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022-12-09 12:08 作者:蔡种花  | 我要投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蕴藏巨大的生产潜力,且改革开放以后它解放了生产力,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而它在未来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不过现在是一个非常时期,中国经济出现困局,受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和国内经济改革放缓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主动下滑趋势。面对新一轮全球技术革新,如果中国经济没有质的提高,在此次技术革新中占据主动权,将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要分析中国经济的病由,当先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谈起。自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预示着资本主义世界技术的革新。马克思主义已揭示只有固定资本的大更新,才能使资本主义走出萧条。历史在上世纪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滞胀——新经济已给出了明证。而技术的革新运用使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但有一个问题须弄清楚,即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具体原因还是生产相对于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造成的相对过剩。自资本主义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后,资本有很大提高,即在民众支付范围内已有能力去消费来满足自身需求。这不能说是相对的需求不足了,其原因是消费结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营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但资本家又不可能把生产资料让利于社会,随着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只有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相对剩余价值。但社会化生产将大于市场需求,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后,还是会造成大量产品滞销。如果利用开发新技术走出困境,则在新旧生产力之间,产品价值量很大。而这又与社会消费结构不一致,在此之间则为经济萧条期。新的更高层次消费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经济才能走出困境,快速发展。 随着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再提高现期和预期都将对我国经济构成巨大挑战,随着欧美市场对传统产品的需求下降,我国产品将大量滞销,这将不利于企业经营的积极性,进而使经济失去活力。虽说可以寻找新型市场和扩大内需,但这要求必须有消费结构来适应产品销售,这需要一个周期,况且如果只是为产品销售寻找市场为目的,而没有进入高端消费结构的市场,那么企业仍不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根本提高。而随着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革新,产业再次转移,国内企业发展堪忧。  简言之,现期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消费结构上还是有差距,低一个层次。且消费潜力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人才优势还未发挥出来,如果消费结构还继续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可能出现经济衰退。  这是一个迫需解决的问题。而影响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劳动力素质、经济发展水平、分配。我国经济已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分配政策调整,但最重要的问题不可忽略,即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起决定性的因素。但同时也是消费的主体。其发展不仅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用个人消费结构的提高带动社会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使消费结构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无疑劳动力素质使消费与生产达到协调的重要条件。  从宏观来看,中国社会生产主义大致分为两类,公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劳动者在企业内部,而二者对市场反应明显不同,公有制凭借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依靠国内已有的巨大市场规模一是自然需求,二是被动需求。掌握整个生产经营链条,获取巨额利润,高起点造成对市场反应迟钝,但因其规模实力,一旦介入市场微观竞争运行,有巨大竞争力,而似有与之相反,其低起点使其非常依赖市场,对市场讯息变动有敏锐的反应,把握市场运行态势,进行科研创新,满足市场需求,壮大自身实力,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但往往因其专业,规模等限制,初期对市场控制力有限, 现行中国这两部分正是割裂的,因为所有制不同,公有在上交财政利润后,在内部已形成分配比例,而允许私有资本进入,则意味分配平衡的打破,而私有发展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经过量的积累后,必有质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当,必会造成经济发展不稳定,甚至出现严重社会问题,事实证明,如果对民间资本不加限制,会造成民间资本无空间:无序流动,而拖累实体经济,而公有进入私有领域则意味着私有生存空间的挤压,加剧不公平竞争,双方利益博弈,实为中国困局之一。 假设中国困局打破,经济发展水平有质的提高,那么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巨大的生产潜力。因为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资料是私有的,剩余的社会财富向个体:企业内部聚集,用自身实力在领域内获得竞争优势,再壮大实力,以获得更大优势、、、、这是一种向内聚集的扩张性发展模式。弊端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是向外扩散的,其生产资料公有《不论何种企业形式》,那么社会剩余财富是向外扩散的,相对公平的分配将满足人们的资料消费,鼓励劳动者提高素质,解放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进而把更多劳动力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手中去。 其生产力解放程度不言而喻,不可限量,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无疑扮演重要角色。 资本主义遭遇到滞胀,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呢? 现在对二者做一个病因分析,以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个清醒认识。 上世纪滞胀出现时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矛盾现象,如果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则通胀加剧,如果提高利率,紧缩银根,抑制通胀,却放慢经济增速,美国于1979-1982年,失业人口达1200万,日本也陷入“失去的十年”之中、、、、、、而无论是国家干预,还是自由主义政策,只起到缓解作用,如今发达国家采取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只是在重复历史而已。经济增速并不明显。 社会生产受社会利益驱动,遵循市场规律,一定地域的生产本应受本地域的市场规律支配,从而在本地域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规模。当生产大于需求时价格应下跌,但在经济全球化下,产品供给国外后,能寻找与国内同水平的消费结构和消费人群,这样才符合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随着科技革新,资本家相对剩余价值增加,对产品生产游刃有余,如高端智能手机苹果在不同地域实行不同价格。且控制其产量。如果任其产量自由增长,那么其价格也会下降。 因此:资本家控制消费市场和生产,那么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就拥有价值权益,价格总居于价值之上,那么物价自会上升,而且高物价与高消费水平并不违背,当然这是建立在高度的社会贫富基础上的,普通民众会更感到压力,当资本主义在全球资源满足国内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建立和“发达”的福利制度,以维护社会稳定。 停滞是因其生产的限制,高端产品在全球市场,需求找与之相适应的消费结构,但这种消费人群并不占社会消费总人群的多数,况且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其出口种类加以限制,造成社会生产的失衡,生产周期不灵活。同时低端市场竞争优势不再,以致出现停滞现象,而单纯的货币调控并未触及病因。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追求高额利润,而限制了生产,使得生产力消费不相协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也是没能处理好生产与消耗关系。。。不过形式不同。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与生产力落后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而这,将长期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这是由社会主义扩散生产方式决定的,目前,我国整体消费水平是被抑制的,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滞后的,劳动者现有潜在价值被低估,而社会财富来源于社会生产,劳动者收入最终由劳动者自身价值所决定,因此消费水平难以提高,从长远考虑,应提高劳动者价值方为治本之策。现在,中国众多领域还存在大量生产过剩现象,经济增长还有很大部分来源过剩生产。但生产要与消费相协调,没有用于消费的生产和重复而无用的消费是社会财富和资源的浪费。过剩生产正说明生产力还是停留在原有阶段,并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其促成的经济增长是虚高的。它还需社会后续有效生产区弥补社会财富的流失。中国的高通胀,地方债务的高筑深层原因正是因此,但如果不能弥补,后果很恐怖。 社会消费,投资,出口需求如按市场和政府关系来划分,可分为主动与被动需求。 主动需求是人们在市场中自然形成的需求,被动需求时政府主导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形成的。 被动需求由政府主导,它掺杂过多主管因素要综合多方问题,如就业,利益分配,社会秩序等,当被动需求释放后,可以刺激生产,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但后果也是明显的,其讯息传导到市场后,将引导市场资本的流向,而投资的过剩则加剧生产的过剩,使市场竞争机制失效,股市的暴涨暴跌是其表现,而随中国城镇化推进,未来房价一定会大跌。荷兰称霸于16-17世纪,在欧洲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证交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较完整的金融流通体系,并随商业贸易发展建立了全球商品流通体系。 英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于工业革命中建立工业生产体系。 德国废除国内关卡,实现国内商品自由流通。德国统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美国于二战后,不仅在其内部形成统一的商品交流体系,以上千所高校为核心的科研体系,还形成了控制全球资本市场和遍布全球的生产体系。 中国明清时期,因市场流通闭塞,是中国经济发展缓慢。 中国未来经济要想有质的飞跃,应当打破市场限制,建立一个更高度统一的市场体系,应从一下几方面考虑。一:商品流通体系   目的是物尽其用,实现生产于消费需求之间信息的及时链接,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益和水平,那么应降低流通成本废除关卡限制和一切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用部分税费代价换取整个社会生产的迅速更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减少财政对经济建设投入,用于民生和社会服务。二:资本流通体系   资本流动是为交换他物来实现自身财务价值的市场流通形式,其目的是增值,但不对等的价值交换是牟取暴利的重要原因,这种行为将不利于市场诚信的建立,打击投资信心,和资本在市场中有效流通与利用。一个迅速有效资本市场应是资本在满足某一领域需求后,可迅速流向下一领域遏制过剩资本的无效累计。对于股市而言,应监管企业的发展状况,评估其发展潜力。避免垃圾企业的套资行为出现。资本的投资主体进行审核后限制其投资额或分流其投资。划分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领域,保护中小股民利益。三:技术流通体系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为鼓励创新,但也亦造成垄断,社会中每一个生产组织或生产者都有自己的优势,由于同处于市场,市场竞争,易形成隔阂,使得竞争优势分散,不利于竞争优势整合和技术成果在社会上广泛使用。   降低技术更新速度,而政府要做是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整合,推广,运用四:人才流通体系   培养人才是人才流通的前提,而不仅仅是增加就业岗位。   人生而平等,都有权去追求美好的未来。去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获得与潜力相匹配的社会地位和权益。这是人的自由和培养人才的内生动力。   因为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客观环境的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公平环境不仅为大众所病,而且限制了人潜在价值的发挥。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应自己发展的环境,那就达到相对公平了,人能力虽有大小,参与不同的社会分工,但发展的环境应被提供,如果不能,只能说明是政府或组织的无能,而有环境却无所作为是可耻的,再有怨言只能算非议。   在社会的不同区域,社会分工的不同位置。社会阶层的不同群体,都应建立培养人才机构,建立一套人才培养系统。才可促进生产力巨大飞跃。   人才作为流通的主体,在各领域,无论是竞争者还是非竞争者都应实现无障碍流通的人才配置。社会或制度不应成为其限制条件,社会的剩余财富应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五:信息流通体系   生产要素都以信息来传播。要用信息来链接,英国推进公众数据组计划,推进公共数据的流通,是为了使社会生产要素道德更高程度的整合,这不仅需要建立海量的有效信息库,更要使公共信息自由流通。利于市场参与者的判断与决策。因为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信息的量成正比,政府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市场整合统一当先以公布公共信息开始政府作为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应是市场体系中生产要素的组织者,而不是控制者,最终使中国经济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机遇,各生产要素成为统一而紧密联系的零部件。2013.10.12很难想象这是我十年前2013年写的文章,很多预言都成真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