求不得与怨憎会的漩涡之中。 同时,家庭对“性”讳莫如深,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感觉到在家人面前不能谈“性”,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性”在这个家庭中是禁止被谈起的,是肮脏的、丑陋的。这是家庭性教育的缺失和空白,而这个空白教育的背后,反映出的是父母性价值观和道德的判断,以及传统观念对性的讳莫如深。性是人生命中的一大部分,我们从性那里开始人生的繁衍,从性那里获得愉悦,获得责任……如果我们不去谈这个人生中重大的内容,那这样的人生将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本案中,吴谢宇在幼年时期看到父亲看黄色影片,使吴谢宇对性的问题深感困惑,同时错失了与父亲交流问题的机会,导致在 逃离有妈妈存在的世界之后,钱和性,成为这个20岁出头年轻人大肆追求的目标。他渴望爱情却又不能正确认识爱,甚至与性工作者谈恋爱,管窥蠡测可见一斑。 三、群体社会的冷漠 吴谢宇作为一个高智商的学霸,由于他本身的特性,注定是和普通人格格不入的,是不合群的。不合群是一种非社会化的人格。就是不太注重团体意识,喜欢独处,不擅长和人相处,不喜欢群体活动,思想和行为意识比较孤立。不合群的人性格较孤僻,不喜欢人际交往,他们会尽量避免各种社交活动,不愿与他人进行感情交流,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指导。有时被认为自我意识过强、自以为是、性格怪异。这种人虽不一定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但是不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且具有排他性。他们不愿随波逐流,但是往往如果不能接纳自己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我毁灭。本案中,吴谢宇同学们在不同的道路上需求和发展自我,而吴谢宇感到更加孤独落寞,他的世界开始崩塌了,开始担心未来生存和毁灭的问题。同学们都有各自的交际圈子,而如果不能融入其中,就意味着被孤立。如果不能在群体中实现价值,走向自我毁灭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四、程序正义的救赎 2023年5月30日,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上诉一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此前,2021年8月26日,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法院审理认为,吴谢宇的行为严重挑战法律,违背伦理道德,践踏人类社会正常情感,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罪行极其严重。综合全案证据,吴谢宇作案时具有完全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律固然是维持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法律能规范人的行为,能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遵守公序良俗伦理道德。法律是做人的底线,但是除了法律之外,其实还有道德层面,文化观念等历史问题,也就是说法律能让社会维持正常秩序,从而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但是法律解决不了所有的社会问题。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传统文化观念的死结,就是落在对亲友人缘的“等、靠、要”上,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很难转变。不要以自己认为爱的方式去爱人待物,因为个人的思想观念不一定就是完全准确的,有时候会误入歧途酿成大祸。本案中,如果吴谢宇是真心地是为母亲着想,以自我作为的方式救赎自己同时宽渡母亲,那便是对生命大爱的合理体会和正当表现,但是弑母绝不是大爱的作为,也求不得心安理得,逃避不了法律的审判和道德的谴责。 五、后车之鉴的意义 当我们过度关注事情本身的正确与否,对与错,是与非之时,其实已经是处于“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境地。而恰恰是聚焦点在近距离审视解决方案的时候,反而使得人们容易忘记了问题本身。也就是苏轼诗中所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的灵魂归属感其实就聚焦在“人性”二字。人性的真善美让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并创造人类文明。法律和程序正义的意义正是在于,一是量化极限,二是给罪犯的灵魂找一块净土,让他们的精神站着。“对于一次以上的死刑,你拿什么赎罪?对于已经死去的亡灵和承受痛苦的生者,你拿什么赎罪?对于污染社会和败坏道德,你拿什么赎罪?”一个无视生死之人,选择了死,那根本不会把得救放在眼里,更不可能期待得救。他需要的不是忏悔,而是忏悔的理由。如果你要放弃真善美,选择假丑恶这是你自己的权利。但是一切假象(灿烂的脸)都无法掩盖内心丑恶的一面(一颗阴暗的心)。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通往灭亡的是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通往永生的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天,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没有了那道窄门。吴谢宇的归宿与结局,也许是为了寻找一个干净的灵魂归属地,也是为自己的人性划上一个悲壮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